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間骨折與麻醉科的專業視角
01 什么是股骨粗隆間骨折?麻醉為什么如此關鍵? ????
經常聽到家里老人滑倒后出現大腿根部劇痛,無法起身,這其實不少時候就是股骨粗隆間骨折。它的位置,說簡單點,就是大腿和髖關節交界的地方出了問題。這類骨折在老年群體中很常見,也常常發生在骨質較少、容易受傷的人身上。
一提到這類手術,大家常關心的除了骨頭本身,另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麻醉。畢竟,手術要讓人既不疼、又安全,還能讓年紀大的患者順利挺過去,這時候專業的麻醉方案就是保護傘。合適的麻醉“安保措施”直接關系到患者手術時候的舒適度和之后的恢復走向。所以別把麻醉當成只是打個針、睡一覺,實際上背后大有學問和責任。
02 明顯癥狀與麻醉科醫生的角色
- 1. 疼痛與活動受限: 很多病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傷后立即劇烈疼痛,基本動彈不得。實際上,疼痛像“報警器”一樣提醒,身體出了大事兒。這種疼痛感,不是普通扭傷那種“忍忍就行”,而是連翻身、抬腿都成問題。
- 2. 無法負重站立: 一部分患者還會發現,哪怕扶著拐杖,受傷的腿完全不敢著力。如果碰到這類情況,最好第一時間就醫。
- 3. 麻醉科的介入: 在這類受傷嚴重的時候,麻醉科醫生往往提早參與。他們會先全面問病人的既往健康問題,再根據患者當前情況,來篩選適合的麻醉方式。如果患者之前心臟功能不好、容易喘不上氣,這類信息就會成為麻醉制定的核心考量點。有時,麻醉科醫生像一名“把關人”,在手術醫生行動前,為患者定制個性化的麻醉“計劃書”。
- 實際病例啟示:有位57歲的女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接受椎管內麻醉手術,整個過程中生命體征一直很平穩,這說明術前詳細評估與適當麻醉方案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03 為什么會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麻醉風險高在哪里?
說起原因,其實不少人第一反應是跌倒。確實,意外滑倒或者撞擊導致的外力,是大部分病例的直接導火索。不過,隱藏在背后的真正“推手”卻是骨質疏松。骨骼像鋼筋一樣支撐身體,但到了老年,鈣流失多了,骨頭就像“空心磚”,一摔很容易斷。
除了年齡和骨質疏松,部分患者因為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甚至吸煙、長期缺乏運動,這類慢性疾病降低了身體修復和應激的能力,術中麻醉容易出現心肺不穩定、藥物耐受變差等情況。
有調查指出,65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發生率可超過三成(Hernlund, E. et al., 2013),而這正是股骨粗隆間骨折高發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ASA分級(即術前身體狀態評分)為III級及以上的患者,存在多種慢性疾病或者器官功能不足,這讓麻醉風險明顯增加。術中可能會遇到低血壓、呼吸不穩、藥物反應過激等狀況,需要充足的監護和經驗豐富的麻醉團隊。
- 高齡(骨質疏松)讓骨頭變脆,麻醉對心腦血管的挑戰更大。
- 基礎疾病多,藥物間相互作用更復雜。
- 手術壓力大,麻醉期間更易出現用藥并發癥。
小結一句:年紀大、骨頭脆、多病一身,這三者碰到一起,風險不是說說而已。
相關研究:Hernlund, E., Svedbom, A., Ivergard, M., Compston, J., et al. (2013). Osteoporosis in the European Union: Medical management, epidemiology and economic burden. Archives of Osteoporosis, 8, 136.
04 檢查怎么做?麻醉科醫生在檢查中的作用
當患者因突發髖部劇痛來醫院,第一步通常是X光檢查,這一環節用來明確骨折具體位置和嚴重程度。醫生會根據片子判斷,骨折是否穩定、移位嚴重不嚴重,是否涉及關節面——這些直接影響治療方案和麻醉方式的選擇。
檢查流程可以簡單分為:
- X光或CT:用來找出骨折線和損傷范圍,基本上拍一張就能初步定位問題。
- 身體狀況評估:了解有無心臟病、呼吸系統問題、既往麻醉反應等,對高風險患者還會安排心電圖、肺功能等附加檢查。
- 麻醉風險分級:醫療團隊根據各種數據,把患者分成風險等級,好選擇更安全的麻醉方案。
檢查后的討論決定接下來麻醉使用哪種藥物、方式,以及術中需不需要高級生命支持,比如是否要隨時供氧、加深監護等。每一次細致評估,為手術安全加了一道保險鎖。
05 治療手術方案、麻醉類型和效果預期
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很少靠“包扎”或者“靜養”就能康復。大多數病例都要做手術,比如髓內針固定,就是把特殊的金屬釘送進骨頭,加固受損部位,幫助骨折愈合。說起來有點像把松動的木板重新“打釘子”加固,不過醫學上用的當然更精細安全。
麻醉類型選擇:
- 椎管內麻醉(脊椎麻):常用于下肢手術,優點是術后清醒較快,對呼吸系統影響小,尤其適用于基礎疾病多的老年患者。例:前述57歲女性患者采用此法,術中監護良好,術后恢復平穩。
- 全身麻醉:適合有些不能做椎管內麻醉(比如有出血傾向、脊柱異常)的患者??梢宰尰颊咄耆胨中g團隊操作更方便。但是需要特別注意心肺功能的實時監控。
術中管理方面,麻醉醫生會根據患者反應動態調整藥物劑量和補液速度,實時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如果患者出現突發心律失常或血壓異常,團隊會迅速調整方案。
預期效果:合理選用麻醉方式,配合規范的手術流程,不僅能緩解患者術中痛苦,也為術后恢復“搶占先機”。好麻醉帶來的好體驗,很多患者都能深刻體會到。
相關文獻:White, PJ. (2012). Comparison of regional and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hip fracture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Anaesthesia, 67(12), 1320–1330.
06 術后康復:怎么吃怎么練,麻醉科如何護航? ????
手術只是起點,真正的恢復還得從飲食調養和功能鍛煉做起。這里說的是正面的行動建議,不涉及“避免什么”,直接說怎么有益。
-
補充蛋白質食物:如瘦肉、雞蛋、豆制品,對骨骼與肌肉修復很重要。
食用建議:每天一到兩份優質蛋白,為身體“加油”。 -
適量多攝入鈣質:牛奶、酸奶、奶酪對增強骨密度有好處。
食用建議:每日一杯奶,堅持三個月以上,效果更明顯。 -
多吃新鮮蔬果:菠菜、芥藍等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K和C,對骨再生和傷口愈合有幫助。
食用建議:每餐有一份蔬菜,把顏色吃豐富。
運動與康復建議:術后一周內,先做踝泵運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不僅能防止下肢血栓,還能為后期下地行走鋪路。隨著三到四周恢復,逐步增加自主屈髖屈膝、直腿抬高訓練,借助助行器慢慢從部分承重到完全負重。
麻醉科的后續管理:麻醉醫生會建議定期來醫院隨訪,監控疼痛變化、觀察恢復進度。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比如持續劇痛、感覺麻木、下肢腫脹等,建議馬上就醫。
通過科學飲食和逐步鍛煉,多數患者兩到三個月內恢復較好,骨頭“重煥新生”。再強調一次,術后康復需和麻醉醫生、康復科醫生密切配合,別把問題一個人扛。
參考資料:廣州市民政局網站-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的康復治療(2023年10月)
文獻:Lips, P. et al. (2017).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A clinic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41, 1–6.
總結與行動建議 ??
從跌倒骨折到麻醉手術,再到術后康復訓練,這條路需要患者、家屬和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手術不是終點,麻醉管理更是全程守護;做好飲食和肢體鍛煉,遠比單靠藥物來得實際。假如家中有老人摔傷大腿后不能自理,記得及時到正規醫院、配合麻醉和其他??漆t生的評估,共同制定安全治療計劃。
最終目標很簡單——安全度過手術,穩步完成康復,未來再不怕小意外。如果身邊有人有相似經歷,也可以感謝每一位認真負責的麻醉醫生,因為他們背后做的準備,往往是大家看不見卻最關鍵的一步。
主要參考文獻
- Hernlund, E., Svedbom, A., Ivergard, M., Compston, J., et al. (2013). Osteoporosis in the European Union: Medical management, epidemiology and economic burden. Archives of Osteoporosis, 8, 136.
- White, PJ. (2012). Comparison of regional and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hip fracture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Anaesthesia, 67(12), 1320–1330.
- Lips, P. et al. (2017).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A clinic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4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