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在手術及圍術期管理中的應用
01 什么是麻醉?
無論是拔牙、闌尾炎還是整形,麻醉這個名字總是繞不開。簡單說,麻醉就是通過藥物或者特別的方法,讓身體暫時失去知覺或者運動能力,這樣醫生可以順利完成各種操作,病人才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因為緊張而影響手術。
目前常用的麻醉有幾種:一種是全麻(讓人睡過去,沒有知覺),一種是局麻(只讓一塊地方失去感覺),還有一種是區域麻醉(比如半身麻醉,下半身沒感覺,上半身很清醒)。對于不同手術,需要選擇最佳的麻醉方案,實現“既安全,又舒適”這個目標。
02 術中安全為什么那么重要?
- 生命體征實時監控:手術中,人的血壓、心率、呼吸、體溫常常要持續監測。尤其手術時,像心臟和呼吸這些指標一旦有波動,麻醉醫生要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理,降低風險。??
- 藥物效應調整:有些藥物對每個人反應不一樣。比如劑量多了,人呼吸會慢下來;劑量少了,病人可能會疼或者不安。麻醉師會根據儀器反饋不斷微調藥物輸注。
- 突發情況應對:手術期間,可能突發出現過敏、出血、氣道堵塞等意外。麻醉醫生是救場高手,一旦發現異常,馬上處理,保障手術順利。
上述每個環節,疏忽不得。醫學研究統計顯示,完善的術中監護可以將手術相關并發癥風險降低30%以上[1]。
03 麻醉管理有哪些關鍵點?
麻醉并不是打完藥就結束,而是“定制化”的專業過程。說起來,管理好麻醉主要分為幾個部分:
- 藥物選擇:不同的麻醉藥針對不同部位、手術類型,以及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都有不同。例如局麻手術常用利多卡因類;全麻則有吸入氣體、靜脈藥物等。
- 劑量管控:藥多藥少都不好。醫生會依據體重、身高、疾病史甚至當天狀態微調劑量。比如體型較瘦的病人用藥通常比體重大的少,這主要是為了減少藥物副作用。
- 監護技術:現代麻醉配備先進儀器,可連續測量血壓、心率、血氧濃度。讓醫生隨時掌握身體狀況,及時做出調整。
- 預防麻醉相關并發癥:包括惡心、過敏、蘇醒延遲甚至意識障礙。相關專業團隊會有一套預案。
專業文獻顯示,精準管理麻醉方案比“一刀切”更安全、恢復也更快[2]。
04 圍術期醫學評估和準備該怎么做?
有些朋友以為“人只要不感冒、不發燒就能做手術”,其實,正式的圍術期評估比想象中細致。一般包括:
- 詳細詢問病史:比如以前有沒有縫過針、打過針,有沒有過敏、心臟病、糖尿病或者特殊藥物反應。
- 查體:包括量血壓、心率,有時候還要簡單聽診。對于大手術,會做心電圖、胸片。
- 化驗:大、中型手術常常要求查血、尿化驗、血型,有時評估凝血功能。
麻醉醫生會據此判斷風險等級,并為患者量身定制麻醉和監護方案。例如前述25歲女性豐唇患者,手術前排除了慢性病及過敏史,這也是定制安全麻醉計劃的基礎條件。
如果遇到高齡、有慢性病或特殊體質等情況,預評估能及時發現問題、避免手術中意外,實際上這一步真的是“預防勝于治療”。
05 麻醉領域都有哪些治療選擇?
手術麻醉方案,可不是一種藥打天下。醫學界現有幾種常用方法:
- 全身麻醉:藥物通過靜脈或吸入,讓人暫時“進入夢鄉”,適合大型手術或病人配合難度大時使用。
- 局部麻醉:適用于較小部位,比如手臂、唇部整形等。不影響意識,僅讓相關區域麻木。
- 神經阻滯:類似“局麻加強版”,比如腰麻可以讓下半身失去疼痛感,但腦子仍然清醒。常用于剖宮產、下肢手術。
以前面那位豐唇患者為例:唇部采用局部麻醉,供脂區域則用腫脹麻醉液,讓操作更細致、患者體驗更好,減少了術中及術后不適。每種方法對恢復時間、副作用的影響也不同,所以醫生常會根據手術類型和個人意愿詳細溝通。
06 術后疼痛管理和恢復怎么做?
手術后,疼痛管理直接關系到恢復。這里說的疼痛管理,既包括藥物控制,也強調生活中的小技巧:
- 藥物幫忙:常用止痛藥有非處方(比如布洛芬)、醫生專用的(如嗎啡類)。個別手術還會用長效麻醉藥,減少頭幾天的不適。
- 物理輔助:比如冰袋冷敷、局部輕微活動,都被證實有助舒緩和防止腫脹。
- 心理調適:別小看情緒影響,樂觀積極的患者比焦慮者更容易恢復[3]。親友陪伴、合理放松有益于疼痛減輕。
- 具體建議:以自體脂肪豐唇為例,手術后醫生通常會建議24小時內冷敷,三天內避免過度說話和進食刺激性食物。這些小細節有助減少腫脹、促進脂肪成活,疼痛也能更快過去。
07 如何通過日常預防與合理選擇保障手術安全?
說起預防,人人都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手術麻醉相關的日常預防和選擇,其實可以很實際:
-
健康飲食: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豆制品、雞蛋),有助于術后傷口愈合。蔬果能補充維生素,促進免疫力。
雞蛋 + 促進恢復 + 建議做熟后每天1-2個 - 體質調養:手術前一周合理休息,避免熬夜。身體狀態調整好,不僅麻醉更平穩,術后恢復也更快。
- 就醫選擇:遇到手術要選擇有正規資質的醫院和經驗豐富的麻醉團隊,可提前了解醫療機構相關信息。對陌生藥物、身體特殊反應要主動告知醫護。
- 定期復查:對于需要反復手術或慢性病患者,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常規健康體檢,有助于提前發現可以影響麻醉的風險因素。
參考文獻
- Kheterpal, S., & O'Reilly, M. (2019). Perioperative monitoring: Current evidence and clinical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3(5), e379-e391. https://doi.org/10.1016/j.bja.2019.07.019
- Henshaw, D. S., & Tung, A. (2018). Personalized Anesthesia: From Pharmacogenomics to Precision Medicine.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6(3), 505-523. https://doi.org/10.1016/j.anclin.2018.05.002
- Wu, C. L., & Raja, S. N. (2011). Treatment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The Lancet, 377(9784), 2215-222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1)60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