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麻醉科的專業視角及管理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常見疾病,當病情發展到終末期,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成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手段。而麻醉作為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其管理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術中安全與術后康復。從麻醉科的專業角度來看,這類患者的圍術期管理需要兼顧疾病本身特點、合并癥影響及手術需求,是對麻醉醫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考驗。
一、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的麻醉前“特殊性”評估
麻醉前評估是制定個性化方案的基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因病因、病程及合并癥的特殊性,評估需更加細致。
(一)病因相關的身體狀態評估
不同病因導致的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身體改變,直接影響麻醉安全。
? 激素性壞死: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是常見病因之一。這類患者可能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紊亂問題,還可能出現骨質疏松,增加術中體位擺放時骨折的風險。同時,長期激素抑制會使腎上腺功能減退,術中若遭遇應激,容易出現血壓驟降等腎上腺危象。
? 酒精性壞死:長期酗酒可損害肝臟功能,導致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增加術中出血風險。酒精還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影響麻醉藥物的用量和效果,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酒精性心肌病,心功能儲備下降,對麻醉中的循環波動耐受性差。
? 創傷性壞死:多由股骨頸骨折等創傷引起,創傷可能伴隨血管損傷,且這類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常合并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礎病,麻醉耐受性較低。
(二)重要器官功能評估
? 心血管系統:需詳細詢問患者有無胸痛、心悸等癥狀,常規進行心電圖、心臟超聲檢查。對于長期激素使用者,要關注血壓變化及心肌肥厚情況;酒精性壞死患者要評估心功能,查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腔擴大等問題。
? 呼吸系統:激素使用可能引發肺部感染或肺間質纖維化,吸煙患者需檢查肺功能,評估氣道阻力和通氣功能。術前存在呼吸困難的患者,要明確是否與髖關節病變導致的活動受限有關,還是肺部本身存在疾病。
? 凝血功能:酒精性壞死患者因肝功能受損可能出現凝血功能異常,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等指標。長期服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的患者,要根據手術時間調整用藥,避免術中出血或血栓形成。
(三)疼痛與活動能力評估
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活動能力會影響麻醉方案的選擇。術前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情況,劇烈疼痛可能導致患者焦慮、失眠,增加術中麻醉藥物的需求量。而活動受限嚴重的患者,術中體位擺放困難,需提前規劃,避免因體位不當造成二次損傷。
二、麻醉方式的選擇:權衡利弊,個體化決策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時,常用的麻醉方式有椎管內麻醉和全身麻醉,兩種方式各有優劣,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
(一)椎管內麻醉
椎管內麻醉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聯合麻醉,在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手術中應用廣泛。
? 優勢:能有效阻滯手術區域疼痛,術中患者意識清醒,對呼吸、循環系統影響相對較小。同時,可減少全身麻醉藥物用量,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此外,椎管內麻醉能擴張下肢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有利于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 操作要點:穿刺時需協助患者擺放合適體位,對于髖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的患者,可采用側臥位并適當調整患肢位置,避免過度屈曲或內收導致疼痛加劇。穿刺成功后,根據手術需求調整麻醉平面,通常控制在T10以下,既能滿足手術鎮痛需求,又可減少對呼吸的影響。
? 禁忌證: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穿刺部位感染、嚴重低血壓及顱內高壓的患者,不宜采用椎管內麻醉。
(二)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適用于椎管內麻醉禁忌、精神高度緊張或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
? 優勢:能為患者提供更穩定的呼吸循環支持,尤其適用于心功能差、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術中患者無意識,可避免因手術操作引發的不適和恐懼,便于術者進行復雜操作。
? 用藥選擇:誘導藥物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況調整,對于老年或體弱患者,可選用對循環影響小的依托咪酯;鎮痛藥物可選用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同時配合肌松藥保證手術視野清晰。維持階段采用靜吸復合麻醉,根據手術刺激強度調整麻醉深度,避免麻醉過深導致循環抑制。
? 注意事項:術中要密切監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對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控制輸液速度和量,預防心力衰竭。術后需待患者意識、呼吸完全恢復后再拔除氣管導管,避免呼吸抑制。
(三)聯合麻醉與輔助鎮痛
對于部分患者,可采用椎管內麻醉聯合全身麻醉的方式,發揮兩種麻醉方式的優勢。此外,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可作為輔助鎮痛手段,如腰叢神經阻滯、坐骨神經阻滯等,能減少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減輕術后疼痛,利于患者早期活動。
三、術中麻醉管理:精準調控,保障安全
術中麻醉管理的核心是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同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一)循環系統管理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手術中,患者的循環系統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椎管內麻醉導致的血管擴張可能引起血壓下降,需提前輸注適量晶體液或膠體液擴容,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維持血壓。手術過程中若出現出血較多的情況,要及時補充血容量,監測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確保組織氧供。對于心功能較差的患者,采用有創動脈血壓監測,實時掌握血壓變化,精準調整血管活性藥物用量。
(二)呼吸系統管理
全身麻醉患者需妥善進行氣道管理,選擇合適型號的氣管導管,確保通氣順暢。術中監測潮氣量、呼吸頻率、氣道壓力等指標,維持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在正常范圍。對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采用小潮氣量、慢呼吸頻率的通氣模式,避免氣道壓力過高導致肺損傷。椎管內麻醉患者若出現呼吸抑制,需及時給予吸氧,必要時進行輔助通氣。
(三)體溫管理
術中低體溫會影響凝血功能、增加感染風險,還會延長麻醉蘇醒時間。需采用暖風毯、加溫輸液等方式維持患者體溫在36℃以上。術中要密切監測體溫變化,尤其在輸血、輸液量較大時,加溫措施更為重要。
(四)骨水泥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使用骨水泥時,可能出現骨水泥反應,表現為血壓下降、心律失常、呼吸困難等。麻醉醫生需提前做好準備,在骨水泥植入前擴容,維持循環穩定。植入過程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一旦出現反應,立即停止骨水泥注入,給予吸氧、血管活性藥物等對癥處理。
四、術后麻醉相關管理:促進康復,減少并發癥
術后管理是麻醉工作的延續,對患者的快速康復至關重要。
(一)術后鎮痛
良好的術后鎮痛能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早期活動??刹捎枚嗄J芥偼捶桨?,如椎管內鎮痛聯合口服鎮痛藥物。硬膜外鎮痛適用于椎管內麻醉患者,能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塞來昔布,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降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鎮痛過程中要監測患者的疼痛評分、呼吸情況,避免鎮痛過度導致呼吸抑制。
(二)惡心嘔吐的預防與處理
術后惡心嘔吐是常見的并發癥,尤其在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的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尚g前給予昂丹司瓊等止吐藥物預防,術后若出現惡心嘔吐,及時調整鎮痛藥物用量,必要時再次使用止吐藥。同時,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進食,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三)深靜脈血栓的預防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術后因活動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較高。除了術中采用椎管內麻醉擴張血管外,術后可使用彈力襪、氣壓治療等物理方法預防,高風險患者還需遵醫囑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物。麻醉醫生要關注患者下肢腫脹、疼痛情況,協助評估血栓風險。
(四)術后蘇醒管理
全身麻醉患者需在恢復室觀察至完全蘇醒,確保呼吸平穩、循環穩定。拔除氣管導管前要吸凈氣道分泌物,防止誤吸。對于術中出血較多或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要延長觀察時間,監測血常規、電解質等指標,及時糾正異常。
五、多學科協作:優化圍術期管理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的圍術期管理需要麻醉科、骨科、內科等多學科協作。麻醉科醫生術前與骨科醫生溝通手術方式、預計出血量等信息,共同制定麻醉方案;與內科醫生協作,控制患者的基礎疾病,如調整血糖、血壓至適宜水平。術后參與患者的康復評估,根據疼痛和恢復情況調整鎮痛方案,確?;颊唔樌祻汀?/div>
總之,從麻醉科的專業視角來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患者的圍術期管理需要全面評估、個體化選擇麻醉方式、精準術中調控及術后多學科協作。只有充分考慮患者的特殊性,才能保障手術安全,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