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預防與急救的全方位指南
01 產后出血:你了解多少?
生孩子,總讓人既期待又緊張。大多數人在談起分娩時,都容易忽略一個重要環節:產后出血。其實,很多媽媽在生完孩子的第一時間,會流不少血,這種失血在醫學上被叫作“產后出血”。簡單來說,就是分娩后24小時內出血超過500毫升(順產)或1000毫升(剖宮產)。有些產婦只是輕微的出血,但也有人出血量大,甚至威脅生命。
產后出血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但一旦發生,需要快速識別和處理。通常這種出血分為兩種情況:早發和晚發,分別發生在24小時以內和之后。
02 早期變化與明顯信號有哪些?
剛生完孩子時,媽媽偶爾覺得有點頭暈、乏力,這些算是輕微、偶爾的反應。這時候出血不一定多,肉眼甚至不容易發現異常變化。但如果產婦一直感到虛弱、看東西發黑,甚至有暈倒的感覺,這就要提高警惕了。
信號類型 | 表現 |
---|---|
輕微變化 | 偶爾眩暈、偶發乏力、心跳快 |
明顯警示 | 持續頭暈、臉色蒼白、大汗、心慌、持續流血不止 |
案例參考:一位29歲的媽媽,在產后回到病房兩小時內,突然頻繁頭暈、大汗,后被確診為產后出血。這說明,早期信號雖不明顯,但持續變化不能大意。
03 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 1. 子宮收縮不良:分娩后,子宮像彈簧一樣需快速縮緊。如果子宮不收縮,血管口無法關閉,血就會不斷流出(Rossen et al., 2016)。
- 2. 胎盤問題:胎盤殘留、粘連或剝離異常也會讓血止不住。
- 3. 產道損傷:分娩時的撕裂傷、會陰側切、剖宮產切口等都可能成為出血點。
- 4. 血液凝固異常:某些孕婦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礙,生產后就更有風險。
- 5. 多胎妊娠或巨大兒:孕婦懷雙胞胎、三胞胎,或寶寶太大,子宮會更容易疲勞,產后不收縮的概率升高。
簡單提醒:年齡偏大、孕期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媽媽,風險也普遍偏高。要留心孕期健康狀況對生產風險的影響。
04 如何科學預防產后出血?
- ?? 均衡營養:適量補充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瘦肉、奶制品),有助于提升體力和增強血管彈性。
- ???♀? 適量運動:產前適當散步、做孕婦體操,可以幫助子宮練習收縮,提高分娩后的恢復能力。
- ?? 充足水分:保持身體水分充足,對血液循環、體液平衡有幫助。每天建議飲用1.5-2升水。
- ?? 定期產檢:按照醫生建議參加孕檢,能早期發現高危因素,及時做出調整,比如妊娠高血壓、胎盤異常等問題。
- ??? 分娩方式合理選擇:特殊時刻,聽從產科醫生建議選擇分娩方式。一些高風險孕婦可考慮提前計劃剖宮產。
- 產后盡早哺乳,有助于刺激子宮收縮。
- 傷口護理到位,避免感染;如有持續疼痛應立即告知醫生。
補充提醒:如果產后覺得疲乏或體力下降,不妨請家屬幫忙照護,關注自身恢復。
05 遇到產后出血,緊急處理怎么做?
突然看到媽媽床單血跡越來越多,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置,后果很嚴重。最好的辦法是,不要慌,按照緊急急救流程應對。
- 1. 保持平臥,雙腿抬高:這樣有助于心臟供血,減少暈厥可能。
- 2. 立即呼叫醫護人員:專業處理是關鍵,切莫自己處理大出血。
- 3. 記錄出血量:及時匯報出血情況,有助于醫生判斷病情??梢杂^察衛生巾的更換頻率和顏色。
- 4. 局部冷敷:如條件允許,可在小腹放置冰袋,促進血管收縮。
- 5. 配合醫囑用藥:常見用藥包括催產素等,協助停止出血。
現場急救 | 適用場景 |
---|---|
平臥、抬腿 | 減少暈倒風險 |
冷敷小腹 | 血流持續增多時 |
及時通知醫生 | 出血量異常,或伴暈厥跡象 |
06 哪些情況必須立刻就醫?
產后如果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大部分屬于正?;謴头懂?。不過,以下信號不能拖:
- 持續鮮紅色陰道流血,1小時更換多片衛生巾
- 突然嚴重頭暈、心跳過快、口唇發白或出現無力感
- 小腹持續疼痛,并伴有擴散感
- 血塊不斷排出,且量大于1元硬幣
醫學建議:產婦出院后的2~3周內,觀察自身變化。如果出現上述異常,優先選擇具備產科及急救資質的醫療機構。
07 產后出血后的心理調適
經歷過嚴重產后出血的媽媽,身體恢復固然重要,但有些人會出現焦慮、擔憂、甚至輕微抑郁情緒。其實這些心理反應很常見,不用覺得自己“太敏感”。
- 和親近的家人、朋友溝通,表達焦慮和擔憂。
- 參加媽媽互助小組、咨詢專業心理服務,有需要時向專業心理師傾訴。
- 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慢慢適應身體和身份的變化。
生活中的小比喻: 產后恢復就像補水的海綿——需要慢慢浸潤,給足時間,心和身體才能真正恢復活力。
引用文獻
- Say, L., et al. (2014). Global causes of maternal death: a WHO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6), e323-e333.
- Carroli, G., Cuesta, C., Abalos, E., & Gulmezoglu, A. M. (2008). Epidemiology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 systematic review.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2(6), 999-1012.
- Rossen, J., et al. (2016). Postpartum haemorrhage,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 in clinical guideline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16,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