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術遇上呼吸衰竭:如何安全度過危險期?
01 什么是呼吸衰竭?麻醉過程中為何更棘手
有沒有注意過,人在打哈欠、稍微缺氧時,會頭腦發昏、出點冷汗,好像發動機進氣口堵住了,滿身使不上勁?這其實和呼吸衰竭有些類似。呼吸衰竭,說白了就是身體的“空氣發動機”無法有效獲取氧氣或者排出廢氣,氣體交換出現障礙。
平時身體還能靠自我調整對抗一會兒,但一旦進入麻醉狀態,藥物會讓大腦的呼吸指令變慢,呼吸肌肉也不再靈活,這就像把本就不順暢的發動機再多關幾個閥門,缺氧和二氧化碳積聚問題一下子變得嚴重。如果患者本來呼吸就弱,這時候風險會明顯放大。
別忽視:麻醉藥能讓人“睡過去”,但也會讓身體原本已經吃力的呼吸功能雪上加霜。
02 哪些癥狀是術后呼吸衰竭的危險信號?
- 嘴唇、指甲邊發紫,看起來沒血色或發紺
- 呼吸頻率突然明顯減慢,每分鐘少于8次
- 血氧儀顯示數值低于90%
?? 小提示:手術結束后1小時左右,身體還沒完全清醒,是呼吸衰竭最易發生的階段。這時上述幾個信號尤其要警惕。
這些明顯癥狀如果被忽略,很容易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03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發生呼吸衰竭?
高危因素 | 生活場景 | 風險說明 |
---|---|---|
慢性肺病 | 有支氣管炎、哮喘的朋友,平時運動就易喘 | 肺泡彈性差,本身氣體交換就有限 |
肥胖 | 體重超標,躺下呼吸會覺得胸悶 | 脂肪壓迫胸腔,呼吸運動幅度變小 |
年紀大 | 有的老人睡覺時氣短,夜間更明顯 | 呼吸中樞變遲鈍,清醒后反應慢 |
吸煙 | 多年煙齡,爬樓費勁 | 相關研究顯示,吸煙者肺功能比常人低30%以上 |
?? 不少人項目體檢沒覺得問題,但手術麻醉后才暴露出隱患。高危人群要格外小心。
04 手術前做什么檢查最有用?
- 肺功能測試:像做吹氣球比賽,最大吸氣、最大呼氣看看肺活量,還能幫醫生預測手術后呼吸能不能自理。
- 動脈血氣分析:抽靜脈血不算,這項檢查需要在手腕或手臂動脈抽血,準確反映體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
- 戒煙建議:如果本身有吸煙習慣,哪怕只是臨時的手術,也建議盡量提前2周停掉,這樣呼吸道能自行部分修復,減少手術期危險。
?? 建議: 若平時爬幾層樓也要大喘氣,手術前主動向醫生提出來,別嫌“麻煩”。
05 麻醉醫生怎么幫你降低風險?
- 個體化麻醉藥方案:不同體質、基礎病的患者,藥物選擇和劑量會有明顯差異。例如呼吸功能差的患者,醫生一般會選對呼吸影響盡量小的藥物,并嚴格算好劑量。
- 術中實時呼吸監測:手術時醫生會用呼吸機和血氧儀,隨時調整參數,保證氣體交換。如果血氧偏低或二氧化碳升高,能第一時間發現。
- 術后喚醒測試:手術結束時,麻醉醫生要確認患者能自主呼吸、咳嗽有力,并用簡單的小測試判斷是否能安全拔管。不能急于圖快。
?? 麻醉團隊會根據每個人具體的身體情況和手術類型擬定細致方案,所以別覺得術前溝通是“走過場”。
06 術后24小時,自己和家人能做什么?
- 保持半臥位:身體微微抬高,促進肺部張開,盡量避免平躺,可以幫助呼吸順暢。
- 疼痛管理:如果術區疼痛,最好聽從醫生按規律用鎮痛泵。疼痛影響深呼吸和咳嗽,會增加并發癥風險。
- 咳嗽訓練:護士會指導用深呼吸和小幅度咳嗽鍛煉肺活量,這能幫助痰液排出,減少肺部感染機會。
- 血氧監測:術后6小時內,每小時要測1次血氧飽和度,關注儀器的警報。發生嗜睡、呼吸變弱要立馬告知身邊醫護人員。
?? 鎮痛泵期間建議有家屬陪護,第一時間幫忙觀察有無異常。
?? 若發現儀器上報數值低于90%,或者病人突然嗜睡,立即通知醫護。
不用太緊張,大部分情況下,只要家屬配合護理、遵循醫囑,手術后呼吸衰竭的風險都能控制在較低水平。
小結與實用建議
- 如果本身有慢性病、肥胖或年齡偏大,麻醉前與醫生反復說明,主動配合檢查
- 識別血氧、呼吸變化等早期信號,術后1天內盡量不離開專業監護
- 平時鍛煉肺活量、減少煙酒,有益于未來身體“發動機”的維護
- 按需復查肺功能,做好健康管理,不給麻醉手術“添堵”
如果覺得這份指南有用,也可以分享給身邊正要做手術的親友,幫助他們更安心地度過麻醉期。身體的每個“小信號”都值得好好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