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這些癥狀別忽視,科學應對很簡單
01 咳嗽發燒就是感冒?你可能搞錯了 ??
“這幾天孩子咳嗽、發燒,又趕上季節變化,是不是普通感冒?”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其實,呼吸道感染的表現真的挺像:喉嚨干癢、打噴嚏、流鼻涕,有時還會咳嗽。不少人一出現這些輕微、偶爾的不適,就粗心以為只是小感冒。
實際上,不同呼吸道感染的表現有細微差異。簡單來講,普通感冒大多數時候以流清鼻涕、咽喉微癢為主,咳嗽多是輕微、偶發,發燒時體溫一般不高,很少超過38℃。流感則來得猛點,發熱通常在38.5℃以上,可能伴全身酸痛和明顯乏力,咳嗽較持續,而且癥狀往往突然加重。最近幾年,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道癥狀更為復雜,新冠患者不僅有上述表現,還可能有嗓子痛、咳嗽頻繁、味覺或嗅覺減退,有的人甚至出現呼吸急促或感覺胸悶。不難發現,這些小癥狀背后隱藏著不同的健康訊號,不能簡單歸類。
02 出現這些癥狀要當心:別拖成肺炎 ??
呼吸道感染初期不算可怕,可一旦出現下列這些“紅燈”信號,就千萬別拖延:
癥狀 | 示例人群 | 提示意義 |
---|---|---|
體溫持續39℃以上超2天 | 17歲女生,連續高熱不退 | 可能是流感,甚至肺炎早期 |
呼吸急促、喘憋 | 68歲男性,呼吸困難、說話費勁 | 提示較重下呼吸道感染,應盡快就醫 |
嘴唇或指甲發紫 | 5歲兒童,一直咳嗽后手指發青 | 嚴重缺氧或并發心肺問題 |
頻繁咳痰、胸痛 | 45歲女性,干咳逐步變為粘痰伴胸悶 | 肺部病變可能性大增 |
兒童、老人、孕婦或有慢性病的人群,發病后風險更高。有位82歲的老年患者因為持續三天高熱和呼吸急促,家屬覺得只是“老毛病”,結果拖到出現意識模糊才送醫,最終被診斷為重癥肺炎。
這說明,一旦出現上述警示信號,要盡快前往醫療機構。拖延治療,可能從“小麻煩”變成大問題。
03 為什么總容易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似城市主干道,病毒細菌沿“交通”頻繁通行。按醫學路徑,“罪魁禍首”主要有以下幾種:
- 1. 病原體傳播途徑多樣:飛沫是最常見傳播方式,一人咳嗽、噴嚏,細小病原體就能隨氣溶膠漂浮在空氣中。冬春季因室內門窗關閉,病毒更加活躍。
- 2. 免疫水平有差異: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老人因年齡增長免疫減弱。所以,在流感高發季,兒童、老人發病率比平時高出3-5倍(數據來源:多醫院流感門診調查)。
- 3. 季節和環境影響:氣溫驟降、空氣污染時,上呼吸道黏膜防御力減弱,容易讓“病原體溜進來”。比如北京每到秋冬霧霾天,呼吸系統疾病就大幅增加。
- 4. 生活習慣相關:通風差、長時間在擁擠場所、熬夜、飲水少等,都能影響身體抵抗力——不是病原體厲害,而是防線松了。
04 去醫院要做哪些檢查???
初次就診,醫師一般會問癥狀持續時間、體溫波動、家人有無類似情況等,然后根據需要安排檢查:
檢查方式 | 適用情況 | 作用 |
---|---|---|
血常規 | 發熱、咳嗽不愈 | 區分病毒及細菌感染 |
咽拭子核酸檢測 | 懷疑流感、腺病毒等 | 鑒定具體病毒類型 |
胸片或CT檢查 | 有呼吸困難、持續高熱或懷疑肺部感染者 | 檢測有無下呼吸道炎癥、肺炎等情況 |
查體過程中可能會讓你張口“啊——”,醫生會借助壓舌板檢查咽喉,同時聽診、看呼吸頻率。
有位32歲的職場男性咳嗽五天未好,醫院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最終發現是支氣管炎。這類例子不稀奇,也說明:及時體檢,能避免小病拖成重病。
05 抗生素不是萬能藥!科學治療這樣做 ??
很多人一不舒服就想著“抗生素管用”,但事實并非如此。呼吸道感染大多數屬于病毒感染,比如流感、普通感冒,這類病靠身體免疫自限,抗生素根本不起作用。數據顯示,大約70%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隨意服用抗生素,但只有細菌性感染才真正需要這些藥物。
- 病毒感染(如流感、新冠):支持治療為主,例如多喝水、適量解熱止咳藥。
抗生素不能縮短病程,亂用反而有害。 - 細菌感染(如細菌性肺炎):醫生可能判定需要加用抗生素,尤其當白細胞計數升高、咳黃膿痰或影像有炎癥時。
- 特殊情況:慢性基礎病人,或有免疫減弱者,有時會合并多種感染,需要醫生綜合評估,不可自行加減藥物。
06 康復期做好這5點,好得快不復發 ??
呼吸道感染康復期,也是防止反復的關鍵階段。這里有五個小建議,按著做恢復更順暢:
經常開窗通風有助減少空氣中病毒密度。
房間干燥時可用加濕器,維持40%-60% 比較理想。
牛奶、雞蛋可以提供優質蛋白,有助修復損傷組織。
多喝溫水,促進代謝廢物排出。
咳嗽、流涕期注意與他人保持距離,勤洗手戴口罩。
統計發現,康復期科學護理,能讓病程縮短2-3天。像有位29歲女士咳嗽初愈時多開窗通風,飲食均衡,結果沒再復發,身體狀態也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