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呼吸道感染:識別、治療與預防全攻略
01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早上醒來,嗓子有點干,輕微發癢,偶爾清咳兩聲?這其實正是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TI)來臨前的常見“前奏”。簡單來講,呼吸道感染指的是影響我們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甚至肺部的一類疾病。引起這些問題的兇手可能是病毒,也有可能是細菌,有時候則是身體在天氣變化大或者熬夜等情況時給出的“報警”信號。
呼吸道扮演著過濾空氣、保護肺部的角色,遇到感染時,這一“防線”會變得脆弱。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呼吸道感染只是讓人感到不適,但嚴重時會發展成支氣管炎、肺炎等較重疾病。對于抵抗力弱的人,某些呼吸道感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不過,初期的變化往往不容易察覺,等到癥狀明顯時,有些損傷可能已經出現。所以,學會識別這些細微信號,對健康真的挺重要。
02 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癥狀表現 ??
呼吸道感染的征兆并不難察覺,只是我們有時會小看它。癥狀按照進展,往往有這樣幾個階段:
- 第一階段(輕微):早期的變化很容易被忽略,比如輕微的喉嚨癢、偶爾干咳、鼻腔有點不通暢。像是辦公室里有人連續打噴嚏、剛運動完冷風一吹等,這些都可能是感染的苗頭。
- 第二階段(明顯):持續性咳嗽、喉嚨痛加重、開始有流鼻涕、甚至低熱(37.5℃-38.5℃)、身體有些乏力,鼻腔分泌物變稠;到了晚上,咳嗽不止,影響睡眠。比如,有位46歲女性患者發熱持續3天(最高體溫39℃),咳嗽并伴有咳痰,就是典型的急性癥狀表現,需要警惕。
- 第三階段(加重):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還會出現呼吸急促、胸悶,痰液由清變黃/綠色,高熱甚至超過39℃,全身明顯不適。
一旦癥狀加重到持續發熱、嚴重咳嗽咳痰,體力下降時,應盡早就診。特別是有慢性病基礎的人,要盡早判斷是否有進一步發展風險。
03 導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與機制 ??
呼吸道感染為什么會找上門?說起來,罪魁禍首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冠狀病毒(比如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見。它們主要通過飛沫在空氣中傳播,當有人打噴嚏、咳嗽時,病毒會以極細小的顆粒飄散,沒戴口罩或者靠得太近就容易“中招”。
研究顯示,流感病毒可在空氣中存活1至2小時,而在手部和金屬表面可存活24小時以上(Weber & Stilianakis, 2008)。 - 細菌感染:細菌也是常見元兇,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都可能引起急、慢性呼吸道感染。與病毒不同,細菌除了空氣傳播,還會通過污染的手和物品間接傳播。
- 自身免疫力下降:長期作息混亂、營養不良或慢性壓力,會減弱身體抵抗力。當免疫力低時,病毒細菌的攻擊更易得手,就像防線變薄的小城堡,更容易被攻破。
- 環境與習慣因素:空氣污染、潮濕環境、接觸煙霧(包括二手煙)都會增加感染幾率。冬春季節氣溫波動,也讓呼吸道變脆弱。
- 宿主特征:年齡偏大、兒童、孕婦、體重大幅波動者,以及有呼吸系統基礎疾病者更容易感染。相關文獻分析顯示,65歲以上人群患重癥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比青壯年高近3倍(Monto et al., 2020)。
這些風險“拼圖”疊加,才是呼吸道感染每年高發的真正原因。簡單來說,不同年齡、體質和外界環境都會影響疾病的出現和發展。
04 如何科學診斷呼吸道感染? ?????
很多人遇到“感冒”會迷茫:究竟只是普通鼻炎,還是病毒、細菌感染?其實,不同類型的呼吸道感染,診斷流程也有所區別。
- 臨床問診+體格檢查:醫生會從你的具體癥狀、持續時間,以及是否有伴隨發熱、咳痰、身體疼痛等情況開始詢問,然后用聽診器判斷呼吸音變化。
- 實驗室檢查:常見的有血常規(白細胞計數能提示炎癥),比如前面那位46歲女患者白細胞計數在6.49×10?/L,屬于正常范圍;對于青霉素過敏的患者,會特別關注藥物選擇是否合理。
- 咽拭子/鼻咽拭子檢測:直接檢測病毒或細菌感染類型,尤其是流感、新冠流行時,這類檢查很有必要。
- 影像學檢查:若懷疑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醫生會建議做胸部X線片、CT。多數上呼吸道感染無需影像檢查。
按照WHO指南,準確的診斷依賴多種手段結合(WHO, 2019)。像是癥狀持續3天以上、體溫超過38.5℃、伴隨嚴重不適時,優先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切勿只靠“自己扛”。
05 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治療方法 ???
治療呼吸道感染不能“一招打天下”,而要針對具體病情來選擇方案。不同類型的感染,治療路徑有區別,不過以下方法可以為更多人提供一些參照:
- 綜合藥物治療:臨床上會選擇適合的抗感染藥物,比如左氧氟沙星(適用于部分細菌感染,需醫生處方,尤其青霉素過敏患者),配合鹽酸氨溴索幫助化痰;對咳嗽明顯者,也可以使用止咳藥如蘇黃止咳膠囊。此外,補液治療為確實有體液丟失或需維持水鹽平衡的患者提供支持。每一項用藥都需要醫生精準判斷,切忌擅自用藥。
- 對癥支持:對于純病毒感染者來說,關鍵在于休息、多飲水,緩解癥狀即可。發熱不適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使用退燒藥。
- 及早就醫:如果持續高熱、咳嗽加重,或者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就要立刻到醫院檢查。這類變化往往意味著感染已波及下呼吸道,延誤或誤治風險較高。
有些人以為“硬扛”過去就好,但這種做法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誘發并發癥。像前述46歲女士那樣,及早在急診接受規范治療,能大大降低風險。??
當前研究(Smith et al., 2020)也說明,個體化、精準的藥物選擇遠比濫用抗生素更加有效。這也是為何不建議自行買藥而應聽醫囑的重要原因。
06 日常管理與預防建議 ??
預防呼吸道感染,最好的辦法還是做好日常管理。日常的一些細節看似不起眼,其實對抵御感染特別有幫助:
- 勤洗手??:每次外出回家、飯前便后都用流動水和肥皂規范洗手,減少手部病原體的傳播,是世界衛生組織反復強調的第一道防線(WHO, 2022)。
- 均衡飲食:食物多樣,營養充足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比如:新鮮水果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減緩感冒持續時間;雞湯能潤喉開胃,助于身體恢復。建議每天吃2-3種新鮮蔬果、適量肉蛋奶和豆制品,多試著做些簡單的家常菜,三餐規律,不貪涼。
- 保證睡眠:成年人每天建議保持7小時以上睡眠,讓身體修復和調節免疫系統。實驗證明,合理睡眠可降低呼吸道感染概率(Besedovsky et al., 2019)。
- 多喝溫水:維持咽喉黏膜濕潤,對對抗早期感染有一定好處。每餐間用溫開水緩緩咽下,每天2000ml左右即可。
- 適度運動:規律步行、慢跑、跳繩等都可以提升身體防護力,但生病期間不建議高強度鍛煉。
- 注意環境通風:每天開窗至少2次,每次10分鐘。尤其在冬季、流行病高發期更要堅持,這樣室內空氣更新得更快,有利于減少病毒濃度。
- 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在人多密集的空間、乘坐公共交通時戴好口罩,能有效阻斷飛沫傳播途徑,尤其在流感高發或特殊傳染病時期更要加強防護。
如果遇到全身乏力、高熱、嚴重咳痰這些情況,請及時前往正規醫院,不要一拖再拖。等癥狀嚴重后再處理,恢復期會拉得很長。
07 結語:小細節,大健康
呼吸道感染離我們的日常并不遙遠,小到一場感冒,大到支氣管炎甚至肺炎。關鍵不是擔憂,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為,守好健康的“第一道門”。其實只要我們科學認識、有效預防,多幾個細心的動作,健康的“呼吸工廠”就會更強壯也更少生病。
如果身邊親友有類似癥狀,也不要一味恐慌或急于用藥,不妨借鑒這里的建議,從增強身體抵抗力和規范就診入手,給身體和家人更多守護。每一次經驗,都是更好照顧自己的起點。
- Weber, T. P., & Stilianakis, N. I. (2008). Inactiv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Infection, 57(5), 361-373.
- Monto, A. S., et al. (2020). Risks of influenza 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older adults. Vaccine, 38(4), 765-772.
- Smith, S. M., et al. (2020). Antibiotics f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 clinical review. BMJ, 371, m3314.
- Besedovsky, L., Lange, T., & Born, J. (2019). Sleep and immune function. Pflügers Archiv-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471, 237-24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