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的應用
不少人一提到“手術”,第一反應往往是刀口和恢復,其實,手術背后有不少默默守護的環節。比如麻醉醫生的角色,經常被大家忽略。想象一次清晨查房,手術室外,家屬在等候,醫生在核查各項數據,麻醉環節其實早已為安全打下了基礎。只要涉及手術、重癥監護、疼痛治療,麻醉團隊就成為了幕后核心“保障人”。
01 麻醉其實有多重要???
如果沒有麻醉,哪怕是小小的闌尾炎手術,患者的痛苦和風險都會大幅增加。麻醉不僅讓人“昏睡”,更關鍵是幫助管理痛感、穩定生命體征。每一次外科操作、縫合、切除,麻醉過程都在實時護航。有研究顯示,手術并發癥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麻醉管理不善,因此現代醫學高度重視這一環節(Wick et al., 2020)。
這種“幕后守護”的角色,其實更像是手術安全的防線。在重癥搶救、危重病人處置時,麻醉專科醫生經常要比外科醫生更早介入,為患者維持基本生命支撐(Goldhaber et al., 2018)。
02 麻醉類型怎么選???
- 1. 全身麻醉: 適合大部分中、大型手術,比如心臟、腹腔或腦部。患者會完全失去意識和痛感。像之前那位20歲女性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穿孔并伴局限性腹膜炎時,常采用全身麻醉操作。
- 2. 局部麻醉: 多用于小范圍手術,比如拔牙、皮膚縫合?;颊咔逍?,僅手術區域“麻木”。
- 3. 神經阻滯: 比如椎管內麻醉(脊麻、硬膜外麻醉),常見于剖宮產或下肢手術,幫助切斷疼痛信號,并隨時調整用藥。
不同麻醉方式的選擇,其實和手術大小、病情急重、患者身體狀況密切相關。臨床醫生會結合活檢、影像和體格檢查,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03 手術期間都監測什么????
很多患者以為麻醉時就只是“睡一覺”,其實整個過程都需要密切監控多項指標。術中常規監測包括以下幾項:
- 心率和心律——及時發現心臟功能變化
- 血壓——觀察循環穩定情況
- 呼吸頻率——防止呼吸抑制或者呼吸道堵塞
- 血氧飽和度——及時補充氧氣,減少低氧風險
比如那位20歲患者,術前已經出現心率加快,這在麻醉安排中就需要重點關注,以免發生心血管意外?,F代麻醉儀器同時支持血氣分析、體溫、尿量等多功能,幫助醫生隨時調整麻醉濃度和液體管理。
04 麻醉好壞會改變什么???
麻醉的安全與否,直接決定了手術成敗。麻醉不當,有可能導致手術中休克或術后恢復遲緩。麻醉不僅僅是“讓人不痛”,更核心在于:降低術中應激反應,減少失血、控制炎癥(Kehlet, 2016)。
舉個例子,闌尾炎穿孔的急癥患者伴發腹膜炎,麻醉團隊要提前評估膿毒癥風險,準備擴容和急救藥物。一旦出現呼吸衰竭或休克,團隊能快速處理,減少對重要器官的損傷。術后,麻醉醫生還需要根據創傷大小、失血量、肝腎指標等,制定合適的蘇醒方案,讓患者安全過渡到恢復階段。
事實上,麻醉團隊對手術恢復速度和并發癥發生率有巨大影響,這也是各級醫院大力提升麻醉科能力的原因之一。
05 麻醉醫生與重癥監護的“隱性紐帶”???
很多重癥病人,不論外傷還是感染,術后常常轉入ICU,這時麻醉醫生會繼續管理患者生命支持。重癥監護不僅關注呼吸機、升壓藥,更要細致調整鎮靜、鎮痛和液體平衡。麻醉醫生成為ICU團隊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例如,上文案例中70%以上的嚴重闌尾炎患者,如果存在穿孔或腹膜炎,有時需要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監護,麻醉醫生需密切關注器官灌注、尿量、血氣,有力預防并發癥。國際研究顯示,麻醉醫生參與ICU管理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有所降低(Vincent et al., 2021)。
06 術后疼痛,怎么處理更舒適???
剛做完手術,很多人最怕的就是疼痛持續不退。其實,術后疼痛和手術類型、體質、創傷面積密切相關。麻醉醫生會根據評估結果,智能選擇用藥、調整劑量,甚至采用多模式鎮痛,比如口服藥、靜脈泵、區域阻滯聯合,既減少依賴感,又提升舒適感。
- 比如小劑量鎮痛泵,能夠在術后24小時幫助恢復,減少劇烈疼痛。
- 如果傷口較大,麻醉團隊會選擇局部鎮痛聯合全身鎮靜,讓蘇醒期更平穩。
科學鎮痛不僅縮短住院時間,還能提升心情,減少并發癥。研究發現,積極管理術后疼痛,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疼痛風險,幫助患者更快回歸日常生活(Yin et al., 2022)。
07 病例分析:一次穿孔性闌尾炎手術背后的麻醉管理??
有位20歲的女性朋友,因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且發現穿孔,伴局限性腹膜炎入院。術前檢查提示心率升高、白細胞計數偏高、C反應蛋白異常,CT提示有糞石嵌頓。手術團隊緊急處理,麻醉科醫生細致評估休克、膿毒風險,實施全身麻醉并全程監查血壓、心率、氧飽和度。
術后,麻醉科及時切換疼痛方案,結合鎮痛泵和口服鎮痛藥。高效的麻醉管理,幫助患者安全蘇醒,疼痛并未明顯影響情緒,住院期間恢復順利。這個例子也許并不罕見,卻真實反映出麻醉專業在外科急癥管理中的價值。
08 健康建議:術前術后,患者能做什么???
- 保持良好身體狀態: 日常多吃新鮮水果(如蘋果、橙子)、蔬菜(如西蘭花、胡蘿卜)可以提升抵抗力,提高手術耐受性。
- 攝入優質蛋白: 比如雞蛋、豆制品、瘦牛肉,促進傷口愈合。
- 合理補水: 充足水分有助代謝廢物,緩解術后不適。
- 術前配合醫生評估: 提前告知所有既往病史、用藥和手術史,便于麻醉醫生制定更精準方案。
- 術后積極康復: 聽從醫生指導,合理活動,保持心態平和,有助加快恢復。
- 定期體檢: 術后如出現傷口紅腫、持續發熱、劇烈疼痛,要及時就醫。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與醫護團隊保持良好溝通,信任??漆t生。當然,手術和麻醉本身就是風險管理和健康保障的產物,只要做好準備,絕大多數患者都能順利度過難關。
小結
麻醉不只是“讓人不痛”,更是圍術期生命安全和舒適體驗的關鍵環節。從手術安全到重癥監護,再到術后疼痛管理,麻醉團隊始終在后方守護。了解一些麻醉知識,配合醫生建議,可以讓我們更從容面對手術和疾病挑戰。下一次如果要經歷麻醉,無需過分擔心,只要做好檢查、合理飲食和科學溝通,大多數危險都能被妥善化解。
參考文獻 ??
- Wick, E. C., Grant, M. C., & Wu, C. L. (2020). Postoperative Multimodal Analgesia Pain Management With Nonopioid Analgesics and Techniques: A Review. JAMA Surgery, 155(9), 816-825.
- Kehlet, H. (2016).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good for now, but what about the future?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63(2), 202-203.
- Goldhaber, M. H., & Callahan, K. (2018). Perioperativ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0(3), 529-536.
- Vincent, J. L., et al. (2021). The role of intensive care i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9(2), 236-240.
- Yin, X., Cui, J., & Wu, H. (2022).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current strateg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ain Research & Management, 202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