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惡性腫瘤患者麻醉鎮痛領域的應用及其重要性——你必須知道的醫學常識
01 麻醉是什么???
生活中總會聽到親友做手術時說“打麻藥”。其實,麻醉不只是讓人“睡一覺”那么簡單。簡單來說,麻醉是醫生通過藥物或其他方式,讓人在手術或特殊檢查時感覺不到疼痛,也能讓身體的各項功能保持相對穩定。沒有麻醉,許多看似普通的手術都難以完成。
展開說,麻醉讓手術環境更安全。比如開刀時,人不會因為劇痛掙扎;重要臟器的手術,麻醉還能調控心跳、呼吸等。可以說,現代醫學很大一部分進步,就“離不開”麻醉醫生在背后默默的守護。
02 麻醉的類型有哪些???
(1)全身麻醉 說白了,就是手術時讓人有段時間完全“睡著”,大腦不感受到痛覺、身體也不動彈。適合像開胸、開腹、重大腫瘤等需要“全身無感”的手術。
生活例子:有人做過胃腸、婦科等大手術,術中全身麻醉,整個過程只有在恢復室醒來的一刻還記得。
(2)局部麻醉 專門攔住某一部分的痛覺,比如拔牙、切除體表腫物、部分微創手術。人是清醒的,只是手術區域暫時失去感覺。(不過,有時局麻配合鎮靜藥,避免緊張不適。)
比如打點滴前涂在手背的表面麻藥、痔瘡切除使用的脊麻、小朋友做包皮手術的陰部局部麻醉等。
(3)區域麻醉 介于全麻和局麻之間,比如“半身麻醉”,脊髓麻醉、硬膜外麻醉,常見于剖宮產等下腹部手術。
日常例子:順產無痛分娩就是硬膜外麻醉。產婦頭腦清醒,產痛顯著減輕。
03 麻醉在手術中的具體作用??
麻醉能帶給手術哪些實際好處?其實有三個關鍵點:
- ? 無痛保護: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沒有痛覺反應,能順利完成手術。
- ?? 穩定生命體征:維持心跳、血壓、呼吸等多項“后臺數據”平穩,有些還需精密儀器實時監控。
- ?? 應對突發狀況:發生出血、休克等問題時,麻醉醫生能快速反應,協助搶救。
以剛才提到的患者例子為例,她經歷了腹部影像檢查與多個科室的會診,術中麻醉醫生不僅關心藥物安全,還隨時調控生命體征,術后疼痛也得到了有效管理。這說明麻醉貫穿了“手術的前、中、后”全過程,是醫療中的關鍵環節之一。
04 麻醉有哪些潛在風險?如何管理???
雖說現代麻醉很安全,但完全無風險的醫療并不存在。麻醉可能遇到這樣幾種情況:
- ?? 藥物反應:個別體質可能對麻醉藥物敏感,出現惡心、嘔吐、頭暈或術后意識恢復慢(但大多很快可逆)。
- ????? 呼吸抑制:全麻時有可能短暫影響呼吸,尤其是基礎疾病、年齡較大的人群,需要專人全程監護。
- ?? 心血管變化:個別患者會有血壓驟降、心律不齊等風險。術前評估能提前發現大多數隱患。
- ?? 穿刺意外:區域麻醉有極低概率會造成感染或出血,但正規操作下一般非常罕見。
那醫生怎么做風險管理?其實,規范的做法主要有:
1. 問診評估:術前詳細了解過往病史、藥物過敏、近期狀況。
2. 體檢監測:手術期全程監測心電、血壓、血氧等關鍵指標。
3. 個體化管理:根據不同患者、手術種類調整麻藥種類和劑量,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4. 專業團隊隨時待命:配備麻醉??漆t生和經驗豐富的護士,緊急情況立即響應。
05 麻醉后的恢復過程是怎樣的??
完成手術后,麻醉的作用不會一下子完全消失。其實,很多人術后最關心的就是這個階段的變化。大致經歷如下幾個過程:
- ?? 清醒恢復:麻醉醫生會等所有生命體征穩定,再結束麻醉和輔助支持。病人大多在恢復室醒來,醫護會及時監控血壓、脈搏、呼吸等。
- ?? 鎮痛管理:準備用特殊藥物控制術后傷口疼痛。如口服止痛藥、局部外敷甚至“鎮痛泵”,讓人盡可能舒適。
- ?? 重要監測:留意有無惡心、嘔吐、呼吸短暫停止等意外反應。提前安排觀察,能大大降低問題風險。
以實際病例為例,這位51歲女性患者通過腸道菌群調節、術后引流等輔助措施順利渡過了恢復期。這也顯示出,良好的麻醉與術后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06 如何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
說到“選哪種麻醉”,其實并不是患者自己單獨說了算,而是需要把“手術類型+身體狀況+個人狀況”三方面結合,跟麻醉醫生詳細溝通后再決定。
1.手術需求 大的手術、多臟器手術、需長時間臥床的類型,比如腫瘤切除,這類通常需要全身麻醉,確保操作空間和患者安穩。
2.疾病底色 合并慢性?。ㄈ缧呐K病、高血壓)或特殊體質(如妊娠、肥胖、老年人),方案會因人變化。麻醉醫生會根據體檢和檢查選擇風險低、效益高的方案。
3.個人偏好 害怕無痛分娩時完全清醒?或者傾向于“睡一覺醒來手術好了”?這些細節可以提出來和醫生溝通,團隊會幫忙在安全和舒適之間平衡選擇。
簡單來說,不管是哪種麻醉,合適和安全永遠放在第一位。
07 如何預防手術與麻醉相關的不良反應???
前面聊了不少術中和術后的細節。再關注下如何幫助術前整體狀態更好,減少風險、恢復更快:
- 保證營養: ?? 多吃 雞蛋(蛋白質豐富,有助恢復), 瘦肉(幫助組織修復), 新鮮蔬菜(補充維生素維持免疫力), 水果(提供充足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緩解術后便秘)。
- 適量活動: ?? 術前身體允許時保持輕度活動(如散步),能提升心肺功能,讓身體更有“底氣”。
- 定期檢查: ????? 根據不同年齡和疾病類別遵醫囑做必要的檢查,如心電圖、CT、血常規等,幫助發現潛在問題,把風險降到最低。
- 積極配合醫護溝通: ?? 如實告知醫生自己的健康狀況,每個細節都很重要。比如自述過往病史或藥物過敏,這些信息往往能避免術中意外。
參考文獻(APA格式)
-
Apfelbaum, J. L., & Silverstein, J. H. (2020). Essentials of Anesthes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2(8), 743-751.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907190) - Stoelting, R. K., & Hillier, S. C. (2012).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in Anesthetic Practice (4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Neal, J. M., Funnels, L. W., & Rathmell, J. P. (2018). Complications in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Anesthesiology, 128(4), 619-630.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2). Risks and Benefits of Anesthes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sahq.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