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與圍術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01 什么是麻醉?現實手術中的“隱形守護”
大多數人在醫院談到手術,首先想到的是外科醫生和手術器械,但其實,手術背后一直有一支“隱形隊伍”,那就是麻醉團隊。
麻醉不僅僅是“讓人睡著”。簡單來講,麻醉是一種用藥技巧,通過藥物讓人失去疼痛感知,有的情況下還會進入短暫的深度睡眠,這樣醫生就能安全、順利地進行各種治療。
日常生活里大家或許遇到過牙科打麻藥拔牙,或者親人接受全身麻醉做大手術。兩者都是麻醉,區別在于藥物、方法和作用范圍。現代麻醉其實遠比很多人想象的可靠和細致,將手術期間的不適和風險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
說起來,麻醉醫生很像舞臺上的燈光師,只要臺上順利,幾乎沒人注意他們的存在。但正因此,他們的專業性尤其關鍵。
02 常見的三種麻醉類型,你真的了解嗎?
- 1. 全身麻醉:通常讓人“徹底睡過去”,用于大型、復雜的手術。麻醉醫生會用靜脈或吸入藥物讓你在手術期間完全無感知,同時通過氣管插管輔助呼吸。有點像電影中的“秒睡”,但實際上醫生會持續嚴密監控每個生理指標。
- 2. 區域麻醉:麻藥只針對身體一部分,比如腰麻、臂叢麻醉。常用于下肢、下腹部的手術,患者意識清醒。比如有位25歲的女性因直腸息肉切除術,醫生就選用了椎管內麻醉,讓她下半身沒有痛覺,整個過程能順利配合。
- 3. 局部麻醉:麻藥只針對很小的區域(比如拔牙、縫合傷口時),人是清醒的,只是局部感覺不到疼痛。
????
很多人以為麻醉一定“全麻酥睡”,其實有很多種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往往要和醫生仔細溝通后決定。
03 麻醉如何守護手術的安全?
想象一下,手術時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一場“通車”作業。道路暢通時沒問題,但一旦有小變故,如血壓突變、呼吸異常、心臟頻率變化,麻醉醫生就要馬上介入——他們的角色就像交通管控員,實時監測“路況”。
他們通過監測儀持續觀察血壓、心率、血氧等指標,小到一次心跳,大到全身狀態,全部納入警戒。實際操作中,一旦數據偏離正常范圍,麻醉醫生會及時調整用藥、呼吸支持,甚至搶救。
別忽視!麻醉醫生可不只是“打一針”。每場手術幕后的安全,都離不開他們精準的判斷和經驗。
04 圍術期(手術前后)生命體征如何精細管理?
- 手術前:醫生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既包括疾病史、過敏史,也會查驗心電圖、胸片、基礎血壓等。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位25歲女性,因為年輕且健康,術前僅常規檢查,無需特別處理,但如果是高齡或合并慢性疾病的人,這一步就更細致。
- 手術中:重點就在監護。生命體征每幾分鐘記錄一次,體液補充、止血情況、用藥反應都要動態調整。遇到血氧偏低(例如術中監測至93%),麻醉醫生會立刻查找原因并處理。
- 手術后:進入恢復期,重點是觀察意識清醒程度、呼吸、血壓、疼痛和惡心等反應。只有完全確認生命體征平穩,患者才會被轉送普通病房。
????
管理流程越細致,風險就越低。這也是手術中感覺安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05 麻醉后的恢復監護,都需要注意什么?
手術一結束,麻醉醫生不會立刻離開。他們接下來幾小時的任務,就是陪伴患者順利過渡到清醒、穩定的狀態。通常會觀察呼吸是否通暢,意識是否清楚,血壓、心跳、體溫有沒有問題。
有些人擔心麻醉藥會“殘留”,其實大多數現代藥物代謝很快,短時間內身體就能完全恢復;特殊情況下,出現短暫的惡心、嗜睡或聲嘶,都屬于預期中的“小插曲”。
只要出現異常反應,比如持續的嘔吐、寒戰或者意識不清,應該立即告知醫療人員,這時候麻醉醫生會根據表現及時干預。
????
康復期間的細致觀察,為的是讓手術結果穩定落地,幫你避免后續的麻煩。
06 術后疼痛怎么有效管理?有科學又溫和的辦法!
手術后的疼痛體驗因人而異,有的人幾乎無感,有的人會覺得難忍?,F代麻醉科對于這一點,已經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有效控制。
- 藥物鎮痛:包括阿片類藥、非甾體抗炎藥,以及一些輔助藥(如右酮洛芬、地佐辛等),醫生會根據具體表現選擇用藥。
- 局部麻醉鎮痛:在手術區域植入小劑量麻藥泵,讓藥物持續緩解患處疼痛;常用于關節、肛腸、婦科手術等。
- 非藥物法:溫熱敷、心理放松、靜心休息等也很有效,也能緩解情緒類“假性痛感”。
- 個體化護理:任何時候感到不能忍受的疼痛,應該主動告訴醫生。別一味“忍耐”,醫護團隊會根據需要及時調整方案。
????
疼痛其實是可以科學管理的,你能有舒適體驗,也別怕主動開口尋求幫助。
07 麻醉相關的誤區和現實風險分析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麻醉還存在一些誤解:比如“麻醉有危險,會不會醒不過來?”、“麻藥很傷身體”……其實這些顧慮不必過度放大。
首先,現代麻醉藥物都有明確計量與安全范圍,真正導致嚴重并發癥的比例極低。據英國國家麻醉研究所一項調研,重大不可逆并發癥發生率約為1/20,000,遠低于大多數日常交通出行的風險[1]。
當然,任何醫療行為都不是“零風險”。高齡、有基礎疾病、對藥物有過敏史的人群,麻醉風險會略升高。所以手術前詳細的評估和溝通尤其重要。對于像文章開頭那位年輕女性,評估結果風險較低,術前只做簡單檢查加規范麻醉方案,恢復也很順利。
???
醫學界普遍認為,合理遵醫囑、配合檢查和身體狀況評估,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關鍵。遇到不懂的地方,多問一句醫生,并不會被嫌“啰嗦”。
08 術后飲食與身體調養,怎么做最有利?
- 流質飲食 — 保護腸道: 術后1-2天建議以米湯、稀飯等為主,幫助腸道溫和過渡。腸道有過創傷后及時恢復,能減少消化負擔。
- 水分補充 — 維持代謝: 麻醉藥物會輕微影響排尿和體液平衡。適度飲水,避免過量,推薦每次100-200ml分批緩慢補充。
- 蛋白和維生素 — 補養修復: 手術后身體需要修復,雞蛋、瘦肉、豆制品、瓜果蔬菜有助于組織重建(參考:Zhang, W. et al., 2020)。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按醫生和營養師建議循序漸進調整,無需搞得太復雜。
09 預防手術與麻醉并發癥,實用建議
- 按時復查:術后依醫生建議定期檢查,特別是消化道和重要臟器手術,建議2年內復查1-2次腸鏡(Siegel, R.L.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23)。
- 身體異常時及早就醫:術后出現持續發熱、劇烈腹痛、排便異常等反應,及時就醫是最重要的“保險”。
- 多問醫生少焦慮:術前有任何疑慮主動找麻醉醫生溝通,明確所有用藥及手術細節。合理溝通遠比自己焦慮有用。
手術及麻醉相關合并癥預防,歸根結底就是“認真面對身體信號,規范溝通”。別怕被嫌疑問太多,健康是自己的。
10 總結與行動指引
現代麻醉讓手術更安全、體驗更舒適,背后是專業團隊的默契協作和技術加持。從麻醉方案選擇、安全監護、到術后恢復,每一個環節都為健康提供柔軟而堅實的保障。
和醫生多溝通,按需做檢查,既幫助自己安心,也讓治療過程更順暢。不懂就問,難受要說,這不是“矯情”,而是負責任的態度。畢竟,你的健康才是麻醉和手術團隊最關心的。 ??
主要參考文獻
- [1] Cook, T. M., Andrade, J., Bogod, D. G., et al. (2011). Major complications of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UK: results of the Four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the Difficult Airway Society. BJ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06(5), 617-631.
- [2]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2023). 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3), 233-254.
- [3] Zhang, W., Wu, Y., Jin, K. et al. (2020). Nutrition support strategies for perioperative patient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6(30), 4536–4548.
- [4]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2). Types of Anesthesia. Educationa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