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在神經鞘瘤治療中的重要角色
01 什么是神經鞘瘤?
有時身體會突然出現一些莫名的不適,比如手指偶爾有點麻、脖子莫名有點酸脹。這類“小信號”平時大家可能不會太放在心上。如果癥狀一閃而過,大多數人連醫生都不會找。但實際上,某些不起眼的小癥狀,背后卻有可能藏著較為少見的問題,比如神經鞘瘤。
神經鞘瘤是一種來源于神經鞘細胞(包裹在神經外面并保護它們的細胞)的良性腫瘤。這類腫瘤大多生長緩慢,剛開始對健康影響不大。隨著腫瘤變大,壓迫神經,才會逐漸出現癥狀。雖然名字里帶“瘤”,聽起來讓人緊張,但很多時候其實風險并不如人們擔心的那么高。
?? 了解這種疾病,有助于大家及時關注身體的小變化。在大多數情況下,神經鞘瘤屬于良性病變,通過合理治療,可以得到較好的恢復。
參考文獻:Antoni, A. (2019). Schwannomas: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30(5), 1409-1417.
02 什么時候需要警惕神經鞘瘤?
其實,大部分患者早期感受到的只是偶爾、輕微的不適。例如,一陣類似過電感的麻,或是不知怎么的,平時拎包的那只手突然變得有點無力。這些感覺往往不明顯,很容易被歸結為“睡姿不對”或者“勞累導致”。
- 輕微疼痛:間斷、不太影響生活,時好時壞,容易被忽視。
- 麻木感:初時通常只影射到某一小片皮膚,持續時間不長。
- 輕度無力:比如拎東西有點發酸,一會兒又恢復正常。
不過,如果這樣的不適持續加重,比如疼痛變為一整天持續、麻木感越來越明顯、甚至開始影響正常活動,就要引起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
有一位49歲的女性,患有顳下頜關節功能異常,近期發現左側脖子時有酸脹。進一步檢查,竟發現了神經鞘瘤。這個案例讓人意識到,不要把每一個不適都當成小問題。
參考文獻:Kumar, D. et al. (2022). Peripheral nerve schwannomas: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World Neurosurgery, 162, e344–e356.
03 神經鞘瘤為什么會發生?
讓人好奇的是,這類腫瘤為什么會找上門?其實,神經鞘瘤形成與遺傳、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不過大部分患者沒有明確的家族病史。
- 遺傳易感性:部分神經鞘瘤與基因突變有關,比如神經纖維瘤病患者就更容易發病。
- 神經損傷:有研究認為,反復的神經損傷或者外傷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激活局部鞘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腫瘤。
- 年齡因素:30-60歲人群發病率略高,尤其是慢性勞損或壓力大的人群。
- 其他環境因素:比如長期暴露于某些化學物質或者電磁輻射環節增加風險的證據并不明確,需要更多研究。
一些醫學文獻提示,約70%的神經鞘瘤患者沒有明顯的致病原因。因此,對這類腫瘤的預防,目前主要仍以早期檢測和規范治療為主。
參考文獻:Xu, W. et al. (2020). Et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benign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1, 587802.
04 神經鞘瘤怎么檢查出來?
如果癥狀持續或者加重,醫生一般會建議做一些檢查來明確病因。具體流程上,最重要的是影像學檢查。其中,MRI(磁共振掃描)幾乎是標準配置。
- MRI(磁共振): 可以精準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對周圍組織的影響,影像上邊界清楚、強化明顯的類圓形腫塊高度提示神經鞘瘤。
- B超或CT: 適合輔助了解腫瘤性狀,有些部位的腫瘤可能更加清晰。
- 組織活檢: 通過病理分析,一錘定音,確認腫瘤良惡性。
檢查過程雖然需要一定時間,但并不痛苦,風險很小。就像前文那位女性,她正是通過MRI發現左側腮腺后方長了個23毫米的腫瘤,邊界很清楚,為后續治療指明方向。
?? 如果自覺癥狀持續數周不緩解,特別是單側明確的麻木、持續壓痛等,別拖著,盡量預約專業的神經外科或骨科門診做系統排查。
參考文獻:Filler, A. et al. (2018). Imaging of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 Neurosurgical Focus, 44(6), E16.
05 手術治療時,麻醉科到底做了什么?
多數神經鞘瘤需要通過手術切除。這個時候,麻醉科是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他們保證患者手術過程中的舒適與安全,讓醫生能夠安心進行切除操作。
- 術前評估:除了常規身體狀況,麻醉醫生還會根據患者基礎疾?。ū热珀P節活動受限)設計個性化麻醉方案。
- 術中全程監測:動態觀察血壓、氧飽和度、麻醉深度,及時處理意外,比如血壓突然波動。
- 用藥調節:通過調整吸入和靜脈麻醉藥協同作用,實現鎮痛、鎮靜和肌松。
- 氣道管理:像本例患者因顳下頜關節紊亂,張口困難,麻醉醫生采用特殊氣道方法保證安全,術后病人順利清醒。
簡單來說,麻醉科像守望者一樣守護手術順利進行。手術過程很少出現意外,像上面那位患者,2小時手術,生命體征穩定、出血很少,術后很快恢復自主呼吸,清醒拔管。
參考文獻:Gupta, S. & Sharma, A. (2021). Role of anesthesiologist in neurosurgery. As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6(4), 620-627.
06 麻醉科還幫你守護哪些細節?
很多人以為麻醉醫生只管“打麻醉”,其實他們還承擔著不少其他重要任務,尤其是在圍手術期管理(包括手術前、中、后)。
- 保障生命體征:手術時,麻醉科負責持續監測和調控血壓、心率、呼吸、體溫等,每一次波動都需要用專業手段處理。
- 術后疼痛管理:術后不是“一覺醒來就完事”。合理用藥、定時觀察,麻醉科醫生在幫助患者術后舒適方面尤為重要。
- 急救與并發癥處理:突發狀況(如過敏、氣道梗阻)第一時間響應,減少風險。
- 心理支持:手術前后,患者難免緊張、焦慮,麻醉科醫生會用專業語言解釋麻醉過程,緩解不必要的擔憂。
有的人會問:“我怕術后痛怎么辦?”其實,只要和麻醉科醫生溝通,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鎮痛和護理措施,幫助你平穩過渡到康復階段。
07 生活管理和預防,新起點從現在開始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神經鞘瘤,但好的生活習慣是有益健康的關鍵。
??
飲食建議:
- 深色綠葉蔬菜 + 提高抗氧化能力 + 每天搭配一到兩個種類,蒸煮為主。
- 富含維生素B群的全谷物 + 促進神經健康 + 早餐可加入燕麥、糙米等。
- 優質蛋白(如雞胸肉、深海魚)+ 幫助修復神經組織 + 每周吃2-3次魚類。
- 新鮮水果(如藍莓、獼猴桃)+ 豐富抗氧化成分 + 每天一到兩份水果作為加餐。
???♂?
運動與生活作息:
適當有氧鍛煉(如快走、游泳)每周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對神經系統有好處;規律作息,減少熬夜,保持情緒穩定也同樣重要。
?? 定期復查:術后患者應根據醫生建議進行復查,監測康復進度。出現持續麻、痛、運動障礙等應及時就醫。
信息溝通: 術后不明白的地方,隨時和主治醫生、麻醉醫生溝通,他們就是你健康路上的伙伴。
參考文獻:Baranzini, S.E. et al. (2018). Influence of diet and lifestyle on peripheral nerve tumor prevention.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1(7), 519-528.
總結一下,神經鞘瘤雖然屬于較為罕見的疾病,但通常進展慢,可控性強。最關鍵的是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疼痛、麻木、無力等信號,不能一味忽視。借助醫學檢查,即便真有問題,也能早期發現、及時應對。
手術治療過程,麻醉團隊是主力守護者,讓患者手術更安心、康復更順利。后續的飲食、運動和溝通,幫助大家在疾病前建立起一道“健康防線”。服務到位的麻醉科和自我健康管理為每個人的康復保駕護航。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出現類似癥狀,不妨建議他們主動咨詢專業醫生、完善檢查。這樣做帶來的安心,遠比盲目等待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