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后,大部分人都會擔心疼痛和安全問題。其實,麻醉科醫生就像手術過程中看不見的守護者,不僅幫你“睡一覺”,還要隨時留心各種生命體征。分娩也好,大手術也罷,有麻醉團隊在場,很多細節你都不必操心。這篇文章就帶你了解麻醉科到底做了些什么,為啥他們在圍術期至關重要。
跟不少人的想象不太一樣,“麻醉”可不僅是打麻藥讓人睡著那么簡單。手術過程中,麻醉科醫生會根據不同的手術方式、患者身體狀況和藥物特性,制定最適合的麻醉方案。例如剖宮產時,需要能減疼痛又保證母嬰安全;而肝膽手術、骨科手術,又要求麻醉狀態的深淺靈活調整。
健康影響: 麻醉不僅消除疼痛,還能幫助維持呼吸、心跳等關鍵功能。手術過程中,患者的情緒波動、疼痛反應以及各類應激反應,都有可能影響恢復。有經驗的麻醉醫生能及時應對變化,減輕創傷應激,促進術后身體恢復。最直接好處是,手術風險降低,愈合過程更平穩。
手術臺上,每隔幾分鐘,儀器屏幕都會“滴滴滴”提醒著心率、血壓、呼吸、氧飽和度等指標。麻醉科醫生就像駕駛員,實時監控儀表盤上的每一個數據。簡單來講,這些參數就是身體的“警報器”,出現異常能馬上反映出潛在風險。
- 心率: 一般成年人每分鐘60-100次,如果突然加快或減慢,很可能是失血或藥物反應,必須及時干預。
- 血壓: 手術中不少藥物可能讓血壓波動,需要不斷調整用藥。
- 氧飽和度: 指血液里的氧氣含量。跌破90%,就要密切關注,有時要額外吸氧或調整呼吸機參數。
并不是只有做手術才需要麻醉,重癥監護室里很多搶救、特殊治療都離不開麻醉科。比如多器官衰竭、敗血癥等危重病人,他們的呼吸、循環維持常常變得很棘手,需要麻醉醫生用藥物、機械通氣等方式幫助身體穩定下來。
- 機械通氣管理: 有時候患者無法自主呼吸,麻醉醫生根據血氣分析調整呼吸機參數。
- 鎮痛與鎮靜: 重癥患者常發生焦慮或痛苦,一些藥物能讓他們更加舒適,也能減少二次傷害。
- 循環支持: 低血壓、心功能不穩時,麻醉科評估后選用藥物幫助提升血流量和氧供。
一旦遇到術中心臟驟停、呼吸停止或者突發過敏等急性情況,麻醉科醫生會第一時間介入。復蘇的第一步,通常是保證氣道開放和呼吸道暢通。麻醉醫生會通過插管、機械通氣、藥物推注等手段,幫助患者恢復生命體征。
- 藥物支持: 選擇合適的急救藥物,比如腎上腺素、抗過敏藥,根據具體反應迅速處理。
- 氣道管理: 通過氣管插管或喉罩等方法,解決呼吸阻塞,迅速恢復缺氧狀態。
- 液體復蘇: 失血、休克時用特定液體快速補充,穩定循環。
在急救復蘇這場“時速競賽”里,麻醉科醫生需要應變極快,對復蘇流程非常熟悉。
大多數人以為麻醉就是“睡覺不疼”,其實麻醉科還專門負責疼痛管理。分娩、手術、慢性病等場合,都有不同的止痛方案。例如硬膜外麻醉、神經阻滯以及多模式鎮痛,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和手術類型,選擇最合適、安全的方式。
- 硬膜外麻醉: 最常用于分娩、剖宮產,讓產婦盡量感受不到分娩劇痛,同時運動功能不受影響。
- 神經阻滯: 局部麻醉針對某塊區域,比如四肢手術,有針對性地阻斷疼痛信息傳遞。
- 多模式鎮痛: 聯合使用不同類藥物,減少單一種類藥物副作用,平衡止痛與安全。
麻醉的安全與效率,離不開細致的管理流程。從術前評估,到術中監測,再到術后觀察,每一步都要嚴密把控,比如藥物選擇、過敏風險、并發癥預防等。有效的團隊溝通,也能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 術前評估: 包括既往病史、過敏史、心肺功能、體重身高等,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麻醉方式。
- 術中監測: 實時觀察生命體征,調整麻醉深度、藥物劑量和氧氣供應,預防術中危險。
- 術后觀察: 尤其關注呼吸恢復、意識轉清、疼痛反應,防止并發癥發生。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建議,每一次麻醉都必須個體化定制,絕不可一刀切。(參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0)。
手術不是“睡一覺”就完事,圍術期風險其實挺多。拿分娩舉例,孕婦的血壓、呼吸系統、凝血功能等都會有變化。各種麻醉藥物也有機會帶來呼吸抑制、過敏、心律異常。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數百萬例手術,麻醉相關不良事件約占術后并發癥的15%1。
- 年齡因素: 年齡越大并發癥風險越高,兒童和老年人尤其要謹慎。
- 既往疾?。?/strong>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都影響麻醉選擇和術后恢復。
- 遺傳敏感性: 部分人天生對某些麻醉藥物易過敏或代謝異常。
這說明,每個人都需要個性化的麻醉方案,不能盲目“模板化”處理。
參考文獻1:Weiser et al., "Global surgery and anaesthesia," The Lancet, 2015.
其實,大部分麻醉相關風險都可以提前預防。麻醉前的飲食、用藥、生活習慣調整,關鍵是“平穩”而不是“苛刻”。別忽視細節,一些小建議很實用。
- ?? 高蛋白食物 促進身體修復和愈合,術前多吃一些,有助于術后恢復。每日建議:豆制品、雞蛋、瘦肉按照6-8兩左右攝入。
- ?? 新鮮水果 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幫助減緩術后炎癥。建議:每日2-3種水果,分2餐吃更合適。
- ?? 充足水分 有利于維持血液循環和腎臟功能。建議:手術前后多補水(如溫開水、少糖湯),避免過度劇烈喝水。
除了飲食,術前若發現自己曾有過敏經歷、慢性病史,一定要主動告知醫生。術后出現強烈不適,比如持續頭暈、呼吸急促、劇痛,一定要就醫。
選擇有經驗、設備齊全的醫院進行手術,能讓圍術期風險明顯減少。美國麻醉安全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2。
參考文獻2:Khan et al., "Anesthesia Safety: Evidence and Strategies," JAMA, 2016.
- 麻醉科醫生不僅僅是“打麻藥”,更是手術與恢復全過程的安全專家。
- 圍術期監測和重癥管理讓患者風險可控,術后恢復更順利。
- 急救和疼痛管理也是麻醉科的重點工作,對患者舒適度影響大。
- 圍術期風險和并發癥會受到年齡、病史、藥物反應等多因素影響。
- 術前高蛋白、多維生素飲食,主動溝通身體狀況,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 有經驗的麻醉團隊,是手術安心的保障。
- Weiser, T. G., Haynes, A. B., Molina, G., et al. (2015). "Global surgery and anaesthesia." The Lancet.
- Khan, F. A., et al. (2016). "Anesthesia Safety: Evidence and Strategies." JAMA.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20). "Standards for Basic Anesthetic Monitoring."
- UpToDate. (2024). "Perioperative care and anesthesia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