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結腸息肉手術,麻醉安全嗎?3個關鍵點要了解
01 老人做結腸息肉手術,為啥更需要麻醉?
很多老人遇到結腸息肉,第一反應是“麻醉能省就省,忍一忍就過去”。其實,情況遠沒有想得這么簡單。年紀大了,身體對疼痛和不適的耐受力明顯下降。不少人在檢查甚至手術中一緊張,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還有的早早就頭暈胸悶。
麻醉不僅僅是為了讓患者“睡一覺”,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穩定您的循環和呼吸,讓心、腦不會因為緊張或疼痛出現狀況。比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老人,麻醉后各種監護可以實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比硬撐安全多了。
02 麻醉方式怎么挑?不同方案的優缺點
老年結腸息肉手術常用三種麻醉方式:無痛腸鏡鎮靜、椎管內麻醉和全身麻醉。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適用人群和特點,選哪一種,得看具體病情和身體狀況。
麻醉方式 | 適用人群/場景 | 對血壓影響 | 對呼吸影響 |
---|---|---|---|
無痛腸鏡鎮靜 | 短小息肉、身體條件較好、沒有嚴重心肺疾病的老人 | 輕度波動 | 低風險 |
椎管內麻醉 | 手術范圍較大、需時間長、局部操作為主 | 血壓可能偏低 (需密切監測) | 幾乎無影響 |
全身麻醉 | 廣泛息肉切除、合并疼痛敏感或焦慮明顯 | 波動大,需專業監控 | 需人工輔助呼吸,風險較高 |
03 術前檢查和準備有哪些?
老人要做結腸息肉手術,術前檢查血壓、心律并不稀奇,但全面評估絕不是走過場。麻醉安全的前提,是對患者現有疾病、身體儲備能力有清楚了解。
- 心電圖(ECG): 檢查有無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況,幫助評估心臟承受手術與麻醉的能力。
- 肺功能測試: 分析呼吸道、肺部基礎狀態。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問題較多的老人,這項不可缺。
- 肝腎功能及血常規: 便于判斷麻醉藥物代謝、排泄的能力——肝腎功能不佳需特別調整藥物劑量。
- 慢性病用藥調整: 對于正在服用抗凝藥(如阿司匹林、華法林)或降壓藥(如貝塔受體阻滯劑)的老人,專業醫師會給出具體是否停藥、何時停藥的方案,千萬不要擅自中斷!
這個故事說明:早點查全需要查的指標、合理調整慢病用藥,許多風險本可以提前控制。
04 手術后怎么恢復?老人須防什么并發癥
很多老人術后容易感到乏力,有些消化功能恢復慢,還有個別會發生頭暈或意識模糊情況。主要和麻醉藥在體內代謝變慢、幾種慢性疾病交織有關。
恢復期間要特別防止低血壓、誤吸等意外。尤其是手術后6小時內,最好不要喝水、進食,避免嘔吐引起誤吸。同時,床邊活動要循序漸進,從翻身坐起到短距離行走,尤其是年齡超過75歲的長者,每一次起身前家屬都要在一旁攙扶,預防跌倒。
- 6小時內禁食禁飲,等醫護評估后再進水、進食。
- 分階段起床,先坐起,后慢站,最初行走不要遠離床邊。
- 觀察皮膚色澤和指甲色,發白、發紫可能提示血氧不夠。
- 監測尿量和大便情況,避免泌尿或消化系統異常被忽略。
05 出現這些情況要趕緊就醫!
麻醉后大部分老人的恢復都比較平穩,但身體有任何不尋常,都要警惕。尤其是手術后48小時內,警示信號不要猶豫,立刻就醫。
- 體溫>38℃(持續高熱)
- 血氧檢測<90%(指夾脈搏氧儀或醫院查詢數據)
- 呼吸急促、明顯費力,說話困難或嘴唇發紫
- 出現長期昏睡、不易叫醒或神志混亂
- 不斷嘔吐或腹脹劇烈、腸道嚴重不適
06 做好準備,讓麻醉和手術更安全
- 定期體檢:每年查心電圖、肺功能,便于提早發現問題。
- 規范用藥:慢病藥物按醫師安排調整,切勿擅自變更。
- 營養均衡:主食配合豆制品、綠色蔬菜。豆腐含蛋白質,易于消化吸收;菠菜富含維生素K,適合術后補養。
- 術前保持樂觀心態:家屬多陪伴,心情平穩有助麻醉恢復。
- 選擇有經驗醫院:尤其身體狀況復雜時,二級以上醫院有成熟的麻醉團隊,多學科合作能進一步提高安全性。
07 小結
老人做結腸息肉手術,麻醉絕非“可有可無”??茖W選擇方式、重視術前準備,不僅能讓手術更順利,還能降低術后并發癥。提醒每一位家屬,積極溝通、密切觀察、遇到異常不拖延,才是讓老人安全舒適的關鍵。健康,是每一個細節的認真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