治療原則
開放性骨折發生后應立刻進行急診處理,包括傷情評估、止血、鎮痛、清創、骨折固定、破傷風被動免疫、抗生素治療及術前準備;同時醫生會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以獲得較好治療效果。
急性期治療
1、傷情評估
(1)全身情況評估:應用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和簡明損傷定級標準(AIS)。
(2)局部情況評估:應用Gustilo-Anderson開放性骨折分類法。同時要注意對血管神經情況進行反復評估(毛細血管回流情況、動脈搏動、痛覺和關節活動情況)。
2、止血
(1)創面包扎和抬高肢體。
(2)若血液浸透敷料,則給予加壓包扎、固定。
(3)若血液繼續浸透,可用止血帶止血,還需嚴格監控止血帶使用時間(單次止血帶使用時間不超過2小時),并立即向醫院轉送。
(4)嚴重損傷、持續性動脈出血直接采用止血帶(同樣需注意止血帶使用時間),并立刻去醫院診治。
3、鎮靜鎮痛
患者無法耐受疼痛,或者完全無法配合檢查和操作時,可嘗試應用程序性鎮痛和鎮靜方案。
(1)靜脈注射阿片類藥物(嗎啡、芬太尼)。
(2)注射低劑量氯胺酮。
(3)強力鎮痛效果不足時,可使用鎮靜藥物(咪達唑侖、異丙酚、依托咪酯)。
(4)有條件時可考慮使用周圍神經阻滯,阻滯前評估肢體的神經和血管狀態。
4、骨折固定
(1)清洗污染創面,無菌敷料覆蓋創面,石膏或夾板制動后送手術室進一步治療。
(2)石膏或夾板固定前后評估神經血管狀態,固定應超過骨折的上、下關節。
5、破傷風被動免疫
(1)優先選用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無TIG時可選用破傷風抗毒素(TAT)。
(2)處理延遲超過6小時的創面,或可疑嚴重污染的創面,劑量應加倍,或者在傷后1周再追加1次被動免疫。
(3)處理超過24小時的創面,劑量加倍。
6、使用抗生素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情況發生。
7、術前準備
穩定生命體征,進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備血。
一般治療
開放性骨折患者治療時,通常需徹底清創。
1、清創原則
(1)清創時需重視患者全身情況,術前準備充分。
(2)盡早清洗、消毒傷口,清除異物,切除創緣壞死和失活組織,將污染的創口變成相對清潔創口。
(3)清創徹底,建議由清創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清創術,6小時內進行清創對預后更重要。
2、清創時機
高能量開放性骨折建議12小時內清創;其他類型(低能量)開放骨折建議24小時內清創。但以下情況需要盡快清創:
(1)創口嚴重污染(水產、農業、污水等)。
(2)出現筋膜間室綜合征早期癥狀。
(3)合并肢體需要修復的血管損傷。
3、創口沖洗
建議使用足量的生理鹽水進行低壓沖洗。根據Gustilo分型,Ⅰ型、Ⅱ型、Ⅲ型分別建議使用3L、6L、9L生理鹽水進行創口沖洗。
4、清創流程
(1)清創過程使用止血帶時避免驅血,盡量減少止血帶使用時間。
(2)肥皂水清洗患肢,常規消毒創口周圍,避免消毒液接觸創口。
(3)清除污染或可疑污染的軟組織。
(4)沿創口擴大切開深筋膜,暴露創面深部組織,檢查創面深度。
(5)從表皮到深部、周圍到中央全面評估創口組織情況,去除失活的皮膚、脂肪、肌肉和骨骼,沖洗創口。
(6)無法一期修復軟組織者,采用敷料進行創面覆蓋。
(7)存在骨缺損者,可臨時采用載抗生素骨填充材料局部填充,如抗生素骨水泥或硫酸鈣等。
藥物治療
開放性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損傷所致,由于骨與深部軟組織的暴露,感染風險較高。一旦感染將導致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如骨不連、創面不愈合及骨髓炎等。所以開放性骨折的常規處理需包括抗生素的預防性使用。
1、使用時機
抗生素應盡早使用,使用前進行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一代頭孢)皮試。
2、抗生素選擇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時,推薦使用基于Gustilo-Anderson分型的抗生素使用方案,一代頭孢(β內酰胺類過敏者選用克林霉素)可作為基礎用藥,用藥過程中需注意肝腎損害。后期如明確感染的具體病原菌,則需根據藥敏結果及時調整用藥。
3、抗生素使用時間
推薦使用至創面閉合(無張力縫合、植皮、皮瓣等覆蓋)后48小時。
4、局部抗生素使用
可在局部形成高濃度抗生素環境,有效預防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常建議采用載抗生素硫酸鈣置于清創后骨缺損部位,其具有以下優點:
(1)局部長時間高濃度的抗生素釋放。
(2)不引發全身抗生素不良反應。
(3)無需二次手術取出。
(4)降解速率與骨形成速率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