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手術離不開的“伙伴”:麻醉在肝占位性病變手術中的意義 ??
走進手術室,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其實不是醫生的手術刀,而是默默守護在身邊的麻醉醫生。對于肝占位性病變,比如肝部的腫瘤、囊腫等,麻醉不只是讓患者“睡一覺”,更像為復雜的儀器切換合適的工作模式。
肝臟血流豐富、手術創傷大,稍有波動就可能影響全身。麻醉正是在“背后”調控著血壓、血量和重要器官的平衡,幫患者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其實,沒有一套科學嚴密的麻醉管理,再高明的手術也無法安心順利地進行。
一項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的研究指出,麻醉醫生在肝臟手術中的作用,是確?;颊甙踩推鞴俟δ芷椒€的根本(Jones et al., 2018)。
02 準備充分,事半功倍:麻醉前的細致評估 ??
- 1. 全面健康評估: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高血壓、糖尿病或者乙肝病毒攜帶,都會影響麻醉決策。舉個例子,有一位65歲的男患者,肝占位,合并高血壓和糖尿病,麻醉醫生會格外留意他的血糖和血壓調控,提前規劃藥物用量和術中監測。
- 2. 過敏史和既往麻醉經歷:哪怕是小時候皮膚起過疹子,或上次麻醉時出現嘔吐、過敏等小插曲,都要告訴醫生。小細節可能決定麻醉用藥的選擇和劑量。
- 3. 檢查資料梳理:麻醉醫生需要核查心電圖、肝腎功能和凝血指標。對有肝功能損傷的人,麻醉藥物的“清除速度”會慢一些。術前檢查相當于為手術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
- 4. 簡單溝通減少焦慮:一些人對麻醉存在誤解或擔心。術前麻醉醫生和患者簡單聊幾句,可以幫助大家更安心地面對手術。
這些前期準備,既為手術打好了“地基”,也避免了術中突發意外的風險。
03 麻醉怎么選?從“輕松入睡”到全程保駕護航 ??
說到手術麻醉,大家可能最熟悉的就是全身麻醉。“睡過去,一覺醒來就結束了”的感覺,和做個深度午覺有點類似。但其實,麻醉方式有多種,如何選擇關系重大。
- 全身麻醉:大部分肝占位手術會用全身麻醉。這種方式下,患者對痛覺和手術刺激都沒有反應。適合比較大、可能出血較多的肝部手術。
- 區域麻醉:例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有時用于肝臟相關但創傷較小的手術。優勢在于部分術后鎮痛效果好、對呼吸系統影響小,但控血壓難度較高,不常用于肝切除這類大手術。
- 復合麻醉:根據患者體質,有的手術會采用兩種麻醉方式配合。例如一邊用靜脈麻醉藥“快準狠”帶患者入睡,術中局麻藥幫忙維持鎮痛。
麻醉方式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更適合之分。真正的標準,是結合患者自身狀況、病變大小、手術風險,由麻醉醫生“量身定做”。
學者Tanaka等人在《Liver Transplantation》雜志指出,針對肝功能異常的患者,麻醉方式和藥物種類的個體化選用,是提高手術安全性的關鍵(Tanaka et al., 2017)。
04 手術進行時:全程監測,有條不紊 ???
當手術正式開始,麻醉醫生其實是“最忙碌的人”。從呼吸、心率到血壓變化,每一分鐘都不能走神。
麻醉期間會監測哪些內容?簡單來說如下:
- 心臟、呼吸:通過心電圖和氧飽和度監控,確保心臟和肺部正常工作。
- 血壓變動:肝手術中有時會發生失血,麻醉醫生要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輸液和用藥,和外科醫師密切配合。
- 體溫、尿量:手術時間一長,體溫可能下降,尿量反映腎臟灌注,二者都關系到手術后恢復。
- 特殊指標監控:肝臟疾病患者還需額外監測凝血功能、血糖等,有助于盡早發現隱患。
監測不是“例行公事”,關鍵時刻能及時處理突發問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真實案例顯示,嚴密的監測和管理能顯著降低肝手術期間意外事件(Bai et al., 2021)。
05 術后的“守護”:疼痛控制與恢復支持 ??
手術結束并不代表麻醉醫生的任務就終止了。其實,恢復期的管理同樣影響著患者的舒適度和康復速度。肝占位手術后,麻醉團隊會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設計鎮痛方案,讓患者能吃、能睡、能下床活動。
- 鎮痛藥使用:簡單來講,藥物選擇既要效果顯著,也關注副作用小。使用方法有口服、靜脈泵和局部注射等,術后48小時內管理尤其重要。
- 無藥鎮痛輔助:像安撫、音樂、按摩等,也是輔助手段。尤其是年紀大的患者,能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減少惡心、乏力等不適。
- 功能恢復指導:鼓勵患者早期適度下床活動,不僅緩解疼痛,還能預防肺部或下肢并發癥,讓恢復走得更穩。
從一個65歲男患者的康復過程來看,術后鎮痛做得好,能明顯改善睡眠和進食欲望,對整體恢復大有好處。這說明,每一次細致的疼痛管理,都是幫患者邁向健康的一步。
06 風險不可怕,科學應對更重要 ??
談到麻醉,總有人會擔心“萬一有危險怎么辦?”其實,如今的麻醉已非常安全。但確實存在一些風險,例如:
- 藥物過敏:有些人對少數麻醉藥物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包括皮疹、呼吸道水腫等。
- 呼吸抑制:極少數人在麻醉后恢復期間,可能會出現呼吸頻率降低,需要麻醉醫生及時支持。
- 惡心嘔吐、意識模糊:少數患者術后短時間會有這類不適,規避的辦法就是個體化用藥和術中嚴密管理。
- 肝腎功能負擔:肝功能不佳時,藥物的小小調整都特別重要。采取分階段用藥、減少高風險藥物,就能降低風險。
任何藥物和技術都不是絕對“零風險”,但現在的醫學手段,已經讓這些風險大幅降低。專業團隊的細致評估,是避免風險的關鍵。2020年一篇發表于《Anesthesia & Analgesia》的回顧文獻提到,建立規范的風險應對流程,能顯著減少肝臟手術相關的麻醉并發癥(Li & Smith, 2020)。
07 健康飲食與恢復習慣,手術康復小貼士 ??
除了醫學干預,生活習慣也與手術恢復息息相關。合理的飲食和作息,是身體在麻醉后順利恢復的“助攻”力量。
- 新鮮蔬果,有助于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促進組織恢復。食用建議:每天三餐適當搭配,選擇應季蔬菜,餐桌上有綠色總是不會錯。
- 蛋白質食物(如雞蛋、魚、豆制品)能幫助修復創口、恢復體力。食用建議:術后第一周可少量分多次進食,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 全谷物與堅果類,有利于增強腸道功能和免疫力。食用建議:早餐可選擇燕麥片、雜糧面包,午后可在堅果中適量選擇,不宜過量。
- 定時規律作息,手術和麻醉后,穩定心態和作息,會讓身體感覺更有力。建議:夜間按時休息,中午小憩,不熬夜。
- 必要時及時復診:如果術后有持續的疼痛、發熱、黃疸等,請第一時間聯系醫生,不要自行服藥拖延。
其實,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有時就像給身體添了件保護衣。不少大型醫學研究都肯定了均衡飲食和復診隨訪的積極作用(Miller et al., 2016)。
參考文獻
- Jones, R. M., M. A. Hardy, & L. J. Sugerman. (2018).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for liver resec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0(1), 90–98.
- Tanaka, K., Shimada, H., & Endo, I. (2017). 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iver dysfun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23(2), 141-146.
- Bai, X., Zhang, B., Wang, X., & Liu, J. (2021). Impact of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n outcomes of hepatic surgery. Surgery Today, 51(3), 251-258.
- Li, H., & Smith, D. (2020).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hepatic surgery: Role of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130(2), 337–344.
- Miller, D. C., Livingston, E. H., & Redan, J. A. (2016). Nutrition and surgical reco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11(2), 39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