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在肺占位性病變管理中的應用
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只是因為一次例行的體檢,就收到了一份肺部影像報告。報告里赫然寫著“占位性病變”這幾個字,難免讓人心里一緊。其實,肺占位性病變并不等同于癌癥,其中既有良性的可能,也有惡性的可能。而一旦需要動手術,麻醉科的介入則成了手術安全的關鍵一步。很多人關心“麻醉到底安全嗎?”、“我的身體能受得了嗎?”這個話題和每個人的呼吸健康都息息相關。
01 肺占位性病變到底是什么?
說到“肺占位性病變”,其實就是醫學影像檢查(如CT、X光)發現肺里有“多出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可能壓迫周圍的組織,讓鄰近的結構發生位移。但它不一定就是腫瘤,還可能是炎癥、結節甚至囊腫。??
不同于血壓高、糖尿病那樣能靠體征判斷,肺占位常常沒有癥狀,甚至很多患者是做體檢時才偶然發現這個“陌生的鄰居”。醫學上,良性占位有如炎癥性假瘤、結核球,惡性則包括肺癌、轉移瘤等。??
一旦疾病需要手術,麻醉科的價值就突出了。安全、平穩地度過手術,是恢復健康的第一步。
簡單來講,肺占位性病變是肺里出現了異常組織,不全是腫瘤,麻醉科則保障相關手術的安全進行。
02 麻醉科在手術中的守護——具體做了什么?
- ?? 全麻的安排: 麻醉科評估體質及病情,為患者設計合適的麻醉方式,比如全身麻醉,保障手術不疼痛、記憶不上,可放心交給團隊。
- ?? 實時監護: 在手術期間,無數儀器持續檢測呼吸、心率、血壓,發現變化能及時處理,小團隊協調分工,每個人都在盯著數據。
- ? 用藥精準: 麻醉醫生會根據年齡、體重、病情靈活調整藥物劑量,如鎮痛藥、肌松藥、鎮靜藥等,力求在安全邊界內工作。
有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身高170cm,體重70kg),在做右肺的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術中采用全身麻醉。麻醉醫師合理搭配多種藥物(如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等),實時調整,從麻醉誘導到蘇醒,全程守護。正是這樣有條不紊的管理,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為順利切除病變創造條件。
說起來,麻醉科的專業性和協作能力,往往是手術順利完成的隱形保障,別忽視了他們在安全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手術時,麻醉科就在身邊,守護著安全和舒適。
03 麻醉有哪些風險?從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安排手術前,總有人問“麻醉有危險嗎?”其實絕大多數人可以安全度過,但某些肺占位患者的確風險更大。具體有哪些因素會增加麻醉難度???
- 呼吸受限: 占位病變可能壓迫支氣管或影響肺功能,導致氧氣交換變差,對麻醉藥更敏感,有時蘇醒慢或術后咳痰弱。
- 心臟負擔: 腦子清楚點看,手術、麻醉都讓心臟“加班”,高血壓、冠心病的患友更容易出現術中心律波動。
- 年齡和慢?。?/b> 60歲以上,尤其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更可能術中血壓變化大、術后恢復慢。
- 藥物代謝差異: 不同體質、肝腎功能、肥胖等,都會影響藥物停留時間。有些人醒來比別人慢,容易術后嗜睡,甚至偶爾惡心。
- 過敏史/既往麻醉不良事件: 有過藥物過敏、麻醉后出現暫時失智、深度睡眠等,麻醉前都要反映給醫生。
一項2021年發表于 Chest 的研究分析,肺功能減退、年齡大于65歲、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顯著增加了麻醉并發癥比例(Park et al., 2021)。因此,和麻醉團隊溝通病史,是避險的第一步。
風險不是不可控,但要對麻醉關注,有難題提前溝通。
04 麻醉前評估是怎么做的?
進入手術室前,都會和麻醉醫生聊一聊:有沒有基礎病,平常吸不吸煙,氣喘咳嗽會不會常犯?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能幫醫生了解全貌,判斷是用全身麻醉好,還是選擇局部麻醉或其他方案更合適。
- 系統問診: 包括過敏藥物、家族史、既往手術經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風險等。
- ??撇轶w: 著重看呼吸音(有無干啰音)、氧飽和度、脈搏、血壓變化。
- 實驗與影像檢查: 血常規、電解質、心電圖、肺功能、影像CT等,為風險分級和用藥調整提供數據。
一些重點人群(如心肺功能不佳者),還會加做超聲心動圖或深度肺功能測試,整體流程類似體檢,但更著眼于風險評估和方案安全。
術前評估看似繁瑣,實則每一步都為安全打底。假如平時運動就容易氣短,或者以往麻藥上過敏、家里有同樣病史,一定要全部告知醫生。
很多風險,通過詳細評估都能及早發現、妥善準備。
05 手術過程中有哪些麻醉方案?
肺占位做手術時,麻醉方案可分為三大類:全身麻醉、局部/區域性麻醉、復合麻醉。絕大部分肺葉切除等胸外科手術,都首選全身麻醉。
- 全身麻醉(GA): 通過靜脈/吸入麻醉藥,使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不感覺疼痛,能為大部分胸腔手術提供最充分的保護(如吸入用七氟烷搭配靜脈藥物)。
- 區域麻醉: 特定情況下可聯合硬膜外麻醉、椎旁阻滯等,幫助術中術后鎮痛,減少全身用藥量,優點是減少術后惡心、加快恢復。
- 復合方案: 局部麻醉+全麻藥物,兼顧無痛和鎮靜,有利于某些合并高風險疾病的病人。
麻醉藥物的使用很講究,比如舒芬太尼幫助鎮痛,丙泊酚用來誘導入睡,右美托咪定起到鎮靜作用,術中實時調整。每個患者的個體差異,麻醉醫生會根據實際反應來調整藥物組合。
一份2020年的綜述提到,采用多模式麻醉能明顯降低術中痛感、縮短蘇醒時間,有利于高級別手術患者恢復(Li et al., 2020)。
對患者來說,選擇合適麻醉方式比藥名更關鍵,方案由專業團隊個體化定制。
06 麻醉后怎么恢復?日常有哪些建議?
手術結束,麻醉醒來,只是康復的起點。很多人會覺得腦袋暈、嗓子疼、甚至惡心——這些小不適在幾個小時內會逐漸緩解,大部分都無需特殊處理。想早點恢復狀態,日常生活的細節其實很重要。
- ?? 均衡飲食: 多吃新鮮蔬菜和高蛋白食物,如雞蛋、魚肉,幫助體力恢復,適度補充牛奶等優質蛋白飲料。
- ???♂? 適當活動: 術后24小時內,可在家屬陪伴下多變換體位,早下床短暫活動有利于呼吸道清痰和防止靜脈血栓。
- ?? 多飲水: 適量飲水有助于代謝麻醉代謝產物,減少不適,利于早日恢復。
- ??? 充足休息: 保證良好睡眠,不熬夜,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
- ????? 按時復診與隨訪: 若出現持續胸痛、呼吸困難、劇烈惡心或高熱,要及時就醫。聽從醫生建議規范用藥,并關注術后隨訪。
實際上,恢復階段的營養和適度鍛煉,遠比一味臥床更有利于提振精神。定期術后隨訪能幫助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路需要一點點慢慢走,健康從小處做起,術后管理很關鍵。
很多時候,“麻醉”只是手術過程中短暫的一步,但卻關乎整個過程的安全和舒適。只有了解每個環節,掌握身體信號,聽取專業團隊建議,才能讓手術變得可控而不再陌生。如果身邊親友有相關情況,別忘了提前咨詢??漆t生,把關鞏固好每一個安全細節。健康,是身體和心里的小目標,愿每個人都能從容面對,積極康復!
參考文獻
- Park, S. Y., Kang, E. J., Park, J. H., & Kim, J. S. (2021). Perioperative risk factor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non-cardiac thoracic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 Chest, 159(2), 768-779.
- Li, Z., Lin, C., & Jin, X. (2020). Multimodal anesthesia in thoracic surgery: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63, 109774.
- Tian, X., Zhou, Y., Li, C. et al. (2019).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for lung surgery: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56(2), 25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