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學:保障手術安全與管理圍術期健康
01. 麻醉學到底是什么?
每當聊起手術,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主刀醫生,而是“麻醉師會不會打麻了我醒不過來”?其實,麻醉學遠比打針打藥復雜得多。簡單說,麻醉學是為了讓人在手術、檢查、分娩等過程中無痛、舒適,甚至把復雜大手術變成一次安穩的休息。從確定麻醉方案到監測心跳血壓,麻醉醫生守在手術臺旁,實時查看每一項指標。你或許看不到他們,但每一場安全的手術都離不開這位“隱身的守護者”。
所以,麻醉學關注的不止是“讓你睡著的問題”,更是全程“保你一路平安”,降低各種手術意外。
??提示:麻醉學與我們想象中簡單的“打麻藥”差距很大,它需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和疾病精細制定方案。
02. 麻醉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 術前問診: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比如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過敏史或藥物不良反應。有時家里人覺得“反正沒啥事”,但隱藏的舊毛病卻可能影響麻醉安全。
例如:有一位77歲的男性心臟病患者,檢查發現既往并無明顯過敏,但由于年齡偏大、用藥種類多(如處方中的氨酚羥考酮、咪達唑侖、地佐辛等),需要額外關注藥物之間的影響,以免出現呼吸抑制等并發癥。這個例子說明,麻醉方案的定制必須仔細分析每種藥的用法和反應。 - ? 空腹時間: 大部分麻醉前,要求6-8小時不進食、2小時不飲水。如果肚里有食物,容易在手術中嗆咳、誤吸,連小手術也可能出意外。
- ?? 相關檢查: 術前會查血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找找有沒有潛在風險。有異常時,醫生會調整方案或推遲手術。
- ?? 合理用藥: 日常的降壓藥、胰島素等需不需停、怎么調整,醫生會安排好。私自停藥可能更危險。
??小提醒:有任何用藥、新發癥狀、哪怕是不起眼的小病,都要如實告知醫生。
03. 麻醉的種類及適應癥是什么?
根據手術類型和身體狀況,麻醉方式分成幾大類,每種方法都有特定場合和優缺點。
- 全身麻醉:人會睡得很沉,常用于心臟、胸、腹、腦外等大手術。醫生通過靜脈或者氣體讓人失去意識,這時麻醉師全程守在旁邊,監控所有生命體征。
- 局部麻醉:只讓身體某一小塊地方“麻起來”,像牙科拔牙、縫針、剖腹產。有時結合鎮靜藥,提高舒適度。
- 區域麻醉:比如椎管內麻醉、多用于下腹盆腔或下肢手術,像無痛分娩、髖關節置換。
- 鎮靜鎮痛:不完全入睡,保持部分意識,常于胃腸鏡、較小檢查。
選擇哪種麻醉,一般根據手術大小、手術部位,以及患者的基礎疾病來權衡。
??補充:手術不是越大,麻醉方式就越復雜。有些小創口也要全麻,主要是為了保障安全、減少恐懼。
04. 麻醉過程中會發生什么?
許多朋友覺得,一打麻藥就“全靠醫生發揮”,其實不是這么簡單。整個手術下來,麻醉醫生要經歷一連串“護航”動作。
- ?? 精密監測:一入手術室,麻醉師就會接上心電、血壓、血氧等儀器,從入睡到蘇醒,每一分鐘都不能松懈。
- ?? 藥物調整:手術中,情況隨時有變化,比如血壓突然高了、氧飽和度下降,麻醉醫師會根據指標靈活調整各種藥物,像調整音響音量這樣實時微調。
- ????? 生命安全:一旦有意外(出血、呼吸紊亂等),麻醉醫生會第一時間搶救,包括氣道管理、心肺復蘇等。
手術后期,麻醉師會控制藥量逐漸減少,讓患者平穩蘇醒。所以說,麻醉醫生其實是手術室里“最后一關”。每一次麻醉,都是和身體機能間的一場博弈。
???別忽視:麻醉醫生的工作很難“看見”,但正是這份幕后守護,讓風險降到最低。
05. 麻醉后的恢復與注意事項
麻醉結束了,手術不等于“萬事大吉”,還有一段恢復期等著。這個階段,細節很關鍵。
- ?? 術后觀察:剛蘇醒時,容易頭暈、惡心,有些還會短暫迷糊,少數會因藥理反應有肌肉抖動,這些一般都是暫時的。
- ?? 飲食與休息:最好待完全清醒、無明顯不適再吃東西。部分輕微嗓子痛、口干,喝點溫水慢慢改善。
- ???♀? 活動與護理:小手術后,有人能下床活動,大手術則需要醫護協助。有些特殊部位(如心臟術后)可能需留觀48小時。家屬也要幫忙觀察有沒有呼吸、神志等異常表現。
- ?? 并發癥警惕:如果持續頭暈、嘔吐、高熱、胸悶、呼吸困難等須迅速復診。
?? 溫和建議:恢復期心態不要太緊張,遵醫囑、保持平穩生活。
06. 如何科學管理圍術期健康?
想讓手術順利,麻醉安全,護理到位,靠的是一系列科學細致的準備和配合。日常生活中,這幾點尤其要記牢:
-
?? 選擇合適飲食
魚類+心血管保護+每周吃兩三次(如三文魚、鱸魚等有益心血管健康);核桃+有益大腦與心臟+每天可吃5-8顆。 -
???♂? 保持運動習慣
慢走+穩定情緒與心率+每次30分鐘,一周3-4次。 -
?? 補充水分
溫水+調整身體循環+每天1500-2000ml,合理分次飲用。 -
? 規律作息
中午小憩+緩解身心壓力+20-30分鐘。 -
????? 定期檢查
血壓、血糖+動態監控+半年一查,更易發現早期異常。
從上述習慣中可以看出,科學管理離不開點滴積累。手術前后,配合醫生安排,把風險和不適降到最低。
?? 行動建議:如果發現自己有易感疾?。ㄈ绺哐獕?、心臟疾病、糖尿病等),提前咨詢麻醉醫生,預先優化用藥和生活方案,是最好的保障方式。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 Goldman, L., & Ausiello, D. (2017). Cecil Medicine (25th ed.). Saunders Elsevier.
- Neumar, R. W., Shuster, M., Callaway, C. W., et al. (2015).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132(18_suppl_2), S315-S367.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252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7).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 Tobias, J. D., & Leder, M. (2011). Management of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in the cardiac surgery patient. Seminars in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15(2), 89-101. https://doi.org/10.1177/108925321140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