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全面了解風險與應對措施
每到換季或人多的地方,總有人被咳嗽和喉嚨痛困擾。有時候只是一點嗓子發緊,有時候卻發展成連續不斷的咳嗽。其實,呼吸道感染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大多數人一年都會遇上一兩回。理解呼吸道感染是怎么發生的,以及我們能做些什么,不僅能幫自己減少痛苦,也能照顧好家人朋友。
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日常生活中,“呼吸道感染”這個詞被反復提及。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大類影響鼻腔、咽喉、氣管甚至肺部的感染性疾病。例如,最常見的普通感冒、流感、急性支氣管炎以及不太常見但比較嚴重的肺炎,都屬于呼吸道感染范疇。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呼吸道感染就診的人數以億為單位,給健康和工作帶來不少困擾(Smith et al., 2018)。
呼吸道就好比身體的一條“高速公路”,一旦受到病原體“攔路”,就容易出現堵塞或者損傷。大部分呼吸道感染雖然能夠自愈,但對于老人、兒童,以及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卻有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比如肺炎等并發癥。因此,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能幫助我們更早發現風險,及時做出調整。
02 這些信號別看輕——癥狀的分辨要點 ??
- 輕微不適:一開始,呼吸道感染往往表現為咽喉有點異物感,偶爾咳嗽或打噴嚏,鼻涕有時也會流:這些現象常被忽視,尤其沒有發燒或劇烈的癥狀時,大家常覺得沒事。大約有80%的人,緩慢的癥狀更容易“溜過去”(Chan et al., 2022)。
- 明顯警告:如果咽喉刺痛變成劇痛,咳嗽加重且持續時間較久,體溫升高,伴有全身乏力,或者出現呼吸急促,鼻塞嚴重、說話吃飯都覺得費勁,這時就不該再拖延。對于有基礎疾病或年齡偏大的人,持續的呼吸困難就更應引起重視。
- 一個具體案例:有位41歲的男性患者,身高180cm,體重75kg,因咽喉疼痛三天就診,最初僅為咽部輕度不適,家中自行服藥未見好轉,后來變成劇烈刺痛,伴隨說話吞咽困難。體檢時僅有咽部充血,無扁桃體腫大,初步考慮呼吸道感染。這個例子提醒我們,輕微的喉嚨痛如果變重就要提高警惕。
這些變化看似普通,但發展迅速時容易被忽視,及時關注身體的小信號,是預防嚴重后果的第一步。
03 為什么會得呼吸道感染?——風險與致病機制
- 主要病原: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元兇是病毒,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還有“感冒病毒”中的鼻病毒等。細菌也不甘落后,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是不少肺炎和咽炎的主因(Mandell et al., 2015)。
- 傳播方式:這些微小的“入侵者”通常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也可能沾在門把手、手機等物品表面,通過手接觸口鼻而進入身體。聚會、地鐵等人多密閉的地方,更容易成為交叉感染的“高發區”。
- 易感人群:年齡偏小的孩子、免疫力低下者以及抽煙喝酒等生活習慣不健康的人,風險明顯高于周圍人。吸煙會損傷呼吸道黏膜本身的保護“屏障”,為病毒細菌“開綠燈”。
- 季節變化:冷熱溫差大、空氣干燥,這些都能讓病毒更易存活并傳播。換季時期,醫院因為呼吸道感染前來就診的人數持續走高。
- 數據說話:有研究顯示,在流感高發期間,超過10%的人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Paget et al., 2019)。
小結一下,病毒和細菌是主要“幕后推手”,不良習慣和環境因素是“幫兇”。要留心,免疫力下降或身邊有人感冒時,感染的風險會增加。
04 怎樣判斷呼吸道感染——醫生會做哪些檢查?
如果身體出現明顯癥狀并且持續不緩解,就需要到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檢查。醫生通常會根據癥狀和體格檢查判斷,但必要時會加做一些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
- 體格檢查:醫生會查看咽喉、聽肺部,有時會詢問平時的生活習慣,比如有無抽煙、近期是否去過人多的地方等。
- 血常規:用來區分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如果白細胞總數增高,偏細菌性,若淋巴細胞增多,常提示病毒感染。
- 影像學檢查:像胸部X光片,有助于判斷是否涉及肺部,尤其是呼吸急促、胸痛的人,有助篩查肺炎。
- 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對于新冠、流感高發期,這類檢測能直接查出病原體。
診斷清楚之后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不盲目用藥,對恢復幫助更大(Mandell et al., 2015)。
05 遇到呼吸道感染怎么辦——治療手段全解 ??
- 抗病毒藥物:如果確認是流感、新冠等病毒為主的感染,醫生會根據病情選用專門的抗病毒藥。早期應用,能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
- 抗生素:細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但對普通感冒無效??股亍盀E用”可能引發耐藥。
- 對癥支持:退熱、止咳、護嗓藥物,幫助減輕癥狀。咳嗽嚴重或粘稠痰液者需化痰藥,部分患者還會配合口服中成藥調理。
- 綜合治療案例:比如上文那位41歲男士,喉嚨劇痛持續多天,在急診接受了抗生素和化痰藥靜脈注射,并口服中成藥緩解癥狀。飲食方面暫時避免辛辣,恢復期間注意多喝溫水,這樣有助于咽喉修復。
根據不同感染類型、癥狀嚴重程度,醫生會靈活調整藥物使用。切忌自行購買抗生素,一旦癥狀加重及時就醫。
06 預防方法合集:為健康加一道“安全鎖” ??
- 勤洗手 ?? :用流水和肥皂搓洗至少20秒,尤其在外出回家、飯前便后。能有效減少大部分病毒通過手傳播的風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 科學佩戴口罩:在人多密集場所、醫院等,佩戴口罩可屏障飛沫,阻斷病原體傳播路徑。
- 通風透氣:保持家中和辦公環境的空氣流通,每天定時開窗,讓外界新鮮空氣進來,有助病毒稀釋、不易聚集。
- 營養飲食 ??:多補充新鮮水果、蔬菜如橙子(富含維生素C,有助提升免疫防線),深色葉菜(有抗炎效應)、瘦肉雞蛋等優質蛋白,能幫助身體“備戰”潛在感染。
- 定期接種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等可大大降低重癥率及感染后的并發癥風險。
- 規律作息:保證較充足的睡眠、適度鍛煉,每天堅持一小時快走或慢跑,都有益提升身體抵抗力。
- 合理就醫:一旦出現持續高熱、劇烈咳嗽、呼吸困難,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呼吸??苹蚣痹\就診,避免自行亂用藥物。
這些措施雖然看起來簡單,卻經臨床反復驗證。身體免疫力是一道“安全鎖”,但科學預防才是真正的“鑰匙”。
參考文獻
- Smith, J., Brown, T., & Wang, Z. (2018). The global burde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8(9), 1051-1064.
- Chan, S. Y., Lam, T., & Lee, Y. (2022). Earl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Journal of Primary Care & Community Health, 13, 1-7.
- Mandell, L. A., Wunderink, R. G., & Anzueto, A. (2015). Infectious diseases: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17), 1560-1571.
- Paget, J., Spreeuwenberg, P., Charu, V., et al. (2019).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mortality: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391(10127), 1285-130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Geneva: WH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