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鼻中事:揭秘鼻腔異物長期滯留的隱秘危害
01. 鼻腔異物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孩子玩得正高興時,忽然說鼻子不舒服,有時家長還會發現他拿豆粒、小珠子往鼻孔湊。成年人在干活、運動時,也有種種”小意外“鉆進鼻腔——哪怕只是風沙或小昆蟲。??
簡單來講,鼻腔異物指的是任何不屬于身體的東西進入并滯留在鼻子里。常見類型有:小玩具零件、食物碎粒、紙屑、棉花棒頭,甚至有時候還能見到紐扣、電池。異物之所以容易卡在鼻腔,是因為鼻道并不是完全直的,表面有黏液覆蓋,異物一旦進入,摩擦力加上鼻孔的狹窄角度就會造成“卡殼”。
小提示
- 鼻腔異物多見于小朋友,好奇心和無意間吸入是主要原因之一。
- 成年人特殊工種、戶外活動時也有可能遭遇。
02. 這些情況最容易中招
常見場景 | 舉例說明 |
---|---|
兒童玩耍 | 4歲男童手拿玻璃珠,好奇地塞進右鼻孔,家長沒發現,直至孩子反復揉鼻出血。 |
打鬧進食 | 5歲女孩吃炒豆時笑鬧劇烈,豆粒意外吸入鼻腔,導致一側持續流膿性鼻涕。 |
插入小物件 | 有7歲學生用橡皮擦碎片堵塞鼻孔,試圖“聞氣味”,結果造成異物留存。 |
成人意外 | 34歲女工戶外作業時,一只小蟲飛入鼻腔,起初僅覺得微癢,后期出現鼻腔不適并伴異味。 |
看得出,小孩子特別容易出現鼻腔異物,尤其在看護不密切或者新奇感驅使下。成年人則多是偶發情況。
03. 長期滯留鼻腔異物的健康隱患
- 局部炎癥:異物卡住后,鼻腔里的黏膜容易受到持續刺激,引發炎癥反應,出現不舒服感。
- 感染的風險:異物為細菌提供了”繁殖溫床“(但這里只用一次比喻)。時間一長,局部化膿,甚至周圍組織也可能被波及。例如,2018年一項基于兒童鼻腔異物分析的研究明確提到,感染率隨著留存時間增加而上升(Sanstead et al., 2018)。
- 鼻中隔穿孔、組織壞死:有些異物本身帶有腐蝕性(比如紐扣電池),極易造成局部組織壞死甚至穿孔。案例中出現過數小時內鼻中隔出現深部潰瘍的情況。
- 遠端擴散風險:長期異物未出,不排除出現感染向周圍蔓延,包括鼻竇炎,偶爾也會引發呼吸道相關癥狀。
?? 值得關注:兒童鼻腔異物若超過一周,膿性分泌物和強烈的異味便會出現,高危人群甚至合并面部腫脹或發熱(Chauhan et al., 2012)。
04. 發現鼻腔異物的信號
早期階段:輕微不適不容易察覺,往往只是偶爾的一側鼻塞、不明原因流清水鼻涕,尤其是沒有感冒時出現這樣的癥狀,要多留心。
警惕這些明顯變化
- 持續單側流膿鼻涕或有臭味
- 鼻出血反復無法止住
- 持續性鼻腔不適甚至出現面部局部紅腫
- 幼兒因不適哭鬧、揉鼻子,甚至張口呼吸
這些改變提示異物已造成黏膜損傷或感染。別忽視:一旦出現類似情況,不建議自行嘗試挖掘,容易加重損傷。
05. 發現鼻腔異物后怎么辦?
如果懷疑有異物,不要盲目掏挖——這種操作往往難以取出,反而推得更深。??
- 簡易應急方式:對于表淺可見的異物,可以嘗試讓患者輕輕擤鼻。如果是兒童,家長需先堵住沒有異物的鼻孔,讓孩子做吹氣動作,但力度要溫和。
- 異常癥狀立刻就醫:比如有出血、持續流膿、明顯腫痛或體溫升高,應及時前往耳鼻喉專科或設有急診的醫院就診。
- 專業處理:醫院會用專業器械在可視下操作,有些復雜情況還需局麻甚至全麻下取出,最大限度保護組織不再損傷。
?? 醫療機構選擇建議:
- 普通門診難處理的復雜異物,建議優先選擇設有耳鼻喉專科的三甲醫院。
- 夜間急診異物發生,可先就近有急診科室的醫院迅速處理。
06. 如何預防鼻腔異物?
- 家長密切看護:小朋友玩耍時,尤其是2-7歲,盡量陪護在側。日常收拾好小零件,減少他們接觸易塞進鼻孔的小物品機會。
- 教孩子正確用鼻子:平常給娃講解鼻子用途,阻止把異物塞進鼻子的好奇嘗試。游戲中能遇到的小珠、豆類單獨收藏。
- 改善家居環境:定期檢查家里哪些小東西比較“顯眼”,如紐扣、電池、塑料塊等,盡量置于兒童觸及不到的地方。
- 戶外、特殊職業保護:戶外作業者、打掃衛生或工廠操作時,準備合適的口罩、鼻罩,最大程度避免灰塵、蚊蟲進入鼻腔。
預防建議小結
- 保持良好家庭習慣,讓孩子形成不往鼻孔送異物的意識。
- 易接觸小零件、模型玩具,可以集中存放且告知孩子用途。
- 家有老人、智力障礙成員,增加看護和早期觀察力度。
?? 簡單功夫大于吃藥:家庭環境護理、生活細節把控,才是真正降低鼻腔異物風險的好辦法。
07. 文獻來源與參考
- Sanstead, J., McGovern, S. T., & Sanstead, E. (2018). Pediatric nasal foreign bodies: A review of 16 years’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113, 132-137. https://doi.org/10.1016/j.ijporl.2018.07.022
- Chauhan, A., Singh, A. K., & Maurya, A. (2012). Nasal foreign bodies: clinical profile and management in 154 ca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64(3), 360–36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919192/
- Kadish, H. A., & Corneli, H. M. (1997). Removal of nasal foreign bodie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5(1), 54-56. https://doi.org/10.1016/S0735-6757(97)9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