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在肺占位性病變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有時候,一張體檢CT單上的“肺占位性病變”,就像生活中悄悄出現的小變數,一下就讓人緊張起來。其實,很多這樣的發現,也許只是良性的小結節。不過,真正需要手術切除的情況,背后還有一支隱秘的團隊一直在守護我們的平安——那就是麻醉科醫生。本篇就帶大家弄明白:肺占位性病變手術里,麻醉團隊到底在做什么,又為什么不可或缺。
01 肺占位性病變對麻醉的影響 ??
很多朋友以為麻醉就是打一針讓人睡著。其實,遇到肺占位性病變就沒那么簡單了。想象一下,肺部本來就是負責換氣的“主力”,當有異常組織占據空間后,人的呼吸能力很容易發生變化。比如,一些人會覺得平時只是偶爾咳嗽、有點喘,運動起來才不太舒服。而另一些病變位置特殊,比如正好長在靠近氣道的地方,即使沒有太明顯的不適,一旦麻醉后肌肉松弛,氣道可能突然堵住。此時,一點小失誤都可能有大問題。
麻醉科醫生就要提前評估占位的具體位置,是不是會影響通氣?是否壓迫氣道?而且,他們還會關注患者自身的肺功能,比如氧氣利用率、二氧化碳排除能力,甚至有沒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簡單來說,手術前的這道關,就是為了確定如何讓你在整個過程中順暢呼吸,遠離意外。
02 常見麻醉方式及其適應癥 ??
- 全身麻醉: 這是目前肺部手術最常用的方法。病人從手術開始到結束都完全無意識,方便醫生完成復雜操作。比如有位60歲的男性患者,做“胸腔鏡下右肺葉切除”時,采用的一就是全身麻醉。這一過程不只是讓人睡覺,更關鍵的是要用專門設備協助肺部單側通氣,保證手術時一邊肺能“停工”,另一邊還要正常呼吸,這就十分考驗麻醉團隊的配合和技術。
- 局部麻醉: 主要用于小范圍的肺部活檢,比如單純取部分組織進行化驗確認。這種方法僅讓部分區域麻木,患者清醒,有助于配合醫生操作適合某些基礎病較重、手術創傷很小的情況。但對于絕大部分需要切除整個肺葉的病例,局麻遠遠不夠。
- 淺談適應癥: 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全身麻醉。比如老年人、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麻醉方式選擇要更加謹慎。麻醉科醫生會與手術團隊密切商討,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量身定制。
說白了,麻醉科醫生像“舞臺上的導演”,選對了方案,整個手術團隊才可以“唱好這出大戲”。
03 圍術期生命體征管理有多重要???
有句話講得好:“不是每臺手術都靠刀完成,但每臺手術都離不開麻醉監護?!笔中g現場,生命體征的每一次變化,其實都像一道小考驗。麻醉醫生會全程監測血壓、心率、呼吸、血氧,甚至要嚴防突發的心律失?;蚝粑E停。例如麻醉中藥物、操作都會影響肺部換氣,如果發生血氧下降,必須立刻處理。
和大家平時體檢不同,手術臺上連血壓輕微波動都不能小看。尤其有大量失血風險或者術中需要變更操作時,麻醉科還得判斷什么時候補液、用藥,協調整個團隊快速行動。這種“即刻反應力”,是術后病人能否平安離開手術室的關鍵。別忘了,術中還有不少并發癥,比如氣胸、肺不張等,醫生的及時干預幾乎決定了結果。
04 麻醉評估關鍵檢查項目是哪些???
術前麻醉評估絕不是例行公事。醫生首先會查閱胸部CT、核磁等影像報告,看清占位性病變的位置、大小、是否侵犯到重要血管或支氣管。醫學界認為,病變靠近大血管、主動脈或支氣管開口,都是高風險信號。(參見:van Schil, P.E.,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2013)
- 肺功能測定: 這項測試判斷患者能不能耐受手術和麻醉,像是預演一遍“單靠一側肺生活”的難度。
- 心電圖/心臟彩超: 看看心臟有沒有潛在問題,確定能否配合麻醉藥物的影響。
- 血氣分析: 了解身體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有時候還要加做血液凝血功能測定。
- 其他補充檢查: 包括肝腎功能、感染指標等。有必要時,麻醉科還會和外科、呼吸科、重癥醫學團隊共同商量最合適方案。
這些評估結果,直接決定了麻醉藥用量、手術方式,甚至是否建議推遲手術做進一步的調整。
05 麻醉科在重癥監護中的角色 ??
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麻醉科的任務就完成了。尤其是肺部大手術,術后很多患者要進入重癥監護病房(ICU)繼續嚴密觀察。麻醉科醫生此時充當了ICU的“守夜人”,一刻不停地關注呼吸機設置、監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設法預防肺部感染、肺不張和急性呼吸衰竭等并發癥。
一些研究顯示,術后24小時內的有無并發癥,與麻醉團隊的護理密不可分(引用:Chiumello, D., et al.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2013)。護理包括早期指導病人咳痰、恢復活動能力,甚至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度過術后“敏感期”??梢哉f,沒有麻醉在ICU為患者“兜底”,許多恢復順利的案例就不會發生。
06 術后疼痛管理與恢復支持?
很多人擔心手術后的疼痛,其實現在麻醉科的支持已經進步很多了。不再是“靠忍”才能熬過去。麻醉科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比如年齡、手術范圍等,制定個性化鎮痛方案。包括靜脈鎮痛泵、神經阻滯(比如肋間神經阻滯)、口服止痛藥聯合方案,甚至通過一些非藥物方法,比如心理疏導、音樂療法,減輕緊張感。
疼痛管理得當不僅讓人舒服,也能促進患者早起下床、翻身咳痰,大大降低肺炎等并發癥(見參考:Celik, J.B., 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017)。恢復支持還包括幫助適當補充營養、監測體液平衡,使身體盡快達到最佳修復狀態。
07 如何保持肺健康,手術風險更低?
日常維持肺部健康,其實比想象的容易得多。以下是一些有科學依據的推薦,讓肺部更有“抵抗力”:
- 新鮮蔬菜(如西蘭花):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抗氧化物,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每天適量攝入,幫助身體代謝不正常細胞。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魚類、豆制品):改善修復能力,術前術后都可作為飲食補充的一部分,建議均衡搭配主食。
- 深色水果(如藍莓):含豐富花青素,研究顯示可降低多種呼吸道疾病風險,可以作為日常加餐選擇。
- 足夠飲水:幫助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使咳痰更順暢,每天2000ml左右即可。
- 規律鍛煉:適當的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慢跑),每周3-5次,有助于提升肺活量和整體心肺功能。
- 定期肺部檢查:40歲以上,尤其有家族肺病史的朋友,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Low-dose CT)篩查,以便早發現早處理。萬一CT發現異常,也不要慌張,按醫生建議復查或者進一步活檢,流程都很清楚。
需要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保持作息規律,減少熬夜和慢性壓力,也有利于維持良好免疫狀態,讓手術及康復風險更低。如果發現持續性的咳嗽、咯血、呼吸困難等癥狀,就應該盡快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尋求幫助。
這其實也是所有重病控制中的一大“法寶”:及時就醫不慌張,科學飲食與鍛煉互補,讓自己每天都穩一點、健康一點。
主要參考文獻
- van Schil, P.E., et al. (2013). Surgical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 Chiumello, D., et al. (2013).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 Celik, J.B., et al. (2017).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