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麻醉風險知多少?科學應對更安心
很多家里有老人要住院手術時,家屬的心愿非常簡單——“安全順利”。可是一聽說老人麻醉風險高,總讓人多了一層擔心。其實,了解清楚背后的原因和重點準備,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
01 為什么老年人麻醉風險更高?
不少人覺得,麻醉對每個人來說都差不多,其實不然。65歲以后的身體就像一部年頭較久的“舊家電”——外表可能還不錯,內部零件早已沒當年那么“聽使喚”了。
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心臟跳動有時慢半拍,肺活量也變小,血壓一壓就低;肝腎功能減弱,身體代謝藥物的速度比年輕人大大減慢。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背景病”扎堆出現,身體對麻醉藥的反應也變得敏感而難以預測。這就是為什么老人手術時出現心律不齊、低血壓、呼吸變慢等問題的概率,比年輕人要高得多的原因。
?? 統計顯示:65歲以上患者麻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是年輕人的2-3倍。但規范管理后,風險可以降低60%以上。
02 麻醉前必須評估的3項關鍵指標
手術前一天,醫生常常會安排一系列檢查,其實圍繞這三件要緊事展開:
指標 | 評估內容 | 舉例說明 |
---|---|---|
1. 心肺功能 | 是否有心臟病、呼吸疾病或氣短、胸悶等不適 | 74歲的劉奶奶因心臟衰弱,麻醉時容易發生心律失常,醫生做了心電圖調整方案 |
2. 認知狀態 | 有沒有記憶力減退、常忘事、言語不清等情況 | 一位68歲大爺術前交流有障礙,協助用簡單溝通,避免術后譫妄加重 |
3. 用藥情況 | 是否服用降壓藥、降糖藥、抗凝劑等慢病用藥 | 70歲的周阿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術前須告知醫生,并做好調整 |
?? 術前如實告知所有慢性病和用藥情況,是規避手術麻醉風險的關鍵一步。
03 全身麻醉 VS 局部麻醉怎么選?
遇到需要手術時,許多老人和家屬都會問:“局部麻醉是不是更安全?”實際情況并沒有絕對的答案,主要看身體狀況和手術類型。
- 全身麻醉:常用于時間長、范圍大、不適合患者清醒配合的手術。例如老年髖關節置換、心臟搭橋。優點在于術中無痛、無記憶;但麻醉藥物對心肺有壓力,恢復較慢一些。
- 局部麻醉:適合小而短的手術,如白內障、部分皮膚腫物切除或小范圍骨折固定。減少了呼吸抑制等全身影響,不過若病人焦慮或無法配合,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每次手術選擇哪種麻醉方式,務必與麻醉科醫生詳細溝通,不要一味追求“最省事”,而是追求最合適。
04 術后最需要警惕的4個問題
- 譫妄:即短暫性的神志錯亂和行為異常,老年患者術后出現“認不清人、說胡話”,家屬容易忽視。輕微時僅為偶爾答非所問,嚴重時會大喊大叫、自理障礙。通常1-3天內見多發,需要安靜陪伴、合理鎮靜,并隨時告知醫護。
- 呼吸抑制:表現為呼吸慢、弱甚至一過性暫停,高齡慢病患者用藥后尤為常見。術后應密切觀察胸廓起伏,發現異常盡早報告。
- 心律失常:心跳突然快慢不規律,或伴隨乏力。多由藥物刺激、手術應激引起,不能自行處理,需要醫護團隊及時干預。
- 感染:體溫反復升高、傷口發紅流膿,有些老人癥狀不明顯,僅表現為精神萎靡。術后出現上述情況要盡快就醫排查。
?? 術后頭幾天無論情況輕重都別掉以輕心,提前請醫護科普觀察要點,輔助預防并發癥。
05 家屬陪護必須掌握的3個技巧
- 監測生命體征:白天夜晚注意呼吸頻率和顏色變化,發現面色蒼白或指端發青及時請醫生查房。
- 預防跌倒:老人術后起身頭暈常見,務必把拖鞋放床邊,保持地面干燥。夜間如廁陪同,空調不要溫差大。
- 飲水進食步驟:不要一上來就喂飯喝水,先喂少量溫水,確認無嗆咳再逐步恢復飲食,預防誤吸。
?? 陪護再周到也難免疏漏,碰到任何難以判斷的情況,不要自責,及時聯絡醫護才是最重要的。
06 這些藥物可能影響麻醉安全
平時吃的藥,看似“無害”,但麻醉時可不能掉以輕心——有幾類最值得家屬主動告知麻醉醫生:
常用藥物 | 可能影響 | 舉例情況 |
---|---|---|
降壓藥(如氨氯地平、貝那普利) | 術中/術后易低血壓和心跳慢 | 部分高血壓老人手術當天需暫停1次用藥,但只可在醫生指導下調整 |
抗凝劑(如華法林) | 加大出血風險 | 手術前1周需停藥,避免手術中出血難以控制,僅通過醫生評估 |
降糖藥(如二甲雙胍) | 容易低血糖或乳酸堆積 | 術前須調整早晨用量,部分患者當天早晨需要停用,防止出現低血糖反應 |
鎮靜安眠藥(如勞拉西泮) | 增強麻醉反應,術后延遲清醒 | 剛停藥或突然加量都不合適,應提前說明長期服用史 |
?? 所有長期服用的處方藥、保健品,最好附帶藥品包裝或說明書,提前讓醫生“心中有數”。
說到底,老年患者麻醉風險雖然高,卻不是束手無策。主動了解身體狀況,把日常用藥都告知醫生,手術前后多請教一點注意事項,往往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遇事別慌,和醫護多溝通,才能讓老人更安心地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