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呼吸之道:鼻咽異物取出方法全解析
01 | 鼻咽異物有哪些?為何要防?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小孩、成人,鼻咽部有時會遇到“不速之客”,比如花生米、紐扣、電池、棉球、小玩具零件,或者是意外吸入的藥片。這樣的異物就像卡在交通要道上的小石子,堵住氣流,讓呼吸變困難,更容易引發不適或感染。
從醫學角度來說,鼻咽異物會帶來兩方面風險。第一,氣道堵塞:部分較大的異物會快速引起呼吸不暢甚至窒息。第二,感染或炎癥:比如較小但卡得較緊的異物,容易讓細菌在局部“安家”,引發鼻咽炎、鼻竇炎等問題。如2017年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3-7歲兒童群體,異物吸入是急診呼吸道堵塞的首因,占比達52%。(Wang et al.,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2017)
- 異物類型:食物顆粒、玩具零件、藥片、電池
- 最常見人群:3-7歲兒童,部分老年人、吞咽困難者
- 主要危害:氣道堵塞 & 局部感染
02 | 異物卡住有什么表現?
有時候剛剛卡住鼻咽部,會出現稍微不適,偶爾咳嗽,或者在吸氣時感到異樣。簡單來說,初期常常容易被忽略,只覺得呼吸時有點別扭,甚至還有人以為是普通的感冒。
表現 | 早期(輕微) | 明顯(嚴重) |
---|---|---|
呼吸狀況 | 偶爾呼吸急促,上下不順 | 持續氣促、喘息,呼吸困難 |
鼻腔變化 | 偶有流鼻血或分泌物增多 | 持續流血、分泌物帶膿 |
疼痛感 | 局部輕度隱痛或異物感 | 明顯疼痛,甚至影響進食或說話 |
- 4歲女童玩積木時,不小心將碎塊吸入鼻腔,開始只是每隔十幾分鐘咳一兩聲,后來逐漸出現持續鼻塞。家人才發現問題,及時送醫。
這些表現并不都是劇烈和明顯的,特別是早期癥狀,容易誤判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等到呼吸變得持續困難、流鼻血不止、出現劇烈疼痛時,往往說明異物已卡得較深,必須馬上干預。
03 | 發現異物后,怎么做更安全?
假如家里小孩玩耍時突然呼吸變怪,懶得說話,還嫌吃飯吞咽不舒服,家長第一時間會慌。不過,最重要的是不能隨意用棉簽、鑷子嘗試“自救”,這樣易把異物推得更深。簡單的評估和處理,是避免二次傷害的關鍵。
- 觀察:先看呼吸、意識狀態,有無持續咳嗽、藍紫唇色
- 勿盲目操作:切忌直接擠、摳,尤其是較小異物
- 安撫:保持患兒(或患者)安靜坐立,別強行躺下
不少家長試圖用吸管、棉簽等工具幫忙,結果異物反而更難取出,甚至導致鼻部黏膜損傷。最好的辦法是第一時間聯系專業醫生。
04 | 醫生如何安全取出鼻咽異物?
真正取鼻咽異物的方法,往往需要借助專業設備和手法。通常,醫生會首先用光源仔細檢查,再根據位置和異物類型決定取出方式。
方法 | 適用情景 | 風險管控 |
---|---|---|
吸引法 | 適用較松散、小型異物(如小顆粒或軟物體) | 需避免吸入過猛,防止黏膜損傷 |
鑷子夾取 | 異物較表淺、易夾的情況(如硬塑料零件) | 操作時需小心避免推入更深 |
內鏡協助 | 應用于深部異物,視野不清或形狀復雜者 | 可精確定位,降低穿孔和誤傷風險 |
- 6歲男童因誤吞玩具小球,卡在鼻咽需緊急處理。醫院醫生用鼻內鏡定位后,鑷子夾取順利完成,過程只用了5分鐘。
有些特殊異物(如紐扣電池、尖銳金屬等)也有可能引發組織壞死或化學灼傷,必須盡快在醫院完成處理。專業醫生會根據位置、材質,以及患者年齡選擇合適方案,減少風險發生。
05 | 異物取出后,還需注意哪些日常點?
鼻咽異物被取出,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其實,取出后的一兩天是觀察并發癥的關鍵期。少數人可能會出現持續流血、局部腫脹,或者感染,需要格外警惕。
- 持續觀察:留意鼻腔、咽喉是否紅腫、發熱或異常分泌物
- 用藥指導:如醫生開抗生素或消炎藥,按時用藥
- 鍛煉習慣:預防再次異物進入,建議進食專心慢嚼,避免玩耍時嘴含物品
在日常生活里,預防鼻咽異物,除了看護小孩玩耍外,還可以在家中采取一些積極措施,例如選擇沒有小零件的玩具、不隨手放小物品在兒童可及的地方,進食切忌大喊大笑。此外,老年人和特殊疾病患者,也建議定期進行鼻腔和吞咽功能評估。
日常預防舉措 | 有益功效 | 推薦方式 |
---|---|---|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 | 提升黏膜修復力 | 每日2-3種混搭蔬菜,川燙或燉煮為宜 |
適量攝入優質蛋白 | 增強組織愈合 | 雞蛋、瘦肉、豆腐輪換食用 |
飲水充足 | 保持鼻腔濕潤,減少黏膜損傷 | 清水、淡湯,每天1200-1500ml |
06 | 需要馬上找醫生的情況,這樣判斷更靠譜!
碰到異物卡在鼻咽,最容易糾結的是:“到底要不要立刻就醫?”其實判斷很簡單,按下面的清單來做決定,能省不少心。
需緊急就醫的信號 | 簡要說明 |
---|---|
呼吸持續困難 | 已影響到說話或進食,伴有青紫或喘息 |
持續流鼻血不止 | 超過30分鐘無法緩解,或同時伴有異常分泌物 |
明顯疼痛和腫脹 | 疼痛強烈,局部紅腫明顯,觸壓加重 |
異物為金屬/電池類 | 可能引發化學損傷,應立刻前往醫院 |
- 兒童、老年人建議直奔綜合醫院急診或耳鼻喉科
- 異物引起窒息、意識喪失,必須撥打急救電話
- 疑似異物但位置不明,可做鼻咽鏡或CT檢查定位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患者只要發現信號,不要猶豫,不要拖延。及時就診能讓風險降到最低,避免留下一系列麻煩后遺癥。
對于反復“卡住”、吞咽有問題的老人,也建議做一次系統評估,排查基礎疾病。
參考文獻
- Wang, H., Chen, C., Xu, Z. (2017).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a nationwide 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China. Pediatric Emergency Care, 33(8), 514-517.
- Tan, H. K., Brown, K., McGill, T., Kenna, M. A., Lund, D. P., Healy, G. B., & Katz, J. T. (2000). Airway foreign bodies (FB): a 10-year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56(2), 91-99.
- Fidkowski, C. W., Zheng, H., & Firth, P. G. (2010). The anesthetic considerations of tracheobronchial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 a literature review. Anesthesia & Analgesia, 111(4), 1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