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預制菜到底是什么?
晚上下班,微波爐“?!币宦?,熱騰騰的紅燒肉或麻婆豆腐就端上餐桌,連切菜炒菜的時間都省了。最近幾年,預制菜成了不少家庭的首選,尤其逢年過節、聚會時,“輕輕松松搞定一桌大餐”聽起來真的很誘人。
其實,預制菜的風靡,源頭是快節奏生活對方便飲食的不斷需求。據中國調味品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國內預制菜市場規模突破了4000億元(Xu et al., 2023)。不少餐館、外賣,甚至超市成品柜,你都能見到預制菜的身影。
02 預制菜是怎么做出來的?
- 基礎處理: 食材經挑選、去皮、切割等初加工 —— 多數工廠用流水線作業,一批批蔬菜、肉類在傳送帶上“變身”處理好的原料。
- 核心烹飪: 按菜譜調料一一加入。工廠里的鍋灶往往比家里大不少,炒制、炸制、燉煮,全部批量完成。
- 冷卻和包裝: 菜品快速冷卻后封裝,有的抽真空,有的是冷凍,再加上保鮮技術,最大限度保留口感和色澤。
環節 | 主要操作 | 技術要點 |
---|---|---|
預處理 | 清洗、切片、腌制 | 減少細菌污染 |
烹飪 | 油炸、炒制、蒸煮 | 定量控溫,保留風味 |
包裝 | 真空封裝、冷凍/冷藏 | 延長保質期 |
通過這些工藝,預制菜能實現“出鍋即熱”,但背后依靠的是高效率工業流程和一定比例的保鮮劑(Qiao et al., 2022)。
03 預制菜的營養:與現做有啥不一樣?
很多人覺得,預制菜只要“葷素搭配”就健康,其實不完全如此。
方面 | 現做家庭菜 | 預制菜 |
---|---|---|
維生素含量 | 新鮮,較豐富 | 經高溫處理,略有損失 |
微量元素 | 保留較好 | 可能因浸泡等丟失部分 |
添加劑 | 少見 | 經常用于防腐/增味 |
家里現炒的綠葉菜,一般顏色翠綠,有自然鮮香;而多數預制蔬菜因反復加熱、密封存儲,可能維生素C和葉綠素流失,口感與營養確實略遜一籌。
04 警惕潛藏的健康隱患
預制菜對忙碌的上班族很友好,但某些健康風險也不能一概回避。
- 高鹽、高脂肪: 很多成品菜為了口感,會“重油重鹽”,短時間吃沒啥感覺,偶爾攝入問題不大。但長期大量進食,容易刺激血管,提高血壓。
- 添加劑與防腐成分: 防腐劑本意是抑制細菌,但攝入過量,肝腎或胃黏膜有一定負擔。如有位35歲的男士,長時間高頻點外賣,出現消化不良、口渴、易疲勞,體檢查出血壓已升高(單次病例)。
- 營養比例失衡: 預制菜很難做到完全“合理配比”,有的以碳水為主,蔬菜量偏低,易導致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
從這個案例和數據能看出,預制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更有選擇性。
05 怎樣安全地選擇預制菜?
在琳瑯滿目的超市預制菜區,如何挑出相對靠譜、健康的產品,有幾個“小技巧”值得一看:
選擇建議 | 實用說明 |
---|---|
看配料表 | 選擇配料簡單、可讀性強的菜品。長串添加劑(磷酸鹽、亞硝酸鹽、調味劑),建議作為參考。 |
留意營養標簽 | 優先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和鈉(鹽)含量相對低的品種,更接近家庭常規菜。 |
關注生產日期 | 冷藏產品盡量當月吃完,冷凍產品看清保存條件,溫度保持-18℃以下。 |
- 如果近期出現頻繁口渴、飯后飽脹或體重明顯增加,適當減少同類菜品攝入,合理規劃新鮮果蔬、全谷雜糧等的比例。
- 對兒童或腎臟有一點異常的朋友,購買時需嚴格看配料表,控制整體攝入頻次。
06 享受方便同時,也別丟了健康
方便與健康,并不矛盾。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做出對健康更友好的選擇。家里有微波爐、蒸烤箱,偶爾上預制菜沒錯,不過可以考慮合理搭配,一同加熱蔬菜、黑米飯或雜糧粥,均衡一下營養。
推薦搭配 | 具體好處 | 實用建議 |
---|---|---|
葉菜類(如菠菜、油麥菜) | 補充維生素C、纖維素 | 與預制主菜同時蒸熱,飯前先吃 |
全谷雜糧飯 | 提高膳食纖維 | 雜糧、薯類每周替換兩三次 |
無糖酸奶、豆漿 | 優質蛋白,平衡口味 | 早餐加1-2杯,替代部分動物蛋白 |
- 40歲以后,建議每2年做一次血壓和血脂基礎體檢;如發現代謝指標偏高,可以請醫生幫忙優化飲食。
- 孩子、老人及特殊人群,如腎病患者,對預制菜的攝入頻率要更加控制,可和專業營養師溝通菜單。
平時也可以多關注身體信號。如果偶爾吃預制菜感覺口干、乏力,換一批新鮮自選菜或換烹飪方式試試。生活節奏快,也要有選擇地體貼自己和家人。
07 參考資料
- Xu, R., Yu, W., Zhang, L. (2023). The Emerging Prevalence and Demand of Pre-prepared Dishes in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11(2), 88-98.
- Qiao, Y., Wang, H., & Liu, X. (2022). Food Additives in Ready-to-Eat Foods in Asia: Safety and Regulation. Food Control, 136, 108826.
- Lin, C. Y., & Wang, Y. L. (2021). Preservatives and Public Health Risk: Evidence in Processed Food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8, 672194.
- Wu, P., Chen, Y., & Li, J. (2023). Dietary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Pre-prepared Food Consumption in Urban Chinese Households. BMJ Open, 13(1), e06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