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剛與朋友聚會、小孩剛從托兒所回來,又開始覺得喉嚨有點不舒服,偶爾咳嗽兩聲,好像沒什么大礙。但一到晚上,某些癥狀又變得明顯起來。其實,上呼吸道感染就是這樣悄悄地“潛入”生活的。面對這樣常見的“小麻煩”,懂得早識別、科學應對,比忙著各種偏方更管用。
01 上呼吸道感染的定義與分類 ???
簡單來說,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被稱為“感冒”)主要影響鼻腔、咽喉和喉部。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鼻塞或喉嚨發癢,其實這個“感冒家族”還包括急性鼻炎、咽炎、喉炎等多個類型,有時候只是其中一種器官受影響,有時候幾個部位一起出問題。上呼吸道感染幾乎每個人一輩子都會遇到多次,雖然大部分病程很短,但反復出現或拖延太久,也有可能帶來不小的影響,比如持續低熱、咽痛難愈、甚至誘發下呼吸道疾病。
這一類感染普遍流行于秋末、冬季和春初,兒童、老人、公共場所工作者更容易中招。空氣污染物(比如 PM2.5)或季節性花粉也可能讓這類感染更難纏。別忽視生活中的“微小不適”,因為它們往往是身體給出的早期信號。
02 就醫的癥狀信號 ??
- ?? 喉嚨持續疼痛:如果疼痛超過三天,或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變得明顯,最好留心。這說明炎癥已經比較深入,自己扛很難好轉。
- ??? 持續發熱:體溫超過 38.5℃,特別是服藥后仍難下降,可以考慮聽醫生建議。
- ?? 咳嗽或咳痰:咳嗽不止,尤其帶黃綠色痰液,通常提示病原體活動頻繁,拖延容易感染氣管或肺部。
- ?? 鼻塞和流涕:鼻腔分泌物濃稠且顏色較深,伴隨面部壓痛,要警惕鼻竇炎的可能。
一位 62 歲女性,前幾天開始喉嚨痛,咳嗽變重,家里人以為只是輕感冒。但癥狀持續加重后到社區醫院就診,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醫生開具止咳膠囊,強調按時服藥并密切關注病情。這類例子說明,癥狀明顯時最好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
03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析 ??
上呼吸道感染的罪魁禍首主要是各類病毒,比如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一些常見細菌(如鏈球菌)。病毒通常通過飛沫傳播,一旦人體免疫力低下(比如熬夜、勞累、情緒波動大),就可能讓這些病原體鉆了空子。和空氣質量有關的污染物(如 PM2.5、花粉)也容易刺激上呼吸道,讓防御機制減弱,給病毒或細菌可乘之機。
年齡增大、慢性病基礎(如糖尿病、慢阻肺)都會讓感染風險升高。日本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比年輕人高出約30%(Yamazaki et al., 2020)。這提醒我們,身體某些環節變“脆弱”時,病原體容易成為“不速之客”。
實際上,感染發展還有一種情況——初期僅為病毒感染,若處理不及時或身體狀態較差,后續還可能疊加細菌感染,導致病情復雜化。這類“菌群接力”現象,是拖延癥狀反復的重要原因。
04 確診所需的檢查項目 ??
當癥狀加重或反復出現,醫生通常會根據具體情況安排檢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 咽拭子采集: 用棉棒取咽喉分泌物檢查病原體,是識別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基礎方法。
- 血液檢測: 包括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CRP),能輔助判斷感染類型和嚴重程度。
- 必要時影像檢查: 如癥狀涉及鼻竇、胸部,會考慮做X光等排查并發癥。
檢查過程一般非???,咽拭子和血檢在社區醫院都能完成,無需特別準備。醫生會結合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是否需要特殊處理或進一步轉診。值得一提的是,檢查建議只在出現癥狀明顯、反復或伴隨基礎疾病時才需要進行,普通感冒通常不必過度檢查。
?? 科學確診有助于把握病因,避免誤用藥物和治療拖延。
05 治療選擇及其有效性 ??
關于治療,選擇要對癥下藥,絕不能“一刀切”。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但可以用對癥藥物緩解炎癥和不適,比如止咳藥、退燒藥。細菌感染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 ?? 合理休息:保證睡眠,減少過度用嗓,讓身體有時間恢復。
- ?? 適當補水:多喝溫水能減輕黏膜刺激,幫助代謝病原體。
內科門診會根據具體診斷結果安排藥物和護理,并定期隨訪。家庭護理也占很大的比例,比如保持家中空氣濕潤、避免二手煙等,都能加速康復。值得關注的是,治療期間如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高熱等癥狀,需及時回訪或轉診。
06 日常預防與管理策略 ??
說到預防,重點是支持身體自身的“防線”。日常生活幾項簡單措施,非常有益:
- 新鮮蔬果 + 補充維生素 + 每天搭配三餐:可提升免疫力,如胡蘿卜含有豐富β-胡蘿卜素,有益呼吸黏膜健康。
- 溫水漱口 + 清潔口腔 + 每天早晚一次:有助于減少病原體殘留,保護咽喉黏膜。
- 適量運動 + 強化免疫 + 每周三次以上:步行、體操等能激活防御系統,比一味靜養更有效。
- 充足睡眠 + 修復體力 + 每天7-8小時:恢復疲勞,幫助身體自我調節。
- 室內濕度管理 + 防止空氣干燥 + 使用加濕器或擺放水盆:減少呼吸道黏膜受損。
如果已經出現持續癥狀,或年齡偏大、慢病基礎,一定要選擇正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專業內科門診就診。預防與管理并不是“遠離一切”,而是在細節上給身體幫助。
另外,季節交替時可以嘗試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獼猴桃、菠菜),幫助身體減輕氧化壓力。別忘了,每個好習慣都是為健康“加分”。
結語
其實,上呼吸道感染雖然常見,但應對起來并不難。只要能早識別警示信號,科學診斷和治療,再加上日常的小習慣,就能很好控制病情,減少反復發作。有時候家里的老人或小孩感冒別太心慌,按部就班處理,比急于用藥、甚至使用所謂“偏方”更有效。身體的小問題,也是生活的提醒,懂一點醫學知識,遇到上呼吸道感染時,大家都能更安心。
參考文獻
- Yamazaki, T., et al. (2020). Age-associated risk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0(12), 567-574.
- Eccles, R. (2005).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ommon cold and influenza.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1), 718-725.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05)70270-X
- Heikkinen, T., & J?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Lancet, 361(9351), 51-5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3)12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