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過山車:深入了解雙相情感障礙
01 初識雙相情感障礙:情緒像坐過山車
生活中,你可能遇到過這樣的人:一段時間里精力旺盛,激情四溢,仿佛可以一口氣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可沒過多久,就變得格外消沉,提不起興趣,也不愿搭理身邊的人。其實,這不是簡單的心情變化,而是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這種疾病又叫躁郁癥,歷史上被誤認為只是"性格特別"或"意志薄弱",直到20世紀才被精神醫學界正式認識。雙相情感障礙并不少見,影響著約1%到2%的人(Grande et al., 2016),它像一列時快時慢、忽高忽低的情緒過山車,困擾著患者的學習、工作甚至家庭生活。
? 小科普: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雙相情感障礙列入全球十大致殘性疾病之一——可見它確實影響重大,絕不是"情緒不好"那么簡單。
02 情緒的起落:躁狂與抑郁的兩極體驗
最早期,雙相情感障礙的情緒波動可能只是偶爾的情緒起伏,并不容易和普通的情緒變化區分。但隨著病情發展,這種波動就變得明顯起來。
表現階段 | 具體表現 |
---|---|
輕微波動期 |
|
典型躁狂 |
|
典型抑郁 |
|
躁狂和抑郁常常交替出現。有位28歲的男士,工作期間突然精神高漲、睡眠很少還覺得充滿活力,沒過多久卻陷入極度低落。
這個例子說明,情緒過山車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需要識別的健康信號。
03 為什么會得雙相情感障礙?——原因與機制
導致雙相情感障礙的原因很復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1. 遺傳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患雙相障礙的風險明顯高于一般人。研究顯示,一級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此病,自身發病概率能增加10%~25%。(Craddock & Sklar, 2013) - 2. 腦內生物學異常
腦部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功能失調,會影響情緒調節。 - 3. 重大生活事件和壓力
長期壓力、突發變故、童年創傷等可能成為情緒波動的導火索。 - 4. 個人心理應對方式
有些人習慣壓抑自己的壓力,長期下來,更易發展為情感障礙。
風險因素 | 相關說明 |
---|---|
遺傳 | 家庭成員中有類似疾病時,風險高出普通人約6倍1 |
腦化學變化 | 神經遞質紊亂導致情緒調節異常 |
持續壓力 | 長期壓力或突發變故可以誘發首發癥狀 |
簡單來說,雙相情感障礙通常是"天生+環境+心理"共同作用出來的小麻煩,每個人的具體誘因都可能不同。
04 怎樣判斷是不是雙相情感障礙?
單靠自身感受,很難明確區分普通情緒波動和雙相情感障礙。醫學界主要用以下幾套標準來判斷:
- DSM-5診斷標準(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
需要至少經歷一次躁狂發作和多次抑郁發作,且影響到學習、工作或社交。 - ICD-11類別(國際疾病分類)
與DSM-5類似,定義更加注重全球適用性。
精神科醫生常用的評估問卷有:
1. HCL-32:用于篩查躁狂
2. MDQ:快速初步篩查工具
3. YMRS:評估躁狂嚴重程度
如果你或身邊人長期出現情緒極端變化,并伴有行為改變,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進行系統評估。
05 治療雙相情感障礙:藥物、心理與生活調整
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一般是綜合性的,并且需要醫生的個體化方案。一位35歲的女性,反復出現嚴重抑郁和躁狂交替,需要長期使用藥物維持,并在醫生指導下逐步結合心理支持和生活規律改變。
核心治療方式有這幾種:
藥物不能隨便停: 絕大多數患者長期堅持藥物治療后,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自己停藥極容易導致情緒波動反彈,要遵醫囑逐步調整。
實際上,雙相情感障礙的控制不像感冒吃藥立刻見效,更要像持久戰,需要一段時間慢慢調整和適應。
06 社會的陪伴與自我的關照:兩個"靠山"
媽媽的嘮叨、朋友的關心、同事的小小鼓勵——這些看似尋常的支持,有時卻能幫患者走出低谷。研究發現,良好的社會支持不僅有助于情緒穩定,還能大大提升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Perlick et al., 2017)。
社會支持形式 | 具體方式 |
---|---|
家人/親密伴侶 | 更多陪伴、共同參與日常活動 理解患者偶爾的"情緒爆發" |
朋友/同事 | 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時提醒就診 避免惡意標簽 |
專業支持 | 定期醫生回訪,心理咨詢協助 加入互助小組交流感受 |
- 做情緒日記,記錄每天的心情和作息
- 遇到波動時,主動尋求身邊信任的人支持
- 固定休息、均衡飲食,養成規律生活習慣
其實,情緒的困擾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愿意踏出第一步,適當求助和管理情緒,很多癥狀是可以控制和緩解的。
07 生活方式這樣調整,有助情緒管理
情緒健康是點滴積累的成果,不是一兩天突擊能達成的。其實,生活中有不少簡單的選擇,有助于維護情緒平衡。下面給出具體且易于堅持的建議。
食物/活動 | 具體好處 | 實用吃法/建議 |
---|---|---|
堅果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神經保護 | 每天少量(約一小把)即可 |
全谷類食品 | 平衡血糖、幫助大腦獲得穩定能量 | 早餐可選燕麥、雜糧粥 |
水果蔬菜 | 維生素豐富,提升整體能量 | 一日三餐都可搭配 |
適度運動 | 釋放壓力,緩解緊張 | 散步、快走、騎行都不錯 |
規律作息 | 減少情緒波動 | 每晚按時睡覺、起床 |
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變化明顯、持續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有自我傷害、自殺的想法,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去正規的心理科或精神科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評估并制定方案。
生活沒法要求百分百順利,有規律、有支持、肯調整,已經很不錯了。
參考文獻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doi: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doi: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Perlick, D.A., et al. (2017).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social support on bipolar disorder outcome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0(1), 143-154. doi:10.1016/j.psc.2016.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