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手術別擔心!3個關鍵讓麻醉更安全
01 老人做手術,麻醉為啥更讓人擔心?
一說到家里的老人要做手術,家屬最常問的問題往往不是“切什么地方”,而是:“麻醉會不會有風險?”其實無論是六七十歲,還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只要一躺上手術臺,麻醉的安全問題總讓人心里沒底。
這并不是多慮。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明顯,比如呼吸變淺,氣喘得快,心臟泵血也不如年輕時有勁。另外,全身各項代謝速度變慢,藥物在體內“轉一圈”花的時間也要長得多。這意味著,麻醉藥的作用時間可能比年輕人更長,副作用的累積風險也更大。再碰上本身就有高血壓、冠心病或糖尿病的老人,身體各項指標“臺階”變低,面對麻醉時就像接力跑中臨近終點,最關鍵的一棒都交給了身體最薄弱的時刻。這種狀態下,心跳、呼吸等生命體征容易不穩定,一些小幅波動就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02 術前一定要查的“5大項”
手術前很多老人都覺得“能挺住”,其實越是年紀大,術前評估越重要。麻醉醫生會根據這5大項,決定用藥和麻醉方式,老年家屬也可以提前和醫生溝通,對照下面的表格看看,都準備好了沒。
評估項目 | 為什么重要? | 舉例 |
---|---|---|
心臟功能 | 判斷能否應對麻醉期間的壓力 | 心電圖有異常,手術前可能要用藥物調節 |
肺功能 | 確定手術中呼吸是否容易受影響 | 慢阻肺老人容易因麻藥引起缺氧 |
肝腎功能 | 藥物代謝直接受影響,防止蓄積中毒 | 腎功能減退者用藥需減量 |
認知狀況 | 評估術后譫妄和認知障礙風險 | 有記憶力減退的人需特別留意術后狀態 |
基礎疾病篩查 | 發現隱匿疾病,決定用藥和監護強度 | 糖尿病人要調整胰島素方案 |
有一次,一位76歲的老爺子準備做腸息肉手術,術前查出心功能不太好,醫生仔細研究后臨時調整了麻醉藥方案。手術雖小,麻醉方案卻是完全個性化的,這就是多項評估帶來的實際好處。
03 全麻?椎麻?神經阻滯?怎么選最合適?
提到麻醉方案,大家會聽到“全麻”“局麻”等說法。其實,常用于老年手術的麻醉主要有三類,每種方式各有優缺點??梢赃@樣理解:選麻醉方式就像穿衣服,合身最重要,不能只看流行,還得看自己的“身板”適合哪一套。
方式 | 優點 | 缺點 | 適合場景 |
---|---|---|---|
全身麻醉 (全麻) | 可控性強 操作空間大 | 影響心肺系統 術后清醒較慢 | 需要全身“休眠”的大手術 |
椎管內麻醉 (椎麻) | 術后恢復快 對呼吸影響小 | 可能導致血壓下降 不適合脊椎有問題者 | 腰部以下手術 如髖關節置換 |
神經阻滯 | 創傷小 局部作用 安全系數高 | 無法用于廣泛手術 效果受體位影響 | 四肢手術 如手指、腳麻醉 |
有一次,一位82歲的老太太做髖關節置換,醫生建議用椎麻。手術結束不到半小時,老太太已經能簡單活動腳趾。這種情況下,局部麻醉的優點就比全麻更明顯。
04 手術進行中,醫生都關注啥?
進入手術室后,綠色器械和監護儀就成了醫生的“第三只眼”。其實,麻醉期間的每一分鐘,都靠著嚴密的監測在保駕護航。主要關注這幾個“核心指標”,家屬只要知道這些就能放心不少:
- 血壓: 反映身體循環穩定狀態,異常易發生并發癥。
- 血氧: 表明呼吸是否順暢,指標波動可實時調整用藥和氧氣。
- 心電圖: 用于監測心律波動,及時發現心臟缺血或心律失常問題。
- 呼吸頻率/潮氣量: 判斷呼吸深淺、快慢,有助于藥量調整。
說起來,很多家屬看到監護屏上的數字跳來跳去會緊張,其實這種實時追蹤機制,比只靠醫生“憑感覺”安全得多,反而更能幫患者避開大問題。
05 手術后要防的3大“麻煩”
手術時過了麻醉,危機真就過去了嗎?其實,72小時內還是最需要小心的階段。尤其對高齡老人,常見這3個問題,必須警惕。
- 1. 術后譫妄: 表現為短時間內突然意識模糊、精神錯亂,說話顛三倒四。這種情況多見于年紀大、基礎疾病多的老人。
識別方式:原本能正常交流的老人,突然變得神志不清,需要盡快報告醫護。 - 2. 呼吸抑制: 病人出現呼吸減慢或氣短,特別是在使用止痛藥之后。有一次,一位87歲的老爺子術后第二天突然呼吸微弱,幸好護理及時發現,調整藥物后恢復正常。
識別方式:平時說話順暢,突然呼吸困難或頻頻打瞌睡。 - 3. 低血壓: 操作結束后,如出現頭暈、發冷甚至面色蒼白,可能是血壓偏低。對某些吃降壓藥的老人尤其要關注。
識別方式:坐起或起身時突然暈厥,別等“適應適應”,及時報告醫護。
06 家屬能做的5件小事,老人更安全
手術有醫生把關,家屬其實也能幫上忙,而且有些準備工作,從進手術室前就能做起。下面這份清單,供大家參考:
- 按規定時間停止進食: 別讓老人心疼剩飯而“偷吃”,減少嘔吐及誤吸風險。一般建議手術前6-8小時不吃正餐。
- 物理保暖: 高齡老人術前后易手腳冰涼,可準備小毛毯協助保暖,減少術后寒戰或并發癥。
- 與醫護溝通既往病史: 把所有用藥、慢病、過敏經歷都主動講清,不怕啰嗦,有時這些信息很關鍵。
- 輕度認知訓練: 術前多陪老人說話,提示注意力,可幫助降低術后意識混亂的幾率。
- 密切術后陪護: 手術后3天盡量安排家人在旁,多關注呼吸、神志和皮膚變化,出問題及時反映。
?? | 年齡大并不是手術“絕對風險”,但管理得當才能降低麻醉事故。 |
?? | 術前評估和術后觀察比手術過程本身更影響高齡患者恢復。 |
?? | 科學評估+家屬細心,老人順利康復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