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診治過程中麻醉科的重要作用
在胃癌的綜合診治體系中,麻醉科并非僅承擔“讓患者術中無痛”的單一職能,而是貫穿術前評估、術中保障、術后康復全流程的關鍵醫療團隊,其工作質量直接關系到手術安全性、患者預后及康復效率,是胃癌診療成功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撐力量。
一、術前評估:筑牢胃癌手術的“安全防線”
胃癌患者多為中老年群體,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礎疾病,且腫瘤本身可能導致貧血、營養不良、肝腎功能異常等問題,這些因素均會增加手術與麻醉風險。麻醉科的術前評估,本質是為患者“量身定制安全預案”,從源頭上規避潛在風險。
麻醉科醫生會通過詳細問診、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全面掌握患者身體狀況:一方面評估基礎疾病控制情況,如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是否穩定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是否控制在8mmol/L以內,冠心病患者近期是否有胸悶、心絞痛發作史,以此判斷患者心肺功能能否耐受手術創傷與麻醉藥物代謝負荷;另一方面評估腫瘤相關指標,如血紅蛋白水平(排查貧血對循環功能的影響)、白蛋白水平(判斷營養狀態,低蛋白會增加術后感染與傷口愈合不良風險)、肝腎功能(指導麻醉藥物選擇,避免藥物蓄積中毒)。
針對評估中發現的高危因素,麻醉科會聯合外科、心內科、呼吸科等科室制定干預方案:如為貧血患者術前輸注紅細胞,為低蛋白患者補充白蛋白,為心肺功能較差者進行術前呼吸功能鍛煉或調整基礎疾病用藥。同時,麻醉科醫生會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麻醉風險及術前注意事項(如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停用抗凝藥的時間),緩解患者焦慮情緒,確?;颊咭宰罴焉眢w狀態迎接手術。
二、術中保障:守護胃癌手術的“生命中樞”
胃癌手術(尤其是胃癌根治術)具有操作復雜、手術時間長(通常2-4小時,復雜病例可達6小時以上)、創傷大、出血風險高的特點,術中需頻繁牽拉胃腸道、清掃淋巴結,易引發循環劇烈波動、呼吸抑制等危急情況。麻醉科在術中的核心職責,是通過精準調控與嚴密監測,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為外科醫生創造良好手術條件。
在麻醉實施環節,麻醉科醫生會根據患者年齡、體重、基礎疾病及手術需求,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與給藥方式:例如對老年患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選用代謝快、副作用小的短效麻醉藥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并通過靜脈輸注或氣管插管吸入的方式,確保患者術中無意識、無疼痛、肌肉松弛。同時,通過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精準控制呼吸參數(如潮氣量、呼吸頻率、吸入氧濃度),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上,避免術中缺氧導致腦損傷。
術中監測是麻醉科的“核心工作”:除常規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圖外,還會根據患者情況開展有創監測,如動脈穿刺監測動脈血壓(實時反映循環功能,便于及時調整血管活性藥物)、中心靜脈穿刺監測中心靜脈壓(指導液體輸注量,避免補液過多導致心衰或補液不足引發低血壓);對復雜手術患者,還會監測血糖(預防術中低血糖或高血糖)、體溫(避免低體溫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與免疫力下降)、血氣分析(及時糾正酸堿平衡紊亂與電解質異常)。
面對術中突發狀況,麻醉科醫生需迅速反應:如手術中出現大出血(胃癌根治術出血量可達500-1000ml),需立即啟動輸血預案,輸注紅細胞、血漿,同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維持血壓穩定;若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顫),需及時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若因手術牽拉導致迷走神經興奮引發血壓驟降、心率減慢,需立即注射阿托品、麻黃堿糾正。這些及時有效的干預,是保障患者術中生命安全的關鍵。
此外,麻醉科還需配合外科醫生優化手術條件:通過調整肌肉松弛藥物劑量,確?;颊吒贡诩∪獬浞炙沙?,便于外科醫生操作;通過控制胃腸道蠕動(如使用抗膽堿藥物),減少術中胃腸道內容物反流風險,同時避免胃腸道蠕動影響手術視野,為淋巴結清掃、腫瘤切除等精準操作提供支持。
三、術后康復:加速胃癌患者的“恢復進程”
胃癌手術后,患者常面臨疼痛、惡心嘔吐、呼吸功能受限、感染等問題,這些不僅影響患者舒適度,還可能延緩康復,增加并發癥風險。麻醉科的術后管理,核心是通過鎮痛、預防并發癥,幫助患者快速康復。
術后疼痛管理是麻醉科的重要工作。胃癌術后疼痛(尤其是開腹手術)較為劇烈,若未有效控制,會導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咳嗽,易引發肺部感染、肺不張;同時疼痛會刺激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導致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負擔,還可能影響睡眠與食欲,延緩傷口愈合。麻醉科會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制定個體化鎮痛方案:對疼痛較輕者,給予口服非甾體類鎮痛藥(如布洛芬);對中重度疼痛者,采用患者自控鎮痛(PCA),即通過靜脈或硬膜外導管連接鎮痛泵,患者可根據自身疼痛情況自行按壓按鈕追加鎮痛藥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既保證鎮痛效果,又避免藥物過量。同時,麻醉科醫生會定期隨訪患者,評估鎮痛效果,調整藥物劑量,確?;颊咝g后疼痛評分控制在3分以下(VAS疼痛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
術后蘇醒管理同樣關鍵。手術結束后,患者需在麻醉恢復室(PACU)接受密切監測,麻醉科醫生會逐步停用麻醉藥物,待患者意識清醒、呼吸功能恢復(能自主呼吸、血氧飽和度穩定)、循環功能正常后,再將患者送回普通病房或重癥監護室(ICU)。在此過程中,需警惕麻醉藥物殘留引發的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如出現呼吸抑制,需立即給予呼吸支持;如出現惡心嘔吐,需使用止吐藥物(如昂丹司瓊),避免嘔吐物誤吸引發吸入性肺炎。
此外,麻醉科還會參與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如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減少肺部并發癥;對術后需長期臥床的患者,提醒護理團隊關注下肢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麻醉藥物可能暫時影響凝血功能,增加血栓風險);若患者術后出現肝腎功能異常,需協助調整藥物方案,避免藥物進一步損傷臟器。
四、特殊場景:為復雜胃癌診療提供“定制化支持”
對于晚期胃癌、老年體弱或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特殊患者,麻醉科的作用更為關鍵。例如,對無法耐受根治性手術的晚期胃癌患者,若需進行姑息性手術(如胃空腸吻合術,解決消化道梗阻),麻醉科需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選擇對機體影響最小的麻醉方式,縮短麻醉時間,降低手術風險;對接受腹腔鏡胃癌手術的患者,麻醉科需精準控制氣腹壓力(腹腔鏡手術需向腹腔內充入二氧化碳),避免氣腹壓力過高導致膈肌上抬、呼吸受限,同時監測二氧化碳分壓,預防高碳酸血癥。
總之,在胃癌診治過程中,麻醉科是貫穿全流程的“安全守護者”與“康復推動者”。從術前評估規避風險,到術中保障生命安全,再到術后加速康復,麻醉科的每一項工作都直接影響患者的診療效果與生活質量,其重要性不亞于外科手術本身,是胃癌綜合診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