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牙齒不再堅固:揭開牙周炎與牙齒松動的秘密
01 牙周炎是什么?每天可能都在身邊的小麻煩
吃熱干面時,偶爾牙齦有點發脹、刷牙出點血,不少人只是隨手吐掉,但是這些細微不適,可能正是牙周炎的開場白。牙周炎其實就是牙齒根部的“地基”——牙周組織生了炎癥。這不像蟲牙那樣直接鉆心痛,反而容易被忽視,卻會慢慢侵蝕牙齒穩固的“底座”。
牙周炎屬于慢性疾病,多表現為牙齦腫脹、偶爾出點血或者口氣發酸,日常并未影響吃飯??梢坏r間拖長了,可能悄悄引發牙槽骨流失(也就是牙根周圍的骨頭變?。?,導致牙齒松動。研究顯示,35-44歲中國成年人牙周炎患病率超過80%[1],這說明它真的就在我們身邊。
Tip:牙周炎早期真的不會很疼痛,容易與“上火”混淆,所以常被輕視。
02 牙周炎的表現:那些肉眼可見的警示信號
一位52歲的女士,最近發現牙齒之間開始縫隙變大,吃飯夾菜后容易殘渣卡住,刷牙時也經常流血、口氣不太清新,細看發現牙齒好像還有輕微移位。這其實是牙周炎進入“明顯階段”的典型信號。
下面用表格分清輕微與嚴重的區別,簡單對比參考:
階段 | 常見表現 |
---|---|
早期 | 牙齦偶爾出血、輕度腫脹、不適但不痛 |
進展期 | 刷牙經常流血、牙縫變大、牙齒移位、口臭 |
嚴重期 | 牙齒松動、明顯移位、牙齦萎縮明顯 |
??出現牙齒動搖、食物容易塞到牙縫、牙齦持續出血等,一定不要等待,應盡早去口腔科系統評估。
03 牙周炎背后的推手:為什么會得?。?/h2> 說起來,牙周炎背后的“幕后推手”其實有不少??谇焕锏募毦绕涫茄谰撸ㄙN在牙齒表面的軟垢),是最直接的元兇。持續沒好好刷牙、牙縫里積了許多食物殘渣,細菌逐漸積聚,久而久之就會刺激牙齦,引發炎癥。 - 1. 口腔清潔不到位:每天任務太多、晚上偷懶沒刷牙,都是滋生牙菌斑的好時機。菌斑不停分泌毒素,時間一長就成了“頑固牙結石”。
- 2. 吸煙:長期吸煙者牙周炎發生率高2-3倍。研究發現,吸煙影響牙齦血液供應和免疫反應,讓炎癥更難消退[2]。
- 3. 遺傳體質/糖尿病:有的人天生牙周組織抵抗力差,比如家里長輩早年掉牙,自己中年后要更小心;糖尿病人群因高血糖影響免疫,更容易牙周炎。
實際上,美國CDC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風險增加1.5-2倍[3]。這提示我們,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或家族史,更應該重點留心牙周健康。 ?? 只有搞清楚這些原因,才能真正做好針對性的預防。
04 牙齒松動的機制:從“根”上解讀穩固的秘密
很多人以為牙齒被牙齦包著就很牢固,其實牙齒的“地基”靠牙周膜和牙槽骨。如果牙周炎持續發展,微生物毒素會破壞這里的細胞,造成骨頭流失。牙齒就像房子地基塌陷那樣逐漸松動。
例如,一位45歲的男士,拖延數年后下門牙出現松動甚至咀嚼困難,最終經牙科拍片發現牙槽骨已有明顯吸收,就是患牙周炎后長期未干預導致的。
?? 牙周炎造成牙齒松動屬于“結構性損傷”,光刷牙已無法逆轉,需要正規牙科干預。
05 預防:生活中怎么把牢“地基”?
其實,日常生活中能做的有不少。最核心的無非三點——認真清潔、飲食得當、定期檢查。下表給大家看得更直觀:
方法 | 為什么有用 | 建議 |
---|---|---|
正確刷牙 | 減少牙菌斑積聚 | 建議早晚+睡前刷牙2-3分鐘;用牙線清理牙縫 |
多吃高纖維蔬菜(水蘿卜、芹菜) | 物理摩擦清理牙面,補充維C幫助牙齦 | 每天1-2種,換著吃,餐后咀嚼 |
定期洗牙 | 清理牙石和深層菌斑 | 成年人建議每6-12個月一次 |
?? 建議:即便自覺刷牙認真,也不要忽略半年-一年洗牙的必要性。
什么情況下要及時就醫?
- 刷牙總是流血
- 牙齒輕輕一推就有晃動
- 口腔異味持續存在
06 正規治療有哪些?做對了能改善
發現牙周炎、牙齒松動后不要慌張?,F代牙科治療已經可以讓大多數早中期患者恢復到比較理想的狀態。治療的主要方案包括:
- 深層潔治:去除牙結石、深處菌斑,對牙根表面進行精細處理(英文稱SRP,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4]),幫助炎癥牙齦恢復。
- 藥物輔助:如局部用含氯己定消毒液,或特殊情況下選用口服抗生素(由醫生判斷)。
- 重癥牙周手術:如牙槽骨流失較多、牙齦萎縮明顯時,部分病人需行牙周翻瓣手術幫助恢復。
?? 只有規范治療并堅持復查,大部分牙齒松動都能顯著改善。
主要參考文獻
- Sun X, He W, Wang Y, et al. Oral Health Status in Chinese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4th National Oral Health Epidemiological Survey. Chin J Dent Res, 2018; 21(4):231-242.
- Tomar, S. L., & Asma, S. (2000). Smoking-attributable periodontit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from NHANES III.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71(5), 743-751. https://doi.org/10.1902/jop.2000.71.5.743
- Chapple, I. L. C., & Genco, R. (2013). Diabet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s: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Joint EFP/AAP Workshop.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40, S106-S112.
- Teles, F. P., & Teles, F. R. (2009). Antimicrobial agents used in the control of periodontal biofilms: effective adjuncts to mechanical therapy?. Brazilian oral research, 23, 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