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黑夜降臨:揭開夜盲癥與維生素之謎
01 夜晚模糊:夜盲癥到底是什么?
夜盲癥,不是指全然看不見,而是一種“在黑暗中抓瞎”的視覺障礙?;颊咴诨璋淡h境里,視覺反應慢、看不清楚,走夜路容易磕絆。說到底,這就是眼睛適應光線變化的能力出現了障礙。
醫學上,這與視網膜特定細胞相關。這些“夜視小衛士”叫做視桿細胞(rod cells),正是它們幫我們在弱光環境下分辨物體。可一旦功能出了問題,人就像在夜晚被罩上層紗——燈光打不進來,什么都明。值得一提,夜盲癥并非只影響眼睛,還可能削弱生活自信心和安全感。
02 早期信號與明顯表現,你察覺到了嗎?
- 輕微階段:有朋友說,下雨天開車,路燈一暗點,車道線就模糊。有時,看個電影,剛進影廳會覺得里頭什么都看不清,這種場景并不少見。
- 進展加重:34歲女性患者,最近晚上家中走路,經常錯步、碰到家具,但白天眼力很正常。去醫院一查,醫生說是夜盲癥,才意識到這不是“老花眼”提前報到。
- 更嚴重時:黑夜中基本看不見,樓梯、馬路都覺得不安全。有些孩子在晚自習時看黑板特別吃力,要求一直開燈。
03 為什么會得夜盲癥?成因分析
導致夜盲癥的原因并不只有一種,不過最常見的幾種情況如下——
- ?? 遺傳影響
- 某些人生來就攜帶影響視網膜的基因,比如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這種情況一般從小表現明顯。
- ?? 維生素A缺乏
- 相比罕見的遺傳病,很多成年人夜盲和飲食有關。醫學界研究(Sommer A., 2008)發現,維生素A參與合成視紫紅質(rhodopsin),這是視網膜感光的重要成分。不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夜晚視物困難不可避免。
- ?? 特殊人群
- 成長期的兒童、孕婦和老年人,或因腸胃疾病造成營養吸收障礙,也容易出現維生素A不足。
04 維生素A與夜盲癥:缺少它會發生什么?
說起來,眼睛的夜視功能很依賴維生素A。它幫助生成一個叫視紫紅質的蛋白,缺它夜里真的看不清。美國家庭醫生協會的資料指出,如果連續幾個月維生素A攝入過低,視網膜細胞活性下降,晚上視野暗淡,反復發生夜間磕碰就成了常態。
除了夜間視力變差,嚴重時角膜也會受影響,甚至引發角膜干燥、視力永久受損。所以,有時候維生素A不僅僅是“補一補”的小問題。
05 實用預防與調養建議??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怎么吃更合適? |
---|---|---|
動物肝臟(如雞肝、豬肝) | 富含維生素A,促進視力適應黑暗 | 建議每周一次,50-100克即可 |
胡蘿卜、南瓜 | 富含β-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 | 每天搭配葷菜炒或燉,吸收更好 |
深綠色葉菜(菠菜、油麥菜) | 補充輔助維生素,幫助視力維持 | 可作為日常配菜,保持飲食多樣化 |
蛋黃、奶制品 | 含有少量維生素A,易于吸收 | 建議早晨食用,搭配主食 |
- 保持膳食均衡,動物肝臟無需天天吃,每周一次已足夠。
- 不建議自行長期大量使用保健品,過量補充維生素A會導致毒副作用。
- 兒童、孕婦以及身體處于特殊時期,攝入標準可參考醫生建議。
06 尾聲:夜盲癥不可怕,關心飲食早行動
夜盲癥并不是離生活很遠的名詞,其實它和大家日常的飲食、作息、身體狀況息息相關。關鍵在于——一旦發現晚上看東西變得吃力,或孩子夜晚行動遲緩,別急著歸結為“用眼多”,很可能是身體在提醒要關注營養了。
多數情況下,只要飲食上做了調整、早早重視,夜盲癥是能夠逆轉的。醫學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對于遺傳性夜盲,基因檢測和專業干預不斷進步。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關注身邊人的晚間安全感,護好視力,從一日三餐做起,才是最實在的辦法。
參考文獻
- Sommer, A. (2008). Vitamin A Deficiency and Clinical Disease: An Historical Overview. Journal of Nutrition, 138(10), 1835-1839.
- Stevens, G. A., Bennett, J. E., Hennocq, Q., Lu, Y., De-Regil, L. M., Rogers, L., ... & Ezzati, M. (2015). Trends and mortality effects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children in 138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between 1991 and 2013: a pool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3(9), e528-e53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Global prevalence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populations at risk 1995–2005.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