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麻醉管理必須知道的6件事
01 什么是重癥肺炎導致的呼吸衰竭?
有時,肺炎不僅僅是咳嗽發燒那么簡單。重癥肺炎,尤其是發展到呼吸衰竭,患者會像是在“水中掙扎”般難以喘上一口氣——這不是夸張,而是因為肺部的“氣體交換”像被閘住一樣,導致身體缺氧。
具體來說,血氧飽和度如果持續低于90%,哪怕吸著氧氣,也難以達到正常狀態。對于要接受麻醉的患者,這樣的肺功能問題就成了最大的難題:一不小心,病情會加重,甚至進展為危及生命的窒息。
02 哪些癥狀提示需要緊急干預?
- 皮膚明顯發紫: 比如嘴唇、指甲床看起來帶青色,說明血里氧氣很少了。
- 呼吸頻率超過30次/分鐘: 普通人安靜時呼吸每分鐘16~20次,如果病人不停地喘氣,說明身體拼命想要吸氧。
- 意識出現模糊或不清楚: 比如有個70歲的阿姨手術前出現答非所問、動作遲緩,后來查出正是嚴重缺氧導致的。
03 為什么麻醉會加重呼吸衰竭?
其實,麻醉過程就像給身體按下“暫停鍵”,但這對呼吸系統可不是件小事。一方面,麻醉藥可能讓大腦對呼吸的調控能力減弱,身體感受不到缺氧的信號。另一方面,肌肉松弛劑讓膈肌——主要的呼吸“發動機”——也變得無力。
假如不特別處理,這些變化加在一起,會導致氣體進出肺部更加困難。對重癥肺炎患者來說,這種風險遠高于普通患者。所以,很多時候麻醉醫生會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策略,比如使用較淺的麻醉深度,有時甚至提前為患者預設恰當的氣道器械。
04 手術前要做哪些特殊準備?
評估工具 | 目的 | 舉例 |
---|---|---|
動脈血氣分析 | 查清血氧和二氧化碳水平 | 幫醫生快速調整氧氣流量和通氣模式 |
肺部CT | 看肺部感染情況及范圍 | 發現隱藏的“死角”病灶,優化氣道管理 |
心臟功能檢查 | 排除心臟衰竭加重風險 | 比如超聲心動圖,明確心泵功能 |
部分患者如果感染范圍在一側肺或多處支氣管,麻醉醫生往往會準備 雙腔氣管插管(能分別管理左右肺的特殊呼吸管),這樣可以更有針對性地保護尚存健康的肺組織。
05 術中如何保障氧合安全?
手術臺上,重癥肺炎患者的麻醉管理有幾條“鐵律”——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所謂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做一個類比,這就像調節精密的風扇:風不能太猛,不然易損壞濾網(肺泡);但力度不夠,氧氣送不到末端。
- 小潮氣量配高頻率: 每次送氣量約為常人的2/3,同時增加呼吸頻率,這樣能減少肺容積過度擴張風險。
- 適當PEEP: 就是呼氣末保持一點正壓,可防止肺泡塌陷,維持氧合。
- 術中抽吸分泌物: 有經驗的麻醉醫生常在手術關鍵時點用纖維支氣管鏡吸痰,保證通氣暢通。例如,在拔管前先行吸痰,有助于降低術后氣道阻塞風險。
06 術后恢復要注意什么?
手術做完,麻醉蘇醒的過程對于重癥肺炎病人仍有潛在風險。麻醉恢復室(PACU)的密切監護至少需持續4小時,主要關注以下幾點:
- 半臥位姿勢: 能減輕肺部壓力,幫助咳痰。
- 霧化吸入: 適用于術后1-2小時,能濕潤氣道、稀釋痰液。
- 再插管的警報: 如果氧飽和度突然掉到90%以下、呼吸仍然急促、意識受到影響,這時要高度警惕,必要時再次氣管插管保命。
額外實用建議
項目 | 實用建議 |
---|---|
與醫生溝通 | 提前準備好自己的肺部影像、既往用藥、過敏記錄,術前和麻醉醫生面談更有針對性。 |
家屬配合 | 術后應定期詢問患者的呼吸感受和意識狀態,如有變化及時反饋。 |
生活支持 | 手術前后合理營養,有利于體能恢復和抵抗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