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8秒1人確診!2型糖尿病這些信號別忽視,現在知道還不晚
01 血糖調節是怎么“失靈”的?
說起來,高血糖這個詞咱們都有些耳熟,但很多人并不清楚2型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把它比作身體的“血糖調節中心”出了故障。2型糖尿病常發生在成年后,本質是身體分泌的胰島素不夠用,細胞對胰島素也不太“買賬”,像門鎖被反復插錯鑰匙,時間久了就越來越難打開。全球糖尿病患者里,九成以上其實就是2型,各個年齡段都可能遇到。
你可能覺得這離自己很遠,但數據顯示,每4個中國成年人里,就有1個正處于糖尿病前期。血糖調節的“警報”可能早已悄悄拉響——只是我們大多沒留意。
02 身體出現這3種變化要警覺 ??
進入2型糖尿病階段,部分信號會慢慢浮現。最常見的有三種表現,但這三種并不總是同時出現,也可能階段性比較輕微。以下是生活中值得關注的典型情況:
信號 | 現實生活舉例 | 出現的階段 |
---|---|---|
多飲、多尿 | 原本晚上不會起來上廁所,現在經常口渴夜醒,還得多喝水。 | 持續一段時間 |
傷口愈合慢 | 像60歲的劉阿姨,膝蓋磕破了半個月都還不見好。 | 愈合明顯拖延 |
視物模糊 | 本來看東西清楚,最近老覺得眼前有霧,眼鏡也調整過沒用。 | 短期內出現變化 |
血糖異常初期很容易忽略,等到察覺大多已經發展到糖尿病的“門口”,所以這些細微變化不能掉以輕心。
03 為什么你會得這個???
其實,2型糖尿病發展過程就像一道雙重門檻:一方面,身體里的細胞對胰島素提出了“抗議”,不再輕易讓它引導葡萄糖進入細胞,這叫做“胰島素抵抗”;另一方面,胰臟工作負荷加重,胰島素分泌能力逐漸下滑,最后兩頭出問題,血糖就越來越難控制了。
肥胖
脂肪堆積,特別是肚子上的“游泳圈”讓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遺傳
有家族史的人風險高。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糖尿病,自己患病的概率也會明顯上升。
年齡
年齡越大,發生風險越高。40歲以上的人群需要更高警惕。
- 我國糖尿病前期人數已超過5億。
- 60歲以后人群糖尿病檢出率明顯增加。
不過,即使體型不胖、沒有家族史,也有可能因為長期壓力、缺乏運動或飲食結構失衡而步入高危行列。
04 確診都要查哪些項目?
很多人以為只要抽一次血就能知道答案,其實糖尿病的確診要結合多個數據。臨床上,以下三項檢查最關鍵:
- 空腹血糖:一覺醒來沒吃早餐,抽血測定。結果≥7.0 mmol/L時,就要警惕。
-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喝糖水后2小時血糖值≥11.1 mmol/L,能抓住隱藏在無癥狀期的高血糖。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反映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5%時,基本可確定診斷。
有些人會順帶查尿常規、血脂、肝腎功能,這有助于發現并發癥或其他慢性病隱患。
05 控糖靠這三步,不要走彎路
藥物管理
- 常用藥如二甲雙胍,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是多數新患者的首選。
- 有些人可能需要聯合GLP-1受體激動劑等新型藥物。
- 血糖長期高不降,醫生會考慮胰島素注射。
飲食調整
- 主食多選低升糖指數的粗糧,如燕麥、糙米。
- 每天吃夠蔬菜,建議不少于300克,多選擇綠色葉菜。
- 蛋白質適量,推薦魚肉和豆制品,每天攝入不少于1-2兩。
運動鍛煉
- 快步走、游泳、騎車,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鐘。
- 運動時備點糖果,以應對低血糖突發。
治療方案并非一成不變,每個人的用藥和飲食都要和醫生細致溝通,不能自作主張換藥或隨意停藥。
06 糖尿病友日常管理5件事
- 血糖監測 :新手剛開始時,建議每天測空腹和餐后2小時血糖,穩定后可每周測2-3次。
- 并發癥篩查 :每年查一次眼底、腎功能,留意感冒后尿中泡沫增多、突然視物模糊。
- 外出用餐小技巧 :優先選擇清淡菜,米飯少盛一勺,餐前提前告知服務員少放糖。
- 皮膚護理 :經常感到皮膚癢,可用溫和保濕霜,盡量穿寬松棉制衣服通氣。
- 緊急低血糖處理 :如出現心慌、出汗、手抖,立刻補充8-10克葡萄糖或一杯含糖飲料。
07 預防從生活小處開始
- 菠菜:含豐富鎂元素,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謝。建議炒菜或涼拌,每周吃2-3次。
- 山藥:膳食纖維多,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可煮粥、蒸食,適合早餐加入。
- 豆制品:低脂高蛋白,有利于延緩餐后血糖升高。建議用豆腐代替部分動物蛋白。
- 定期健康體檢:40歲以后每年查一次血糖,早發現更主動。
- 規律運動:每周堅持3-5次有氧運動,選擇自己喜歡能堅持的方式。
結語
2型糖尿病雖然常見,但只要早發現、早管理,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像普通人一樣自信生活。有位48歲的男士,剛確診時一度焦慮,后來逐步調整飲食和起居,半年后血糖穩定,還瘦了10斤。其實改變并不難,從關注自己身體的小信號做起,更細致地護理自己和家人。把日常的小改變堅持下來,是對健康最踏實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