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抽動穢語綜合征:打破偏見,解鎖內心世界
01 你可能沒察覺的抽動“小麻煩”
假如你身邊有個愛眨眼或者經常清喉嚨的孩子,大多數時候大人會覺得那只是調皮或沒休息好,其實背后可能藏著神經發育上的“小變化”。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tte syndrome,簡稱TS)最開始常常用這種很“日?!钡姆绞匠霈F:孩子剛放學,在沙發上總咬著嘴唇;吃飯時手臂老是不自覺地動兩下。
這些早期癥狀并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大多間歇出現,很難引起注意。偶爾的面部抽搐、輕咳并不會馬上讓人聯想到疾病。但如果這些小動作持續幾周,就值得多加關注了。
02 明顯癥狀——當抽動成為困擾時
等到癥狀發展,一些經典表現可能就“浮出水面”了。小林(11歲,男孩)最近總是控制不住地點頭,而且開始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家人剛開始以為是模仿動畫片角色,后來發現即便獨處時他也常冒出“不合時宜”的詞語,包括帶有攻擊性的言語,這才意識到事情并非調皮而已。
常見運動抽動 | 常見聲音抽動 |
---|---|
舉手搓肩、頻繁眨眼、聳肩、扭動面部或軀干 | 咳嗽聲、清嗓子、尖叫、模仿他說話(鸚鵡學舌) |
—— 情況加重時抽動變得更劇烈且難以控制 | —— 部分患者出現穢語(Coprolalia),比例約為10-20% |
需要說明的是,“穢語”癥狀雖然常被提起,但并不是所有TS患者都會出現。如果孩子在學校因此受到誤解,家長應當積極和老師溝通,避免貼上“壞孩子”的標簽。
03 多重因素下的“謎一樣”成因
跟很多神經系統疾病類似,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確切成因至今還沒完完全全搞清楚,但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 1. 遺傳影響: 如果家族中有人出現過類似抽動或其他神經發育障礙,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國外一項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可解釋超50%的發病風險(Robertson, 2015)。
- 2. 神經遞質失衡:醫學研究注意到腦內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遞質調節功能異常,與TS有密切關系(Müller-Vahl et al., 2019)。
- 3. 環境與壓力:某些孕期感染、早產、產傷,或后天生活壓力大、經歷突發變故等,也可能成為“最后一根稻草”。
04 治療方法與科學管理的全景
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管理目標,不是把癥狀“全部消滅”,而是讓孩子和家庭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不同個體的治療方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 藥物治療:對于抽動嚴重且影響到生活者,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等)。但藥物需平衡療效與副作用,由醫生全程監控。
- 認知行為療法(CBT):主要幫助患者識別并自我調節觸發因素,減少癥狀發作頻率。包括習慣反轉訓練(HRT),已被權威指南推薦。
- 行為干預:需專業心理師參與,通過訓練加強患者自控力、提升家庭應對能力,效果較理想。
A: 并非所有TS患者都必須服藥,輕癥多以行為及心理干預為主。藥物主要針對較重情況,專業評估后決定。
A: 多數孩子癥狀隨青春發育期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只有少數會持續發展為成人型。
這里要提醒家長,發現抽動并不等于就診斷為TS,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可進行病史排查、癥狀量表評估和觀察。避免自行診斷或亂用藥物,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05 社會視角:包容比標簽更有力量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一旦有抽動或出言不當的表現,會不會被周圍人誤解或排斥?學校也常常面臨類似的困惑:到底應該特殊對待,還是一視同仁?
其實,社會支持與正向引導比標簽更重要。一項加拿大研究表明,社會包容度高、同齡人態度積極的孩子,癥狀更容易緩解,自尊心和幸福感也更高(Evans et al., 2016)。
- 正確理解:抽動和出言失當并非有意為之,而是控制障礙
- 鼓勵溝通:家校醫合作解釋病因,幫助同學去偏見
- 創造友善環境:設置安靜角落、允許學生短暫休息,有實際幫助
06 科學探索:希望一直都在
抽動穢語綜合征雖然曾被諸多誤解包圍,但隨著科學研究深入,治療與生活干預持續進步,越來越多家庭能夠輕裝上陣。2023年,《Lancet》雜志報道多模態影像、精準神經調控等新方法,正在加速突破(Martino et al., 2023)。
- 早發現→早干預:醫學界建議如有連續1年以上的多處運動抽動聯合發聲抽動,建議到專業醫療機構明確診斷。
- 科學管理:聯合心理、行為和藥物等多方支持,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 新技術加持:未來包括腦影像、遺傳檢測、腦深部刺激(DBS)等技術,有助于個體化治療。
參考文獻
- Robertson, M. M. (2015). Advances in the neurobiology of Tourette syndrome. The Lancet Neurology, 14(10), 1035-1046.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5)00195-0
- Müller-Vahl, K. R., S. W. Szejko, B. S. Tarnok, et al. (2019). Differences 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ourette syndrome with and without comorbi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8(1), 23-32. https://doi.org/10.1007/s00787-018-1171-9
- Evans, J., Seri, S., & Cavanna, A. E. (2016). The social aspects of Tourette syndrome: Towards greater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31(14), 1952-1960. https://doi.org/10.1177/0883073816656477
- Martino, D., Ganos, C., & Pringsheim, T. M. (2023). Tourette syndrom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The Lancet, 401(10373), 964-98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3)00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