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糖尿病的陰影:了解糖尿病足的定義、癥狀與治療
01 糖尿病足:常見但容易忽視的并發癥
說起糖尿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血糖高、管住嘴。但有些并發癥,不是在體檢報告上,而是每天走路時,悄悄地找上門。有朋友開玩笑說,走著走著,腳藏了一顆“定時炸彈”,這就是糖尿病足的真實寫照。
簡單來講,糖尿病足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長期失控,導致腳部發生感染、傷口或潰瘍,甚至最后可能不得不截肢。這不是極端例子,而是實實在在的健康風險。
02 早期信號和警告癥狀,哪些不得不注意?
糖尿病足的發展經常由小到大,一開始甚至沒什么感覺,后面問題才會變得明顯。下面的信號,建議別忽略——
表現 | 早期變化 | 明顯癥狀 |
---|---|---|
感覺 | 偶爾麻木、微微刺痛,走路時不太舒服 | 持續麻木、腳底像踩棉花,冷熱分辨不清 |
皮膚狀態 | 腳感覺干燥,偶見輕微脫皮 | 破潰、潰瘍,皮膚顏色變深或蒼白 |
傷口情況 | 小口子愈合比平常慢一點 | 出現無法愈合的傷口、出膿,甚至有臭味 |
腳溫度 | 腳背偶爾發涼 | 一只腳比另一只腳明顯偏冷或發熱 |
?? 案例:68歲的李阿姨,近半年時常覺得腳發麻、走路踩空,但并未見皮膚問題,直到有天腳趾發紅才重視。這個例子說明,輕微變化別大意,早做檢查很重要。
03 為什么會得糖尿病足?背后的風險因素
很多人會問:我血糖也不是特別高,為什么腳反而先“出問題”?其實,糖尿病足不像突然下暴雨,更像是長年累月的小水滴,總有一天會滴穿石頭。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 ① 長期高血糖 → 損傷小血管
血糖一直偏高,會損傷腳部的小血管,影響供氧和營養。腳部受傷后,本來想修復,血管卻“罷工”了,傷口自然難以好起來。
數據參考:約14-24%的糖尿病足潰瘍最終發展為截肢(Armstrong et al., 2017)。 - ② 神經病變 → 感覺變遲鈍
血糖高會讓神經“變懶”,本來該感受到疼痛、溫度,比如鞋子磨腳、路上踩到異物,患者很可能毫無察覺,結果小傷口拖成大毛病。 - ③ 血液循環差 →“養分運不到”
血管像交通要道,血液循環不好,垃圾排不走,營養送不到,任何微小感染都容易反復發作,愈合慢,甚至惡化成潰瘍。
??有研究發現,糖尿病10年以上、年紀大于60歲、合并高血壓的人,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更高(Yang et al., 2020)。
- 家里有糖尿病足病史的人,風險也會增加。
- 吸煙和飲酒,會加重這幾項風險。
04 檢查那些事:醫生是怎么判斷的?
感覺腳不舒服,去醫院時,醫生是如何科學診斷的?以下方法比較有代表性:
1. 體格檢查:用手摸、用肉眼看腳,側重皮膚顏色、溫度變化以及是否有潰瘍、感染表現。
2. 神經功能評估:用柔軟的棉簽、調溫金屬棒,測試患者腳底的觸覺和溫度感覺,有的醫生會用振動儀定量檢查。
3. 血流檢測:常見的是踝臂指數(ABI)檢查,通過測量腳和手的血壓比值,判斷腳部供血情況。
?檢查流程簡單直觀,有些還可以在社區醫院完成。有明顯癥狀別拖延,及時去正規醫院對癥處理。
05 治療選擇與現實考量
不論哪種類型的糖尿病足,第一步都是緊緊盯牢血糖。除此之外,具體治療方式因個體狀況不同,分為以下幾種:
- 血糖管理:通過飲食、運動及藥物,把血糖控制在合適范圍,避免舊傷未愈、新傷又起。
- 局部傷口處理:像照看小苗一樣,及時清創,保護傷口不受二次感染,有條件時,選擇濕性敷料幫助愈合。
- 抗生素治療:感染厲害時,需要抗生素協助清除異常細菌(具體選藥要聽醫生建議)。
- 手術介入:極端情況下(如壞疽或壞死),醫生會建議截除局部組織,目的是保護身體其他部分安全。
??真實案例:55歲的王先生,足部感染嚴重、延誤兩周未處理,最終不得不做了部分腳趾切除。這提醒我們,腳部傷口別拖,早期干預最省心。
06 預防是王道:日常該怎么做?
糖尿病足有風險,但預防措施其實很實用。下面這些方法,有助于把風險降到最低——
- 保持足部干凈和干燥 ??:每天用溫水洗腳,洗完及時擦干,不要泡太久。
- 定期自查腳部 ??:建議每天檢查一次腳底、腳趾縫,有小劃痕、小變色就引起注意。
- 穿合適的鞋襪 ??:選擇軟底、尺碼合適、不夾腳的鞋,襪口別太緊,減少摩擦和擠壓。
- 高蛋白食物,支持傷口修復:如牛奶、蛋類和瘦肉,這些都有助于改善身體修復力,建議三餐適量搭配。
- 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E:新鮮青菜和堅果,幫助提升皮膚抵抗力。比如,午餐多加一份綠葉菜,或早餐一小把核桃。
- 定期專業檢查:建議40歲以后,每年至少一次足部體檢,如果發現異常早處理。
??最好的辦法是把自查和專業檢查結合起來,有異常及時就醫,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 Armstrong, D. G., Boulton, A. J. M., & Bus, S. A. (2017). Diabetic Foot Ulcers and Their Recurr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24), 2367-2375.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615439
- Yang, Y., Zhang, X., Li, J., & Wang, C. (2020).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2020. https://doi.org/10.1155/2020/4214020
- Boulton, A. J. M., Vileikyte, L., Ragnarson-Tennvall, G., & Apelqvist, J. (2005). The global burden of diabetic foot disease. The Lancet, 366(9498), 1719-172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5)67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