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心靈多動的小鳥裝上“安全帶”:兒童多動癥的護理和注意事項
什么是兒童多動癥?
傍晚的公園,常能看到有的孩子在滑梯前轉來轉去,很難專注地做完一件事。一旁的家長總是無奈地叮囑:“能不能安靜會兒?”其實,這樣的表現在兒童時期并不少見。但當孩子的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活動過度,甚至影響到了學習和日常生活時,就需要考慮是不是遇上了“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ADHD,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不只是“調皮”,而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問題。癥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控制沖動困難和活動過度。剛開始時,家長可能只覺得孩子有點心神不定,卻沒有意識到這會帶來學業上的壓力、與同伴相處的障礙,以及成長中的不自信。等到作業拖拉、經常弄丟東西、課堂搗亂漸漸變成家常便飯,才發現事情并不簡單。多動癥就像藏在孩子心靈里的小鳥,雖然充滿活力,但沒有“安全帶”,有時會帶來困擾。
如何分辨多動癥的信號?
表現類別 | 初期(輕微、偶爾) | 明顯(持續、嚴重) |
---|---|---|
注意力 | 偶爾作業時分心,不小心漏做題 | 長時間寫作業困難,經常做錯、丟三落四 |
活動 | 下課喜歡跑來跑去,做事比較急 | 坐不住,上課經常走動,難以遵守規則 |
沖動 | 有時搶話,不太等別人說完 | 經常插嘴,難以等待輪流,易與同學發生矛盾 |
案例:7歲的男孩小杰,剛上一年級時,總是上課動來動去,但偶爾還能認認真真聽會兒講。兩年后,老師開始反映他課堂紀律差、作業總也拖拉。媽媽這時才開始著急。這個例子也說明,持續性的注意力問題和行為沖動,才真正需要關注。
多動癥的成因分析:都有哪些影響?
- 生物學因素:研究顯示,多動癥和大腦發育有一定關系。大腦中某些信號遞質(如多巴胺)的調節功能異常,會讓孩子難以集中注意力 [Faraone et al., 2015]。
- 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有類似問題,孩子發生多動癥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家長發現孩子不安分時,有時也能在自己或兄弟姐妹身上找到影子。
- 心理及社會環境:長期處于緊張、關系不良的家庭環境,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在行為上表現為更嚴重的沖動和分心。
- 環境因素:早產、出生時體重偏低、暴露在煙草或鉛等有害物質環境中,都被認為會提高多動癥的風險 [Thapar & Cooper, 2016]。
專家表示,兒童多動癥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歸因于“教養方式不好”或某一次的不當管教。
日常護理原則:如何幫助“多動”的孩子?
- 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起床和睡覺,幫助孩子建立生物鐘,有助于改善精神狀態和注意力。
- 任務切分:做作業時,將大任務拆成幾個小環節。每完成一部分可以適當休息,減少孩子的挫敗感(例如,10分鐘做兩道題,然后讓他站起來活動一下)。
- 安靜環境:學習區域盡量遠離電視、玩具等干擾物,用簡潔布置和固定的座位減輕誘惑。
- 合理飲食:給孩子吃富含蛋白質和蔬菜的早餐,比如水煮蛋配小青菜,有助于上午精神集中(Taylor et al., 2022)。
- 充足運動:跳繩、游泳、球類等有規律的運動可“耗散”過多精力,有助于幫助孩子晚上入睡。
- 關注進步:即使是小小的改變,也要及時肯定,這樣能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這些做法并不復雜,但需要長期堅持。對于每天都要提醒無數遍的家長來說,耐心和理解尤為重要。
有效溝通的小技巧
- 用肯定語言:孩子做對了,及時給予鼓勵,而不是只關注錯誤。例如:“你今天很努力把作業寫完,我看到了?!?
- 建立規則,但靈活執行:規則太死板容易激起對抗,建議提前協商好,例如完成作業可以選擇做哪項獎勵活動。
- 降低情緒沖突:孩子犯錯時,先平靜后溝通。舉個例子,有一位9歲的女孩因為在課堂上插嘴被批評,母親在家和她一起畫畫,畫完后輕聲聊起這回事,比當場發火效果好很多(只用1次該病例)。
- 多傾聽:表達不滿時,試著問:“你覺得哪里難?”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單純的指責。
促進社交技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 角色扮演游戲:家長和孩子輪流扮演同學、老師等,模擬課堂或集體活動中的互動,幫助孩子學習合作、輪流和自我控制。
- 小型團隊活動:比如三人小組積木搭建或體育游戲,通過短時間的小組協作,讓孩子體驗到合作帶來的滿足感。
- 設置具體目標:比如“今天試著和兩位同學主動打招呼”。達成后及時小獎勵,增強正反饋。
- 適應挫折訓練:和孩子一起復盤社交小失誤,比如“今天爭搶玩具了,咱們下次可以怎么做?”逐步提升處理摩擦的能力。
參與這類活動,大多比單純說教更有效。多給孩子機會參加集體和興趣小組,有助于他們在互動中累積經驗,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專業干預與支持資源
- 專業評估:當懷疑孩子有多動癥并且已影響學習、生活時,應盡快至兒童心理、精神科或專業心理機構進行完整的評估。
- 行為治療:循證行為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管理困難(Evans et al., 2018)。家長訓練項目(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對支持家庭尤為關鍵。
- 學校協作:與老師溝通,單獨制定學習和管理計劃,讓孩子在校園里獲得合適的照顧,比如課間多給幾分鐘活動時間。
- 心理支持:一些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兒童心理熱線提供陪伴與輔導,幫助家長和孩子減輕壓力。
多動癥不是孩子“故意不聽話”,也并不意味著未來一切都會變糟。只要家長和老師用適合他們的方法陪伴,幫助他們慢慢系好“安全帶”,生活往往會變得更加順暢。其實,孩子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懂事,也更渴望被包容和理解。希望這篇指南能讓你在育兒這條路上更少焦慮,多一些信心和從容。
- Faraone, S. V., Bonvicini, C., & Scassellati, C. (2015). Bio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ADHD–promising direction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7(4): 601. https://doi.org/10.1007/s11920-015-0558-2
- Thapar, A., & Cooper, M. (2016).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Lancet*, 387(10024), 1240–12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38-X
- Taylor, R. M., Wheatcroft, R., & Lee, M. (2022). Diet quality and ADHD symptoms in children. *Appetite*, 168: 105722.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21.105722
- Evans, S. W., Owens, J. S., & Bunford, N. (2018). Evidence-Based Psychosocial Treatmen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7(2), 157-198. https://doi.org/10.1080/15374416.2017.139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