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一開始,麻醉醫生就像指揮一個精密的“值班室”。簡單的脈搏血壓檢測早已不夠,神經外科還要用很多“高科技武器”,比如腦氧監測、誘發電位監測等。這些手段可以幫醫生發現小小的異常,讓大腦在手術臺上也能安然無恙。
以一位49歲男性患者為例,醫生在開顱腫瘤切除過程中,實時監測每項指標,一旦發現腦氧下降,立即調整呼吸參數。這類早期干預,有時能直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手術結束時,麻醉團隊早早就開始準備喚醒流程。這個過程要既溫和又高效,讓病人不至于“半夢半醒”,也不會劇烈疼痛或嘔吐。常用方法包括多模式鎮痛(聯合不同藥物減少副作用)、體溫控制(防止術后發冷)以及提前預防惡心嘔吐。
管理措施 | 具體舉措 | 日常感受 |
---|---|---|
多模式鎮痛 | 術后聯合止痛泵、口服鎮痛藥、局部冷敷 | 比如術后如同“頭頂帶個冰袋”,同時又有慢釋放藥物陪伴 |
體溫保護 | 使用加溫毯,調整手術室溫度 | 像把病人包裹在溫暖被窩里醒來,減少冷感不適 |
預防嘔吐 | 術前評估易感體質,提前注射止吐藥 | 有位32歲的女性患者,因既往暈車,特意加入術后止吐方案,醒來后幾乎沒有惡心 |
? 90%患者可在術后2小時內完全清醒,舒適蘇醒已成為新的主流目標。
離開手術室那一刻,麻醉藥的影響大多已消退,但仍需一段時間仔細觀察與護理。特別是頭痛、惡心等“小麻煩”,處理及時不會發展為大事。
如果你發現家人術后表情呆滯、肢體偏癱加重、頭暈不止——這都有可能是腦部異常信號。及時和醫護溝通最重要。
癥狀 | 處理建議 |
---|---|
間斷輕微頭痛 | 可以冰敷,必要時用鎮痛藥,持續加重要告知醫護 |
輕微惡心 | 小口喝水,休息后多可自行緩解 |
蘇醒緩慢 | 如藥量合理多數2小時內恢復,超時應請醫生評估 |
這幾點看似簡單,卻能大大減低手術中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