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的科普解讀:麻醉科視角全攻略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疾病,指腹腔內器官或組織通過腹股溝區的薄弱點突出形成的包塊。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腹股溝疝修補術超過2000萬臺,其中成人發病率約為3%-5%,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2倍。對于患者而言,手術成功不僅依賴外科醫生的操作,麻醉管理的質量更直接影響手術安全、術后恢復速度及疼痛體驗。本文將從麻醉科視角,全面解析腹股溝疝診療中的麻醉要點。
一、腹股溝疝的醫學本質與手術必要性
腹股溝區是腹壁的天然薄弱地帶,這里有精索(男性)或子宮圓韌帶(女性)穿過,肌肉腱膜組織相對薄弱。當腹腔內壓力長期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肥胖)或腹壁肌肉退行性變時,腹腔內臟器(多為小腸、大網膜)就可能突破薄弱區域,形成可見的包塊——這就是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的危險信號
? 不可回納的包塊:疝內容物卡住無法復位,可能導致缺血壞死,即“嵌頓疝”,需緊急手術;
? 突發劇痛:提示疝內容物缺血,6小時內未處理可能引發腸穿孔、腹膜炎;
? 全身癥狀:嵌頓后出現惡心嘔吐、發熱、白細胞升高等,提示病情進展至絞窄階段。
從麻醉角度看,擇期手術與急診手術的麻醉管理差異巨大。擇期手術患者身體狀況相對穩定,麻醉風險可控;而急診嵌頓疝患者常合并脫水、電解質紊亂、感染,麻醉誘導和維持難度顯著增加,術后并發癥風險是擇期手術的3-5倍。
二、麻醉前評估:為安全手術“排雷”
麻醉科醫生術前訪視的核心是評估患者對麻醉的耐受能力,重點關注三個維度:基礎疾病、疝本身特點、手術方式。
(一)基礎疾病的“麻醉風險分級”
1. 心血管系統
? 高血壓患者需將血壓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避免術中血壓劇烈波動引發心?;蚰X出血;
? 冠心病患者若近6個月內有心肌梗死病史,需經心內科評估能否耐受手術;
? 房顫患者需明確抗凝方案(如服用華法林需停藥3-5天,改用低分子肝素過渡),預防術中出血或血栓風險。
2. 呼吸系統
?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需查肺功能,FEV?/FVC<70%者建議術后鎮痛避免使用阿片類藥物(可能抑制呼吸);
? 吸煙患者術前需戒煙至少2周,減少氣道分泌物和術后肺部感染風險。
3. 代謝與內分泌
? 糖尿病患者術前空腹血糖應控制在8.3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HbA1c)<7.5%,避免高血糖增加感染風險;
? 肥胖患者(BMI>30)需警惕困難氣道,術前常規評估頸部活動度、張口度、甲頦間距,預防插管困難。
(二)疝特征對麻醉的影響
? 疝囊大?。壕薮箴蓿ㄖ睆剑?cm)患者腹腔容積長期被疝內容物占據,術后疝內容物回納可能導致“腹腔高壓綜合征”,麻醉中需監測氣道壓力和腹腔壓力;
? 是否嵌頓:嵌頓疝患者常存在脫水和感染,麻醉前需快速補液(晶體液10-20ml/kg)、糾正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癥需補至3.5mmol/L以上);
? 復發疝:多次手術史可能導致局部瘢痕粘連,神經阻滯效果可能不佳,需提前準備備用麻醉方案。
三、麻醉方式選擇:哪種最適合你?
腹股溝疝手術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三種: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全身麻醉。麻醉科醫生會根據患者年齡、身體狀況、手術方式綜合決策。
(一)局部麻醉:“清醒手術”的優勢與局限
適用人群:高齡(>70歲)、基礎疾病多(如心衰、呼吸功能差)、擇期行開放疝修補術的患者。
操作要點:
麻醉科醫生在手術切口及疝囊周圍注射局麻藥(常用1%利多卡因+0.5%羅哌卡因混合液,總量不超過40ml),阻滯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術中患者保持清醒,可與醫生簡單交流。
優勢:
? 風險極低,對呼吸、循環影響微乎其微;
? 術后無需禁食,可立即進食飲水;
? 費用最低,術后恢復最快,通常術后1-2小時即可離院。
局限:
? 患者術中可能感到牽拉不適(需配合醫生放松腹部);
? 不適合巨大疝、復發疝及精神高度緊張者。
(二)椎管內麻醉:“下半身麻木”的精準控制
適用人群:中青年、身體狀況良好、行腹腔鏡疝修補術或開放大疝修補術的患者。
操作細節:
通過腰椎間隙(通常選L2-3或L3-4)穿刺,將局麻藥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網膜下腔,使下腹部及會陰部麻木。
麻醉科醫生的“技術考量”:
? 阻滯平面需控制在T10以下(肚臍水平),避免影響呼吸?。?/div>
? 術中需補充液體(500-1000ml晶體液)預防低血壓(椎管內麻醉會使血管擴張,回心血量減少);
? 術后需去枕平臥6小時,減少頭痛并發癥(腦脊液外漏所致)。
(三)全身麻醉:“睡一覺完成手術”的適用場景
適用人群:腹腔鏡疝修補術、嵌頓疝急診手術、患者強烈要求全麻、局部或椎管內麻醉禁忌者(如凝血功能障礙)。
全麻的“現代技術亮點”:
? 快速誘導與蘇醒: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誘導,術后10-15分鐘即可清醒,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5%);
? 腹腔鏡手術的呼吸管理:術中需維持氣腹壓力在12mmHg以下,避免過高壓力影響心肺功能;
? 多模式鎮痛:全麻中聯合腹橫肌平面阻滯(TAP阻滯),術后疼痛評分(VAS)可控制在3分以下(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
四、術中麻醉管理:“隱形守護者”的工作細節
手術中,麻醉科醫生如同“生命監控中心”,通過精密儀器和藥物調控,確?;颊呱w征穩定。
(一)生命體征的“精細化調控”
? 循環系統:腹股溝區血供豐富,手術可能出血50-200ml,需動態監測血壓(維持在基礎血壓的±20%)、心率(60-100次/分),必要時用血管活性藥物(如麻黃堿)糾正低血壓;
? 呼吸系統:全麻患者需控制呼吸,潮氣量設置為6-8ml/kg,呼吸頻率12-16次/分,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PETCO?)在35-45mmHg;
? 體溫保護:術中體溫低于36℃會增加傷口感染和凝血功能障礙風險,需用加溫毯、加溫輸液裝置維持體溫在36℃以上。
(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麻醉特殊點”
腹腔鏡手術需建立氣腹(通常充入二氧化碳),這會對患者生理產生特殊影響:
? 氣腹壓力升高(>15mmHg)會壓迫膈肌,導致肺活量下降,需增加通氣頻率或潮氣量維持氧合;
? 二氧化碳吸收可能引發高碳酸血癥,表現為PETCO?升高,需通過過度通氣(增加通氣量30%)糾正;
? 頭低腳高位(Trendelenburg體位)會增加反流誤吸風險,麻醉科醫生會提前使用抑酸藥(如泮托拉唑)和止吐藥(如昂丹司瓊)預防。
五、術后康復:麻醉科醫生的“延續關懷”
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麻醉管理的終止,術后鎮痛和并發癥預防同樣重要。
(一)術后鎮痛方案“私人定制”
1. 局部麻醉術后:口服非甾體類藥物(如塞來昔布)即可,疼痛明顯時可肌注氟比洛芬酯;
2. 椎管內麻醉術后:保留硬膜外導管(24-48小時),持續泵注低濃度局麻藥(如0.1%羅哌卡因),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
3. 全身麻醉術后:采用“口服藥+靜脈鎮痛泵”聯合方案,阿片類藥物(如嗎啡)劑量控制在最小有效量,減少惡心、便秘等副作用。
(二)常見術后不適的“麻醉科解決方案”
? 惡心嘔吐:發生率約10%-15%,可靜脈注射托烷司瓊5mg,同時避免術后立即進食;
? 尿潴留:椎管內麻醉可能抑制膀胱排尿反射,術后6小時未排尿需評估膀胱殘余尿量,必要時導尿;
? 頭暈頭痛:椎管內麻醉后頭痛多因腦脊液漏,需平臥、補液(每日2500-3000ml),嚴重時可注射咖啡因苯甲酸鈉。
六、特殊人群的麻醉“個性化方案”
(一)老年患者(>70歲)
? 首選局部麻醉或椎管內麻醉,減少全麻對認知功能的影響(降低術后譫妄風險);
? 用藥劑量需減少30%-50%(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藥物代謝減慢);
? 術中重點監測心率和血氧飽和度,避免低血壓引發腦梗死。
(二)兒童腹股溝疝
? 多采用全身麻醉(基礎麻醉+氣管插管),因兒童無法配合局部或椎管內麻醉;
? 麻醉誘導使用七氟烷吸入(氣味溫和,易被兒童接受),術中維持用丙泊酚+瑞芬太尼;
? 術后鎮痛采用骶管阻滯(注入0.2%羅哌卡因,劑量1ml/kg),可提供8-12小時無痛期。
(三)合并肝硬化的患者
? 凝血功能差(血小板減少、INR升高),禁用椎管內麻醉(可能導致硬膜外血腫);
? 全麻藥物選擇對肝功能影響小的藥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
? 術中維持血壓稍高于基礎水平,保證肝臟血流灌注。
結語:麻醉科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核心價值
從術前評估到術后鎮痛,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貫穿腹股溝疝治療全程。一個優質的麻醉方案,不僅能讓患者安全度過手術,更能顯著縮短恢復時間——數據顯示,采用多模式鎮痛的患者,術后24小時內下床活動率達90%,住院時間比傳統鎮痛縮短1-2天。
對于患者而言,了解麻醉相關知識有助于更好地配合診療:術前如實告知病史(包括過敏史、用藥史)、術中放松心態、術后按指導進行鎮痛管理。記住,在腹股溝疝手術中,外科醫生負責“修補漏洞”,而麻醉科醫生則負責“守護生命”,兩者協同才能實現最理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