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的應用:你需要了解的關鍵知識 ???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外科手術”這個詞,不少人都聽過,但其實它和麻醉息息相關。有的朋友聊到手術時常會問:“全麻,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簡單來說,麻醉就是通過一定的藥物讓你暫時失去感覺或者意識,這樣就能讓醫生順利、安全地開展復雜的手術過程。??
在麻醉作用下,患者不會感受到疼痛,也不會有恐懼等情緒干擾。整個麻醉過程就像讓身體休息一會兒,暫時“斷開”大腦對外界的接收信號。個人無需害怕,麻醉已經是現代手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讓治療變得更安心和效率更高。
麻醉的方式有幾類,比如局部麻醉只針對局部區域,全身麻醉則讓整個身體都進入麻醉狀態。實際操作由醫生根據你的身體狀況和手術類型來選擇。
02 麻醉過程中的關鍵監測有哪些?
手術中最讓家屬和患者關心的之一,就是麻醉時是不是會有風險。其實,麻醉醫生會對你的身體“盯”得很緊,確保你在麻醉期間不會發生意外。主要監測項目包括:
- ?? 心率和心電圖:醫生會隨時觀察心跳節奏,有些設備還能發現一些異常電活動,及時預警可能的心臟問題。
- ?? 呼吸情況:麻醉可能影響呼吸功能,監測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SpO2)。如果呼吸有異常波動,會用設備進行輔助通氣或調節。
- ?? 血壓波動:血壓的變化可以反映麻醉和手術過程中的壓力狀態。醫生會調節用藥,把血壓保持在合理范圍。
- ??? 體溫變化:手術環境影響體溫,需要有專門設備監測,及時加溫或降溫。
以一位55歲的女性患者為例,她因為乳腺相關癥狀進行局部切除,需要全麻。手術期間醫生就密切監測了她的心電圖、呼吸和血壓等重要指標。心電參數穩定,血氧維持在97-100%,呼吸和體溫也在正常范圍。實際操作下來,監測是安全的“護欄”,讓整個過程更加可控。?????
03 麻醉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并發癥是什么?
雖然麻醉技術越來越成熟,但任何醫學操作都不是沒有風險。簡單來說,麻醉的風險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類。
- 短期風險: 常見有惡心、嘔吐、頭暈等反應,部分人會有短暫的記憶模糊。有一點像“喝醉”的后遺癥,但大部分癥狀屬于輕微變化,通常幾小時即可消失。
- 嚴重并發癥: 一些特殊體質者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呼吸抑制、心跳異常等情況,這些屬于明顯的警示信號。針對合并癥,比如高血壓或者糖尿病,麻醉風險更高。
- 長期影響:大部分人很快就恢復正常,也有少數人在手術后持續幾天感到乏力,個別高齡或慢病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或腎功能變化。
需要關注的是,研究指出,年齡增長及基礎疾病是并發癥發生的重要因素(引用: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2018, McGraw-Hill)。所以,手術前一定要向醫生說明自己的健康史,這樣才能有效評估并避免風險。
04 醫院是如何進行麻醉評估的?
麻醉前的評估其實是個“系統審核”。不是醫生問問就結束了,而是要全面了解你的歷史——比如家族有沒有麻醉過敏、心臟、呼吸、肝腎有沒有基礎異常,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
- 病史采集: 包括近期用藥、過敏史、生活習慣等;如55歲的女性患者,醫生詢問高血壓控制情況、是否有心電圖異常等,保證方案量身定制。
- 體格檢查: 檢查氣道、心肺聽診、體重指數等。特別是肥胖、呼吸道狹窄等,需提前準備措施。
- 必要檢測: 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基礎檢查,用于發現潛在問題。如術中收縮壓曾波動到200-260mmHg,就是提前評估的重要環節。
醫院評估還會根據ASA分級(美國麻醉醫師學會分級)來區分麻醉風險等級,從而選擇合適方案。??
05 麻醉后的恢復過程應注意哪些事項?
麻醉并不是藥效“醒了”就萬事大吉,恢復也很關鍵。手術結束后,大家會先被轉到恢復室(PACU),這里專門監測身體是否逐漸回到正常狀態。
有些人會有輕微頭暈、偶爾惡心,這都是藥物的自然影響?;謴推陂g,護士和醫生會關注你有沒有呼吸障礙、新的出血或者疼痛。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兩三小時就能完全清醒、自由活動。????
如果你感覺持續不適,比如頭痛劇烈、胸悶、呼吸辛苦,建議當場告知醫護,別硬撐。手術當天建議家屬陪伴,至少在麻醉“余波”結束后再離開醫院。
另外,麻醉藥物有時會導致短時記憶減弱,建議恢復當天暫時不要處理重要事務或者開車。
06 如何管理麻醉相關的疼痛及不適?
手術結束,大家最關心的事往往是“疼不疼”。其實正規醫院的麻醉團隊會提前為你做好疼痛控制方案。
- 藥物鎮痛: 能用的藥物有不少,包括阿片類、非甾體類鎮痛藥,有些手術還會結合局部麻醉藥一起用,有點像“分層保護”,讓痛感被最大程度減弱。
- 多模式管理: 意思是既用藥,也結合物理治療或心理疏導,比如冷敷、放松訓練,用不同的方法緩解痛感。
- 患者溝通: 最重要的是,覺得難受一定要告訴醫生,別讓“忍耐”成為習慣。有位乳腺切除術患者,術后主動反映疼痛,醫生為其更換了鎮痛方案,很快恢復順利。
臨床指南也指出,早期、主動、個體化的疼痛管理有助于減少并發癥與恢復時間(引用:Chou, R. et al.,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2016, Journal of Pain, 17(2), pp. 131-157)。
如果想輔助恢復,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粥、蔬菜湯,有利于胃腸道恢復。術后第一天不建議進食油膩和重口味的食物。等到胃口逐步恢復,可以慢慢增加蛋白質和水果蔬菜類。
07 麻醉安全的生活預防建議
說到平時怎么做,才能在將來遇到手術時更穩妥?其實,生活中一系列養成習慣很有幫助:
- ?? 均衡飲食: 每天保證基礎的蛋白質攝入,比如豆腐、魚、雞蛋,有利于身體修復能力提升??梢赃m當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 ???♂? 適度運動: 簡單散步、拉伸,對心肺功能和整體代謝都有幫助。建議每周保持三次30分鐘以上輕活動,別讓身體一直懶在沙發上。
- ??? 日常睡眠: 睡眠充足,免疫系統才能運轉良好。很多麻醉術后恢復快慢,和睡眠習慣密切相關。
年齡50歲以后,建議定期做常規體檢,尤其是血壓、心電圖、基礎血液生化等。有慢病史的人群更要關注自身情況,每年主動與醫生溝通并完善個體檔案。如果有手術計劃,提前進行術前評估最靠譜。
有緊急狀況,比如突發嚴重胸悶、暈厥或記憶障礙,一定要選擇正規醫院的麻醉醫生進行咨詢,再決定手術。
?? 參考文獻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5th Edition). McGraw-Hill.
- Chou, R., Gordon, D. B., de Leon-Casasola, O. A., et al. (2016).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ournal of Pain, 17(2), 131-157.
- UpToDate. (2024). General Principles of Anesthesia for Surgery. UpToDat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