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的科學理解與有效應對策略
冬春涼意未退,家里老人一聲咳嗽,有時讓人心頭一緊。其實,普通感冒和咽喉炎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小麻煩"。有的人覺得,咳兩聲、發點燒,忍一忍就挺過去了。但上呼吸道感染雖然多為良性自限,遇上基礎疾病、年紀大、用藥不當,也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了解一點科學知識,其實比盲目緊張更有用。
01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你身邊的常客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簡稱 URTI),說白了就是以鼻腔、咽喉、喉部這些"頭部前哨"為主的感染,包括感冒、咽炎、喉炎等。最常見的誘因是病毒,比如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有時也會被細菌趁虛而入。
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說是人人都遇得上。比如每年秋冬,身邊同事開始咳嗽、打噴嚏,就是感染高發的時節。調查顯示,成人每年平均會得2-5次,兒童次數更多——家有娃的不難體會這個"???的黏人程度(Fokkens, et al., 2012)。
不過,大部分輕癥屬于自限,會自行緩解。問題出在老年人、慢病患者和體質虛弱者,這些群體感染后變化更快、風險也更高。所以,別小看了平時一陣咳嗽背后的健康風險。
02 典型癥狀都有哪些?——判斷輕重有訣竅
- 早期信號 ??
有時候,剛開始只是覺得鼻子微微發癢,偶爾打個噴嚏;有的人會出現輕微咽部不適、輕咳。很多人一開始并不在意,以為休息一下就好。 - 明顯癥狀 ??
持續流清水鼻涕、喉嚨腫痛、陣發性咳嗽,嚴重的可以出現發燒、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這時候身體其實在給你更明確的信號:某些"外來者"正在侵擾。 - 警示信號 ??
某些情況下,需要格外注意:高熱持續不退(超過38.5°C)、咳痰變為黃綠色、氣促、心跳加快,或者出現持續意識模糊、咳血、胸痛。有這些現象時,應盡快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以最近遇到的一位64歲女性為例,她兩天內發展出發熱(最高38°C)、全身酸痛、喉嚨痛和咳嗽咳痰;檢查時整體狀態還算不錯,但已經出現血常規和炎癥指標的上升(見下文病例分析)。
這個例子說明,出現高熱和化驗指標升高時,絕不能掉以輕心。
03 為什么會得上呼吸道感染?——"不速之客"的來路
-
病毒入侵,開門在"上游"
日常打噴嚏、門把手上的飛沫,是常見的傳播途徑。流感病毒、鼻病毒等能快速進入呼吸道上部黏膜繁殖,引起癥狀。像辦公室密閉空間,就是病毒"堂食"的溫床。
有研究統計,90%以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Monto, 2002)。 -
細菌"趁虛而入"
有時在原本病毒感染的基礎上,鏈球菌、葡萄球菌等細菌也能趁機作亂,甚至導致化膿性扁桃體炎、鼻竇炎等并發癥。尤其對于年紀大、慢性疾病患者,細菌感染更為常見。 -
身體防線為什么會變弱?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慢病患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防護力本就較弱。一旦免疫力下降,外來的病毒細菌就容易逮住機會。據報道,老年人和基礎疾病人群的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和重癥風險明顯增加(Falsey, et al., 2005)。 -
環境因素"推波助瀾"
溫差大、室內空氣不流通、人群擁擠時期,都是"小麻煩"活躍的好時機。
這也解釋了為啥每到秋冬換季,門診感冒患者一下就多了。
04 如何科學診斷?——判斷不是憑感覺
- 體格檢查:醫生會先觀察咽部充血、扁桃體腫脹、鼻腔分泌物、是否有咳音等體征。很多時候,典型的輕癥靠問診和查體就能初步判斷。
- 化驗檢測:如血常規能顯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是否升高。C反應蛋白(CRP)是反映炎癥程度的參考指標。比如前文病例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CRP都有升高,說明感染偏細菌性,需密切觀察病情。
-
必要時進一步檢查:針對持續高熱、咳嗽加重、合并呼吸困難患者,可能要查肺部影像(如X線或CT)、咽拭子病毒檢測等。
這些檢查是判斷病情進展和排除更嚴重疾病的重要手段。
有實驗室檢查異常,或者身體狀態變差時,盡快在正規醫療機構復查,是保護健康的基本動作。不要僅憑自我感覺判斷病情輕重。
05 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 對癥處理是主角:大部分輕癥依賴休息、多喝溫水、保持營養均衡。止咳藥、緩解咽痛的含片是常見選擇。對于輕微發熱,退燒藥物可以短期使用,不過不必機械降溫,身體發熱本是對抗感染的自然方式。
-
何時用抗生素?:僅在細菌感染證據充分,比如白細胞、CRP顯著升高或癥狀持續加重、出現膿性分泌物時,醫生才會考慮抗生素治療。
濫用抗生素不可取,很多病毒感染根本不需要抗生素! - 特殊人群要個體化:有慢性?。ㄈ缂谞钕俟δ軠p退、糖尿病等)的人感染后,需密切記錄體溫、服藥可靠,遇到呼吸困難、劇烈頭痛等新癥狀,及時告知醫生。例如前面那位64歲女性,除了止咳藥物,還需繼續原有的甲狀腺替代藥物,并定期復查血象、炎癥指標。
- 隨訪和監測不能少:用藥后病情仍然反復或加重,務必按醫生建議復查。??
治療講究"按圖索驥",一味自行用藥、拖延不查,才是真的不安全。
06 日常怎么預防?——習慣改變才是關鍵
- 勤洗手:用肥皂認真搓洗至少20秒,尤其是外出回家后、飯前便后、接觸公共物品后。手部清潔能最大程度減少接觸病毒細菌的機會。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天定時開窗通風,可以幫助帶走懸浮的致病微生物。特別是在流行季節或家庭成員有感冒時,更要注意新鮮空氣的流動。
- 均衡飲食,補充營養:新鮮蔬果有助于提升抵抗力。比如,橙子(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維持呼吸道黏膜健康)、菠菜(補鐵支持免疫細胞活力)、瘦肉(優質蛋白,修復組織),這些食物在流感季節尤其推薦。
- 適當鍛煉助力免疫:慢走、健步走、早晚做伸展操,可以幫助增強體質,減少感染風險,無需追求高強度。
- 避免扎堆聚集:感冒高發期,盡量不在封閉人群密集場所逗留。家庭成員有人生病時,更應做好自我分隔。
- 清淡飲食,規律作息:身體需要時間"修復"。保持睡眠充足,對提高防御能力很有幫助。
如果你或家人出現高熱、呼吸困難、頭暈、聲音嘶啞等異常,建議優先選擇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不建議自行加量用藥或拖延。
結語:懂得多一點,健康就在身邊
很多時候,所謂的感冒、咳嗽,看起來普普通通。但科學認識上呼吸道感染、會用一點癥狀判斷的竅門,遇到變化敢去正規醫院,并不輕信偏方、盲目用藥,這種健康觀念才是真正能幫到自己和家人的。感冒不是洪水猛獸,但也別輕視它的變化。做到這些,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守住健康底線。
關鍵參考文獻
- Fokkens, W. J., Lund, V. J., Mullol, J., et al. (2012).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12. Rhinology Supplement, 23, 1-298.
- Monto, A. S. (2002). Epidemiology of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12(Suppl 6A), 4S–12S.
- Falsey, A. R., Hennessey, P. A., Formica, M. A., Cox, C., & Walsh, E. E. (2005).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elderly and high-risk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2(17), 1749-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