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手術及重癥監護中的應用:科普與實用建議
01 麻醉是什么?
在醫院手術室外等待時,許多人會擔心“麻醉會不會有危險?”其實,麻醉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神秘。簡單來說,麻醉是一種讓人的意識、感覺或運動暫時消失的醫學技術,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在手術或者一些特殊治療過程中減少疼痛、避免記憶創傷,同時保障生命體征的穩定。
打個比方,麻醉像為身體搭建了一道“保護傘”,能隔絕手術帶來的痛感和不適。醫生通過專門藥物和設備,讓人進入“睡眠”或部分區域“麻木”,但內臟和重要生理活動依然被嚴密監控。麻醉醫生是這場“保護傘工程”的設計師和守衛者,不斷調整措施,以便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打個比方,麻醉像為身體搭建了一道“保護傘”,能隔絕手術帶來的痛感和不適。醫生通過專門藥物和設備,讓人進入“睡眠”或部分區域“麻木”,但內臟和重要生理活動依然被嚴密監控。麻醉醫生是這場“保護傘工程”的設計師和守衛者,不斷調整措施,以便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02 手術中麻醉的類型與作用
醫學上麻醉分為幾大類型,每一種都有針對性和優勢。
全身麻醉:讓人進入深度“睡眠”,整個身體都沒有感覺。常用于大型手術,比如開腹、胸腔等操作。有些藥物通過靜脈注射(如丙泊酚),有些用吸入(如七氟烷),麻醉醫生還會配合需要用鎮痛藥和肌松劑,幫助手術順利進行。
局部麻醉:只讓身體某一小塊區域“失去感覺”,比如拔牙、手指切割等小型操作。常用藥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直接作用在需要手術的部位。
區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內麻醉,適合下肢、盆腔及部分腹部等手術。常見于剖腹產或髖關節置換。
在手術中,麻醉醫生不斷調整藥量,監測血壓、呼吸、氧氣含量等數據,保障患者安全。
案例提醒:一位53歲男性因輸尿管結石、腎積水與感染,需進行擇期腔鏡碎石手術(詳見下文分析)。他接受了全身麻醉,使用包括七氟烷、地佐辛、依托咪酯、維庫溴銨等藥物,全程生命體征平穩(SpO2 100%,ETCO2 34-35,體溫36℃)。這一實例說明麻醉在復雜手術中的關鍵作用。
全身麻醉:讓人進入深度“睡眠”,整個身體都沒有感覺。常用于大型手術,比如開腹、胸腔等操作。有些藥物通過靜脈注射(如丙泊酚),有些用吸入(如七氟烷),麻醉醫生還會配合需要用鎮痛藥和肌松劑,幫助手術順利進行。
局部麻醉:只讓身體某一小塊區域“失去感覺”,比如拔牙、手指切割等小型操作。常用藥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直接作用在需要手術的部位。
區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內麻醉,適合下肢、盆腔及部分腹部等手術。常見于剖腹產或髖關節置換。
在手術中,麻醉醫生不斷調整藥量,監測血壓、呼吸、氧氣含量等數據,保障患者安全。
案例提醒:一位53歲男性因輸尿管結石、腎積水與感染,需進行擇期腔鏡碎石手術(詳見下文分析)。他接受了全身麻醉,使用包括七氟烷、地佐辛、依托咪酯、維庫溴銨等藥物,全程生命體征平穩(SpO2 100%,ETCO2 34-35,體溫36℃)。這一實例說明麻醉在復雜手術中的關鍵作用。
03 麻醉的圍術期管理
手術不僅僅在于切開與縫合,麻醉醫生的另一項重任是在手術前、中、后嚴格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比如心率、血壓、體溫、氧飽和度等。麻醉前會與患者溝通既往病史、用藥、過敏、體格情況,比如BMI、職業、抽煙飲酒等習慣。圍術期管理的過程很像調節汽車的駕駛儀表盤,各項參數隨時微調。
比如對于高齡、肥胖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三高、慢性病、ASA分級≥III者),麻醉團隊會提前準備多種應急方案,以便應對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這個管理過程不僅提高了患者安全性,也讓術后恢復更順利。
比如對于高齡、肥胖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三高、慢性病、ASA分級≥III者),麻醉團隊會提前準備多種應急方案,以便應對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這個管理過程不僅提高了患者安全性,也讓術后恢復更順利。
04 麻醉的風險與并發癥
雖然麻醉技術不斷進步,但還是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并發癥風險。
1. 過敏反應:麻醉藥品有少數人可能產生過敏,比如皮膚瘙癢、喘息、低血壓,嚴重時可引發休克。
2. 呼吸或循環系統異常:風險包括突發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血壓驟降,尤其是有慢性基礎疾病者更需要密切關注。
3. 恢復期間的不適:有些人醒來后會感到惡心嘔吐、頭暈或短暫的“迷糊”,長時間處于麻醉狀態也可能影響記憶力和專注力。
4. 感染與手術部位損傷:少數情況下,穿刺或插管可能引起局部感染、神經損傷。
5. 長期影響:極少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短期認知障礙,尤其是老年和多病共存者。
需要特別關注的一點是,麻醉的風險與患者體質、手術范圍大小、病史等息息相關。數據表明,ASA分級高的患者(如III級及以上)發生麻醉并發癥概率略高(Myles, P. S., & Gin, T., 2002)。
引用:Myles, P. S., & Gin, T. (2002).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946-949. ??
1. 過敏反應:麻醉藥品有少數人可能產生過敏,比如皮膚瘙癢、喘息、低血壓,嚴重時可引發休克。
2. 呼吸或循環系統異常:風險包括突發呼吸抑制、心律失常、血壓驟降,尤其是有慢性基礎疾病者更需要密切關注。
3. 恢復期間的不適:有些人醒來后會感到惡心嘔吐、頭暈或短暫的“迷糊”,長時間處于麻醉狀態也可能影響記憶力和專注力。
4. 感染與手術部位損傷:少數情況下,穿刺或插管可能引起局部感染、神經損傷。
5. 長期影響:極少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短期認知障礙,尤其是老年和多病共存者。
需要特別關注的一點是,麻醉的風險與患者體質、手術范圍大小、病史等息息相關。數據表明,ASA分級高的患者(如III級及以上)發生麻醉并發癥概率略高(Myles, P. S., & Gin, T., 2002)。
引用:Myles, P. S., & Gin, T. (2002).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946-949. ??
05 重癥監護中的麻醉應用
一些危重病人手術后需要進駐重癥監護室(ICU),這時麻醉的作用更為多元:既要用藥物維持鎮痛、鎮靜,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還要持續保障呼吸、循環和腎功能的穩定,比如配合呼吸機支持、維持最佳血壓和氧氣供應。
舉個例子,尿路感染手術后患者如果有高熱、呼吸困難或者意識變化,麻醉醫生會通過鎮靜藥物和精準的液體管理,幫助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同時,ICU內的麻醉團隊還負責編制個性化用藥方案,每日調整藥量,讓身體慢慢恢復到最佳狀態。
這說明麻醉醫生不僅是“手術支持”的幕后英雄,還是重癥病房里的生命保障者。 ??
舉個例子,尿路感染手術后患者如果有高熱、呼吸困難或者意識變化,麻醉醫生會通過鎮靜藥物和精準的液體管理,幫助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同時,ICU內的麻醉團隊還負責編制個性化用藥方案,每日調整藥量,讓身體慢慢恢復到最佳狀態。
這說明麻醉醫生不僅是“手術支持”的幕后英雄,還是重癥病房里的生命保障者。 ??
06 疼痛管理與康復
很多人對術后疼痛感到焦慮,其實科學的疼痛管理能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質量。麻醉醫生會根據手術創傷程度,制定合適的鎮痛方案,比如使用多模式鎮痛(聯合不同藥物),降低單藥副作用,促進康復。部分患者還可選擇自控鎮痛泵(PCA),讓止痛更加個性化。
術後初期疼痛往往較為明顯,可以采取動態評估,下床活動前適當補充止痛藥物,逐漸開始康復訓練。同時,一些非藥物治療如物理理療(熱敷、牽拉)、心理疏導,也能幫助身體和心理同時恢復。
經驗顯示,疼痛管理做得好,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整體住院時間縮短。
術後初期疼痛往往較為明顯,可以采取動態評估,下床活動前適當補充止痛藥物,逐漸開始康復訓練。同時,一些非藥物治療如物理理療(熱敷、牽拉)、心理疏導,也能幫助身體和心理同時恢復。
經驗顯示,疼痛管理做得好,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整體住院時間縮短。
07 如何預防及健康自我管理
預防方面,推薦以下幾點(均為正面建議):
1. 清水:多喝水能稀釋尿液、減少礦物質沉積,建議每天飲用2000ml左右,分次攝入為好。
2. 新鮮蔬果:富含各種維生素、膳食纖維,有助于調節代謝、保護尿路黏膜。每天至少保證400g以上。
3. 低脂奶制品:適量攝入可以幫助補充鈣質,減少草酸與尿鈣結合機會,降低結石風險。
4. 定期體檢: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2年進行一次泌尿系統檢查(包括B超、尿常規、必要時CT)。如發現不明腹痛、尿血或排尿困難,應及時就醫。選擇正規三甲醫院或有口碑的泌尿??聘鼮橥桩?。
實際方法:合理安排飲食、充足休息、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結石和多種慢性疾病風險。
引用:Mandal, A. K., & Singh, S. K. (2010). Drug-induced nephrolithia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6(5), 245–254.
1. 清水:多喝水能稀釋尿液、減少礦物質沉積,建議每天飲用2000ml左右,分次攝入為好。
2. 新鮮蔬果:富含各種維生素、膳食纖維,有助于調節代謝、保護尿路黏膜。每天至少保證400g以上。
3. 低脂奶制品:適量攝入可以幫助補充鈣質,減少草酸與尿鈣結合機會,降低結石風險。
4. 定期體檢: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2年進行一次泌尿系統檢查(包括B超、尿常規、必要時CT)。如發現不明腹痛、尿血或排尿困難,應及時就醫。選擇正規三甲醫院或有口碑的泌尿??聘鼮橥桩?。
實際方法:合理安排飲食、充足休息、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結石和多種慢性疾病風險。
引用:Mandal, A. K., & Singh, S. K. (2010). Drug-induced nephrolithia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6(5), 245–254.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Feng Zengkun. (2022). Causes and symptoms of ureter stones. Asia MD.
- Myles, P. S., & Gin, T. (2002).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5(7361), 946-949.
- Mandal, A. K., & Singh, S. K. (2010). Drug-induced nephrolithia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6(5), 2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