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緒的海洋中航行:躁郁癥的深入探討
什么是躁郁癥?
或許你身邊有人,時而精力旺盛、靈感如泉,時而卻陷入消極、提不起勁。面對這樣的情緒起伏,有人會覺得只是“壓力大、情緒難免波動”,但其實,這有可能是躁郁癥(又稱為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的表現之一。
簡單說,躁郁癥是一種以情緒極端波動為特征的心理問題,患者會在“躁狂”和“抑郁”之間來回切換。這種波動不是普通的“開心和難過”,而是持續、影響明顯的異常情緒。它不僅困擾個人,更可能影響家庭、學業、工作等多個方面。
情緒如同海浪起伏,但躁郁癥的浪潮有時格外洶涌。認識它,是理解和幫助的重要第一步。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躁郁癥?”
很多人好奇,躁郁癥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其實,這種情緒變化不只是簡單的“心情不好”或“狀態好”。下面用一個表格簡單區分躁狂和抑郁的典型表現(不是診斷,只供初步了解)。
癥狀階段 | 輕微/偶爾出現 | 持續/嚴重時 |
---|---|---|
躁狂期 | 說話變得比平時多,精力稍旺盛,偶爾熬夜但白天沒問題 | 徹夜不眠、說話停不下來、超級自信甚至做沖動決定(如盲目投資、購物狂熱) |
抑郁期 | 心情低落,偶爾對曾經喜歡的事失去興趣 | 連續多天嚴重悲觀,難以起床,覺得什么都沒意義,甚至有消極想法 |
有的人一年只發作一兩次,有的人發作更頻繁。其實,許多躁郁癥患者剛開始只會出現短時間的情緒變化,隨著時間推移,有可能發展為持續的情緒波動。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類似現象,建議及時關注變化,而不是簡單歸因于“脾氣”或“壓力”。
為什么會得躁郁癥?
說起來,為什么會有人患上躁郁癥?其實原因很復雜,既有身體里的“化學反應”,也有生活中的“風吹雨打”。這里梳理一下和躁郁癥相關的關鍵風險因素:
- 遺傳:有家族史的人的發病率更高(Craddock & Sklar, 2013)。
- 大腦傳遞物質異常:比如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平衡失調。
- 童年經歷重創(如嚴重的家庭變故、虐待)會增加患病風險。
- 極端生活事件(失業、離婚、親人去世)也可能成為導火索。
- 長期缺乏規律作息、飲食不均衡,會讓大腦調節功能變得脆弱。
- 有研究顯示,吸煙和過度飲酒與發病風險相關(Merikangas et al., 2011)。
簡單來說,躁郁癥不是自己“性格不好”,而是多重因素共同導致。提前認識這些因素,對于理解和減輕標簽化有益。
躁郁癥怎么診斷?
有人擔心:“情緒波動是不是就意味著得了躁郁癥?”其實,只有通過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評估,結合一定的診斷標準,才能下結論。
- ① 問診:醫生會詳細詢問情緒變化的時間、持續多久、影響多大。
- ② 量表評估:如采用雙相情感障礙問卷等輔助工具。
- ③ DSM-5標準: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要求,需有至少一次躁狂或輕躁發作,同時排除其他軀體疾病或藥物影響(APA, 2013)。
- ④ 綜合判斷:醫生還會考慮家族史和個人生活背景,比如童年是否有重大挫折。
在遇到疑似患者時,建議直接前往精神心理??漆t院進行評估。如果之前已經經歷過多次嚴重情緒波動,尤其是有沖動行為或者自我損害想法,更應該及時就醫。
怎樣治療躁郁癥?
說到治療,很多人會擔心“是不是一輩子要吃藥?”其實,躁郁癥的治療更像是“調整情緒的舵”,不像感冒那樣“吃好一盒藥就結束”。常見治療方案包括以下幾種:
- 情緒穩定劑:如鋰鹽(lithium)、丙戊酸鈉(valproate)等。
-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配合抗精神病藥(Grunze et al., 2013)。
-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識別并調整消極思路。
- 家庭治療:讓家人更好地支持患者,減少沖突和誤解。
- 規律作息:每天同一時間起床和入睡。
- 有計劃的工作和娛樂,避免極端壓力。
有位41歲的女性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積極參加心理咨詢,最終減少了復發次數,也逐步恢復了正常社交。這一過程需要耐心和持續的調整。
怎么幫到自己或家人?
面對躁郁癥,除了醫學治療,個人和家庭的支持同樣重要。說起來,每天的小習慣,往往就是情緒穩定的“錨點”。這里給出一些易于操作的建議和飲食推薦: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三文魚 | 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大腦健康 | 每周2~3次,適量搭配蔬菜 |
燕麥 | 含復合碳水化合物,能量釋放平穩 | 早餐時加牛奶或水果 |
香蕉 | 富含維生素B6,對神經系統有益 | 作為加餐或下午茶 |
- 定時記錄情緒(用日記或App追蹤自己的情緒波動)
- 保持社交(與親友互動,主動表達真實感受)
- 學習壓力管理(深呼吸冥想、輕度運動,每天15~30分鐘)
親人如果發現家中有人情緒極端變化,除了鼓勵就醫,也可以主動了解對方最需要的實際支持。比如做一頓健康晚餐、陪伴散步,往往比單純勸說更有幫助。
最后的小結
情緒起伏本是生活的一部分,躁郁癥則提醒我們,有些波動需要被正視和接納。及早關注,主動尋求專業支持,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航行在自己的“情緒海洋”上。每一步微小的改變,對情緒的穩定都有實際幫助。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 Merikangas, K.R., Jin, R., He, J.P.,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Grunze, H., Vieta, E., Goodwin, G., Bowden, C., Licht, R.W., M?ller, H.J., & Kasper, S. (2013).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 guideline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s: Update 2012 o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14(3), 154-219.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