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的關鍵知識
走進醫院手術室前,關于麻醉你了解多少?有些人對“全麻”“局麻”多少聽過,但真正知道麻醉怎么起作用、有什么風險,并不多。其實,麻醉醫生的責任是讓手術變得安穩又舒適,讓不少復雜手術都變得可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帶著好奇心聊一聊那些你關心但常常得不到答案的麻醉知識。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麻醉就是用藥物暫時讓你進入一種“感受不到痛苦,甚至沒有記憶”的狀態,這為手術、檢查等醫療過程提供安全保障。就像有些事情我們選擇不去回憶,麻醉讓你的身體和大腦暫時“關閉感知按鈕”,醫生可以順利進行需要的操作,你則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
麻醉不僅僅局限于手術,有時小的檢查、牙科治療、內窺鏡等,也可以用到適度麻醉。區別在于范圍和深度,不是“要命一麻”那樣簡單粗暴。一些患者或者家屬難免擔心麻醉后會不會醒不來,其實大多數情況都很安全,麻醉醫生通過嚴密監測和個體化用藥,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
其實,把麻醉比作飛機起飛前的安全帶——自己系不上,可以找專業的麻醉醫生幫你把“安全帶”系得妥妥貼貼。這份安全感,不僅靠藥物,還靠專業團隊的協作。
02 如何識別麻醉相關的風險和注意事項???
- 過敏反應: 就像有的人喝牛奶、吃海鮮過敏,某些藥物也有人天生敏感。如果在之前做檢查或體檢時出現過藥物過敏,務必提前告訴醫生。
- 呼吸抑制: 麻醉藥會讓呼吸變慢變淺,有基礎肺部疾病的人更需特別關注。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麻醉后蘇醒速度可能較慢,需要專業團隊隨時監控。
- 心腦意外: 術中麻醉藥有可能影響心跳和血壓,尤其是年紀大、有高血壓或冠心病基礎的患者更要小心。比如一位67歲的女性心肌梗塞患者(見實際病例),麻醉方案會更為慎重,嚴密監控生命體征,如果有意外變化,立即調整藥物。
- 蘇醒延緩: 某些情況下,蘇醒過程可能比想象慢,尤其是年紀大、肝腎功能一般的人。這個階段,有專職護士和麻醉醫生共同守護。
- 意識混亂或記憶短暫改變: 有些麻醉藥會讓人暫時“失憶”,手術后幾點鐘、發生了什么會記不清。這屬于短暫性影響,多數患者很快恢復。
除了這些,麻醉還可能因操作難度、體質差異、基礎疾病等因素,讓風險略有區別。家屬和患者最好提前和麻醉醫生聊一下自己的身體情況,哪怕只是“偶爾打呼嚕”,也別覺得小題大做。
03 麻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說起來,麻醉藥物像是“臨時斷電”的技術員——通過擾亂神經“電路”的信號,讓“痛覺電流”無法正常傳遞。具體到身體,其實就是抑制中樞神經、感覺神經或者運動神經,讓我們對手術刀的刺激大腦“察覺不到”。
全身麻醉一般用靜脈注射或吸入,藥物快速進入全身,作用于大腦和脊髓等中央區域。這種方式適合大手術,患者會完全失去知覺,也不會記得手術過程。
局部麻醉則是在身體局部注射藥物,比如拔牙、剖宮產,只有被處理的區域“神經斷路”,人是清醒的,其他部位照常工作。
研究顯示——麻醉藥通過阻斷神經元間信息的傳遞,減少疼痛感知(Brown EN, Lydic R, Schiff ND. General Anesthesia, Sleep, and Coma. N Engl J Med. 2010)。大腦就像信息處理工廠,麻醉時工廠關燈休息,自然不會反應痛覺。
由于藥物作用范圍和時長不同,麻醉醫生要一直動態調節劑量,才能確保既安全又有效。這部分的操作,其實比不少手術還“見功夫”。
04 麻醉前后的檢查流程是怎樣的???
術前評估和檢查,是保證麻醉安全不可或缺的一步。流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 病史問詢: 醫生會詳細問你的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近期有沒有感冒、咳嗽、過敏等問題,比如“您以前打麻藥有沒有不舒服”,“平時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之類。
- 體格檢查: 主要觀察氣道開放度、口腔結構、呼吸音、血壓等,預測麻醉過程中的難點。
- 輔助化驗: 視具體情況開血常規、肝腎功能,部分患者(尤其老人或有心腦血管病變的人)需要心電圖、胸片等檢查。
- 用藥評估: 是否在用抗凝藥、特殊藥物,手術當天如何調整,這些都需要提前溝通。
術后,有經驗的護士和麻醉醫生會定期測量血壓、呼吸、蘇醒反應,短暫監護,直到狀態穩定。這個過程對于年老體弱或者合并病癥的患者意義重大,見實際案例中67歲女性心內科手術,麻醉前后均反復評估。
做這些檢查,難免讓人覺得麻煩。但回頭看,哪怕多查一項,實際可能減少一分風險。對于高風險患者,術前評估越細致,術中方案越安全。
05 麻醉的類型和適應癥有哪些???
常見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三大類,每種適合的場景、風險都不同:
- 全身麻醉: 需要讓人徹底“睡過去”,適用于大型手術(如開胸、開腹、心腦血管等)。這種情況下,患者感覺不到痛苦,也不會記住過程。
- 區域麻醉: 例如椎管內麻醉(俗稱“半麻”),多用于剖宮產、下肢骨科手術。麻醉區域以上的身體完全清醒,患者甚至能和醫生聊天。
- 局部麻醉: 只麻某一塊皮膚或組織,像牙科拔牙、手指縫合、小型表淺手術,都用這種方式。人是清醒的,只是局部區域沒感覺。
選擇哪種方式,主要還是按手術需求、個人體質以及基礎疾病共同決定。比如有慢性心衰、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局部或區域麻醉能減輕全身壓力。有根本不能耐受局麻的情況,也是全麻更安全。醫生會充分權衡利弊,優先保證麻醉安全。
研究資料表明,局部麻醉對于門診小手術可以很大程度減少全身性藥物副作用,提高手術后的恢復效率(Evers, A. S., Maze, M., Kharasch, E. D. 2022. Anesthetic Pharmacology –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McGraw Hill)。
06 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管理麻醉后的恢復????
手術結束、麻藥剛退時,身體像剛經歷一場“遠途旅行”,這時別著急著恢復日常運動,讓自己循序漸進,才是最好的修養之道。日常管理主要有幾點:
- 休息為主: 麻醉藥一旦退出體內,神經系統需要漸漸恢復。前2-3天減少重體力勞動,不要熬夜。
- 保持均衡飲食: 剛術后建議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雞蛋、奶制品和豆漿,有助于組織修復。新鮮蔬果(如菠菜、西紅柿)富含維生素C,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增強免疫力。
- 遵醫囑合理活動: 局部麻醉的患者通常恢復較快,但不要急于劇烈運動。全麻或椎管麻醉后,先從慢慢活動四肢做起。如果出現頭暈、惡心,務必及時休息。
- 飲水適度補充: 保證術后4-6小時內逐漸恢復進食,先從溫白水、流質飲食開始,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
- 按時服用醫生開的藥物: 如需要鎮痛、抗炎等藥物,不要自行減停藥,手術部位也要按醫生要求清潔消毒。
有的小伙伴會覺得完全恢復“狀態”,怎么還需要幾天?其實麻醉藥代謝個體差異大,有的人“藥勁兒”褪得慢,稍有困倦也是正常過程。
偶爾會遇到手術后情緒波動,這和麻醉藥影響神經遞質有關。如果情緒長時間低落、記憶差,建議和醫生溝通,別強撐著蠻干。
總結下來,“慢一步反而更快”——別把恢復期當作負擔,這也是身體自愈的必要環節。如果7天內持續發熱、劇烈疼痛、局部紅腫或呼吸不暢,建議盡快回醫院復查。
參考文獻??
- Brown EN, Lydic R, Schiff ND. (2010). General Anesthesia, Sleep, and C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7), 2638-2650.
- Evers, A. S., Maze, M., Kharasch, E. D. (2022). Anesthetic Pharmacology –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McGraw Hill.
-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yndrome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Mayo Clin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