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兒童多動癥:早期癥狀與表現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在做作業時總是坐不住,鉛筆掉了好幾次還是起身東張西望,又或者上課過程中,總有幾個小朋友會時不時插話或者打斷別人?家長或許覺得是天性活潑,但其實,這也有可能和兒童多動癥有關。很多父母都有疑問:多動癥到底是“調皮”,還是值得注意的健康問題?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這個常常被誤解的兒童心理障礙。
01 簡單了解:什么是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也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和沖動為主要特征的心理行為障礙。它并不是調皮淘氣,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神經發育問題。
一項覆蓋不同地區的國際研究顯示,兒童多動癥的發生率在5%左右(Polanczyk et al., 2007),男孩相對更多見一些。它可能影響孩子在學校、家里甚至和同伴相處時的表現。
?? 小貼士: ADHD 的癥狀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反復出現,有時會被家長誤以為是年齡小、管教不嚴等原因。
02 早期信號:難以察覺的小變化
- 孩子做事時經常發呆,作業寫了一會兒就分心。
- 容易因小事發脾氣,比如玩具被搶就哭鬧。
- 偶爾忘記老師剛布置的任務,做事常丟三落四。
案例說明: 有位6歲的女孩,剛上一年級就常常寫著寫著作業就發起呆來,媽媽多次提醒都沒用。她還會因為分配給姐妹的零食不均就鬧小情緒。這些微妙的小跡象,讓家長開始有點擔心。
這些表現容易和普通的孩子“馬虎”“淘氣”混淆。但如果發現持續數月,應該引起重視。注意,這里說的是“輕微”或者“偶爾”發生,還不算嚴重階段。
?? 別忽視: 6-8歲孩子偶爾注意力不集中很常見,但如果幾個不同的情境都出現類似情況,最好和老師聊聊孩子的表現。
03 明顯表現:多動和沖動行為
場合 | 行為表現 | 示例 |
---|---|---|
教室 | 常打斷老師,舉手前先說話 | 老師提問還沒結束,孩子已搶答 |
家庭 | 玩耍時難以安靜 | 吃飯期間頻繁起身,玩椅子 |
戶外 | 沖動奔跑,不能排隊等待 | 游樂場搶先滑滑梯,不顧規則 |
病例參考: 8歲男孩,小學二年級,經常在同學舉手時插話,上課坐不住,老師布置作業還沒聽完就沖出教室。家長一度以為只是孩子活潑,后來才發現和同齡孩子比,他明顯更沖動。
這些行為如果長期、頻繁發生,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甚至和老師的關系。需要指出,多動和沖動往往并存,并不是階段性的調皮,而是持續性的異常表現。
?? 提醒: 多動癥孩子有時像“小馬達”停不下來,這和意志力強弱關系不大,是神經系統方面的小差異造成的。
04 不止是調皮:影響學習和友誼
長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沖動,常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與同伴的相處。比如,做題馬虎漏掉關鍵步驟,上課內容聽一半就分心。與同伴玩耍時,因為容易插話或情緒爆發,可能被孤立。
?? 學習困擾:
- 考試時常常漏題
- 作業總在催促下才勉強完成
?? 實際建議: 家庭氛圍溫和,有規律的作息方式,對幫助孩子情緒穩定和行為習慣的調整有好處。
關于機理方面,研究指出ADHD的生物學基礎主要和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功能異常有關(Arnsten, 2009)。
06 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和簡單實用建議
最好的辦法是,越早發現并介入,越有利于孩子學習和身心健康。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嘗試以下積極措施,讓孩子和家人都輕松一些:
食物 & 方法 | 具體益處 | 食用/操作建議 |
---|---|---|
雞蛋 | 補充優質蛋白,有助神經發育 | 每天早餐來一枚煮蛋或蛋羹 |
核桃 | 富含Omega-3脂肪酸,維護腦部功能 | 每天2~3顆,搗碎拌粥或麥片 |
有氧運動 | 釋放壓力,訓練注意力持久 | 每天30分鐘慢跑、跳繩等 |
規律作息 | 保證精神狀態穩定 | 晚上9點前入睡為佳 |
親子游戲 | 增強信任感,鍛煉社交互動 | 周末一起拼圖或做手工 |
?? 建議: 如果嘗試以上辦法,孩子癥狀仍然較重,建議盡早至正規兒童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診,醫生能結合量表和訪談,給出專業判斷。
?? 預約門診參考: 一般社區醫院的兒科能提供初步篩查,大型醫院則設有專門的兒童心理行為門診。如擔心排隊,可提前網上掛號。
?? 其實,大多數多動癥孩子通過規范干預,都能逐步改善,融入集體和社會。父母的關注和理解,對孩子成長特別關鍵。
文獻參考
- Polanczyk, G., de Lima, M.S., Horta, B.L., Biederman, J., & Rohde, L.A. (2007). The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4(6), 942-948. https://doi.org/10.1176/ajp.2007.164.6.942
- Faraone, S.V., Perlis, R.H., Doyle, A.E., Smoller, J.W., Goralnick, J.J., Holmgren, M.A., & Sklar, P. (2005). Molecular genetic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57(11), 1313-1323.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04.11.024
- Arnsten, A.F.T. (2009). The Emerging Neurobiology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The Key Role of the Prefrontal Association Cortex. Journal of Pediatrics, 154(5), I-S43–S45. https://doi.org/10.1016/j.jpeds.2009.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