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在分娩中的應用:你需要了解的
01 麻醉在分娩中的重要性
分娩說起來是場既特別又激動的旅程,但陣痛開始時,很多產婦都會不由自主地擔憂疼痛怎么應對、自己能不能順利完成分娩。
其實,現在產房里的麻醉醫生早已不只是"打麻藥"那么簡單。他們的工作,是讓孕媽媽在分娩時疼痛變小,甚至很多時候可以做到幾乎沒有痛感,同時還要確保媽媽和寶寶的安全,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緊急處理或特殊操作(比如剖腹產、產鉗助產)時,麻醉的介入對降低分娩風險、提升生育體驗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實中,許多女性擔心麻醉會不會影響寶寶、麻藥是不是對身體有副作用。研究顯示,正規操作下的分娩麻醉不影響新生兒神經發育,風險遠低于很多人想象 [1]。所以,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其實是在為分娩增加一層保護傘。
02 分娩時如何識別異常信號?
-
陣痛之外的持續劇烈腹痛
分娩時子宮收縮帶來的疼痛是有規律的。如果你感到陣痛"停不下來",或疼痛性質變得非常異常,就要留心。曾有一位40歲、體重105kg的孕婦,在分娩后期突然出現無法緩解的下腹持續劇痛,這不再是普通陣痛,而預示著頭盆不稱等難產風險,需要麻醉團隊和產科醫生及時評估,快速介入。 -
新生兒呼吸不暢或顏色發紫
寶寶出生時應當盡快啼哭、面色紅潤。若發現寶寶遲遲沒有大聲啼哭、呼吸微弱、皮膚發紫等,說明有新生兒窒息的風險,必須立刻通知醫護人員,并做好相關處理。 -
大出血和突發暈厥
產后短時間內出現大量陰道出血、臉色蒼白、全身無力甚至暈倒,這都提示有可能發生子宮收縮乏力或其他并發癥。此時產婦及家屬需要第一時間告知現場醫護,緊密關注。
??在分娩現場,異常信號如果被忽視,可能會給母嬰帶來嚴重風險。及時識別和匯報,是每個產婦和家屬必須知曉的要點之一。
03 分娩時常用的麻醉方案有哪些?
說到分娩用藥,過去“忍著就過去了”這種觀念早已Out,現在大家更關注安全、舒適的麻醉方式。常見的選擇有:
-
無痛分娩(硬膜外麻醉)
適合大多數順產媽媽,通過脊柱周圍打麻藥,減輕宮縮帶來的疼痛。但不會影響媽媽意識,也基本不影響產程。國內大醫院成熟開展這項服務,安全性已高度驗證 [4]。 -
腰麻/蛛網膜下腔麻醉
多用于剖腹產,見效快,麻醉效果強。孕婦下半身有“麻木感”,手術期間可以保持清醒。適用于頭盆不稱等需要剖宮產的場景。 -
硬膜外+靜脈麻醉
遇到產程異常、需要緊急產鉗助產或剖腹產時,采用雙重麻醉方案有助手術過程平穩順利。比如上面提到那位40歲的產婦,醫生就利用了硬膜外復合靜脈麻醉,術中用藥搭配收縮素和血管活性藥物,可控風險,幫助手術順利完成。
醫學數據顯示,現代麻醉藥物已經極大地減少了對產婦及新生兒的不良影響,新生兒窒息率并未因麻醉增加 [4]。別忽視麻醉方案的選擇,有疑問可以提前和麻醉科醫生溝通,提前制定個體化分娩計劃。
04 麻醉科在產后恢復中的角色
很多人以為“生完就完事了”,其實,產后的麻醉干預對恢復至關重要。尤其是經歷了剖宮產、產鉗助產等手術方式的媽媽,做好疼痛管理和生命體征監控,可以加快身體恢復,預防慢性疼痛或相關并發癥,對帶娃的精力和心情都有正面影響。
- 疼痛管理:產后使用局部鎮痛泵或短期口服鎮痛藥,可以幫助新媽媽快速恢復下床活動,降低因疼痛而帶來的心理負擔。
- 生命體征監控:麻醉團隊會持續關注產婦的心率、血壓、呼吸等,預防大出血、感染或其他潛在并發癥。
- 科學飲食與早期運動:醫護團隊會鼓勵新媽媽通過均衡飲食和循序漸進的輕度運動,進一步鞏固體力,有助于乳汁分泌和身體各項機能恢復。
有實證研究指出,手術后2天內科學的疼痛干預,能大幅提升媽媽的睡眠和生活質量 [5]。這說明產后別著急硬扛,合理尋求麻醉和康復團隊協助更有益。
05分娩預防建議和日常管理
平時怎么做,有助于降低頭盆不稱和分娩并發癥風險?其實關鍵在于調整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身體狀態。下面推薦幾條大家能做到的具體預防建議:
- 高蛋白飲食 + 幫助胎兒正常發育,控制體重 + 日常三餐注意增加瘦肉、雞蛋、豆制品等蛋白質攝入
- 新鮮蔬菜水果 + 增強體力,減少便秘 + 每日搭配多種蔬菜和一點水果,既利于吸收也能享受美味
- 溫和運動 + 改善盆底肌肉彈性,減少難產可能 + 如快步走、孕婦瑜伽,每周兩三次
- 定期產檢 + 有助及早發現高危因素 + 有異常信號時及時聽取醫生建議,合理配合檢查
- 選擇正規醫院和合格醫生 + 確保就診過程安全、有保障 + 孕期、分娩和產后都要重視醫療團隊協作
??有時候,細節決定分娩的順利與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其實比臨時“補救”更管用。
參考文獻
- Moldenhauer, J. S. (2017). Neuraxial Analgesia for Labor: Effects on Labor Progress and Maternal-Fetal Outcomes. Clinics in Perinatology, 44(2), 411-421.
- Hofmeyr, G. J., & Hannah, M. (2003). Pelvimetry for Fetal Cephalic Presentation at Term.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2, Art. No.: CD000161.
- Cunningham, F. G., Leveno, K. J., Bloom, S. L., Dashe, J. S., Hoffman, B. L., Casey, B. M., & Spong, C. Y. (2018). Williams Obstetrics (25th ed.). McGraw Hill Education.
- Le Ray, C., & Carayol, M. (2016). Epidural analgesia in obstetrics: Benefits and risk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30(1), 1-11.
- Wu, C. L., Rowlingson, A. J., Partin, A. W., Kalish, M. A., Courpas, G., Walsh, P. C., & Fleisher, L. A. (2005). Peri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06(2), 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