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休克手術:麻醉管理3大關鍵點,別等血壓驟降才后悔
01 什么是創傷性休克?為什么手術風險高?
深夜急診室,有位35歲的外賣小哥因車禍被緊急送來,面色蒼白、額頭滲汗,幾位醫生在他身邊不停忙碌。創傷性休克,其實就像身體突然斷了電:血液供應跟不上,器官缺氧,正常功能被打斷。
這類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強烈疼痛或者創口感染造成,身體幾乎難以應對。此時接受手術麻醉,很容易像在細繩上穿行,稍有不慎,血壓或心跳就會掉下來,風險比普通手術高出幾倍。
02 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休克加重的5個信號
休克不是“突發倒地”才能覺察,很多信號其實悄悄出現,關乎能否提前處理。下表總結了五大警示信號:
信號 | 生活場景/舉例 |
---|---|
皮膚濕冷 | 病人沒有出汗卻手背冰涼,摸起來像剛洗過手一樣 |
意識模糊 | 呼喚反應比平時慢,眼神發直 |
呼吸急促 | 明明沒運動,胸膛上下起伏很快 |
尿量明顯減少 | 通常3小時沒去廁所,導尿袋里也幾乎沒尿 |
四肢發涼 | 小腿、腳趾摸起來非常冷,從腳心發麻發涼 |
休克進展很快,出現這些癥狀時,比血壓下降更值得警覺。不要等到機器報警,平時多留心這些細小變化,醫療團隊能提早介入。
03 麻醉醫生最怕的3種情況:失血、低溫、酸中毒
說起創傷性休克手術,麻醉醫生最頭疼的莫過于以下3個致命難題:
- 失血:血液大量流失后,攜帶氧氣的能力直線下降。沒有充足的氧氣,器官功能隨時“罷工”。有一位52歲的男性患者,因為外傷出血多,術中多次出現血壓驟降,搶救壓力巨大。
- 低溫:進手術室后,特別容易體溫下降。低體溫會讓凝血變差、血管收縮,原本就脆弱的循環變得雪上加霜。
- 酸中毒:組織缺氧,體內代謝廢物(比如乳酸)堆積,血液變酸,器官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出現心律紊亂。休克患者常常陷入這個惡性循環,手術過程中處理起來非常棘手。
04 手術前必做的4項評估:不是常規體檢能發現
其實,許多創傷病人外表看起來沒大事,體內可能早已暗流涌動。常規體檢和普通血壓、心電監測遠遠不夠。下方是手術前最重要的4項專門檢查:
- 創傷超聲(FAST):手持小型超聲探頭,醫生幾分鐘能掃清腹腔、胸腔、心包是否有隱匿性出血。對有些“看著沒大事”的肚子外傷特別管用。
- 凝血功能檢測:很多休克患者凝血因子被消耗,血難以再次止住。術前要用專門血液分析發現這些隱患,否則手術中無法有效止血。
- 動脈血氣分析:這項抽血檢查能馬上看到身體氧氣、二氧化碳、酸堿平衡是不是異常。隱藏的酸中毒、呼吸功能障礙可被提早發現。
- 電解質和腎功能:身體長時間循環不足,電解質容易紊亂,腎臟悄悄罷工。通過抽血能即時掌握全身內環境,有助于調整術中方案。
05 麻醉方案選擇:全麻還是局麻?液體復蘇怎么做?
術前家屬常常問:“這么虛弱了,麻醉是不是更危險?” 其實,關鍵不在于選哪種麻醉藥,而在于怎么用、怎么復蘇。簡單做個區分:
方案 | 適用點 |
---|---|
全身麻醉 | 適合復雜手術和大面積創傷,大多數休克手術首選 |
區域麻醉/局部麻醉 | 創口較小或特殊人群可考慮,不過麻醉深度和藥物選擇更加慎重 |
液體復蘇時,過去“越補越好”的做法早就淘汰,現在講究“限制性輸液”——別貪多,目標是“剛好夠用”。過度補液可能令腫脹加重、影響心肺,甚至讓創傷部位更難愈合。
06 術后監護要點:別以為手術結束就安全了
很多人手術后松了口氣,其實最兇險的48小時才剛剛開始。
一些關鍵細節不容忽視:
- 體溫維持:持續監測并盡量保持在正常范圍,避免低溫導致凝血、代謝等功能障礙。
- 監控凝血功能:創傷后血液性質變化大,反復查血幫助發現新出血或并發癥。
- 出入量登記:記錄尿量、引流量、補液量,防止液體潴留和循環過負。
- 呼吸支持:必要時接呼吸機輔助,隨時關注氧飽和度和血氣變化。
- 感染預防:手術傷口和靜脈導管是易感點,要規范換藥、適時使用抗生素。
總結一下,創傷性休克的麻醉手術是一場嚴格的團隊作戰。從早期的小線索發現,到術前專門檢查、麻醉和復蘇細致權衡,再到術后全方位監護,每一步都決定結局。
如果你身邊有人遇到類似緊急情況,不妨多留意上面這些細節。真的,很多案例說明,你主動一點、專業一點,可能就能多爭取一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