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耳朵重見光明:耵聹栓塞的識別與取出技術
聽力變模糊?可能是“耳朵的小堵塞”來了
有沒有試過,洗完頭或者外出一趟,發現耳朵里有點發悶,聽東西變得模糊?其實,這種情況不一定是進水了,更有可能是耵聹栓塞正在悄悄作祟。很多人覺得耳垢就是臟東西,隨手拿棉簽去掏,但反而可能給耳朵制造一堵“墻”。關于這個小麻煩,我們不妨聊聊它的來龍去脈,以及怎么讓耳朵重見清晰的世界。
01 | 什么是耵聹栓塞?
說起來,耳垢(醫學上叫“耵聹”)原本是耳朵的“小衛士”,用來阻擋灰塵、細菌。不過,如果分泌太多,或者清理不當,容易堆積堵在耳道里,就變成了耵聹栓塞。實際臨床中,成年人和兒童都會遇到,只是比例不同。據一份美國調查顯示,普通社區人群中,耵聹栓塞的發病率約為6%(Schmitt, 2010)。
02 | 常見癥狀:輕微到嚴重,別小看這些信號
癥狀類型 | 表現 | 例子 |
---|---|---|
輕微/偶爾 | 偶有悶感,聲音似乎沒那么清楚 | 20歲的學生,去游泳后覺得右耳悶悶的,隔天又恢復正常 |
持續/明顯 | 聽力下降、持續耳鳴、脹痛感 | 65歲男性,長期用耳塞,最近聽力突然下降,還出現持續嗡嗡聲 |
這些癥狀不一定總是耵聹栓塞,但如果是持續性的、明顯影響生活,最好別拖。尤其是有耳鳴、耳脹、有時甚至覺得聲音從“墻后”傳來,這類變化需要重視。
03 | 為什么會發生耵聹栓塞?
- 耳垢分泌多:有些人天生耳垢偏多(遺傳相關),或者年齡大了耳道形變,比如老人。
- 清理不當:用棉簽、發夾掏耳朵,反而容易把耳垢推得更深,形成堵塞。
- 環境影響:長期在塵土、濕度大的環境下工作,耳垢聚集機會增多。
- 佩戴耳塞或助聽器:連續使用,容易影響耳垢代謝與排出。
臨床調查指出,老年群體耵聹栓塞發生率更高,這與皮膚老化、分泌腺變化有關(Roland & Smith, 2017)。再加上遺傳因素,部分家庭孩子和父母都偏愛“油耳朵”類型,堵塞風險隨之升高。
04 | 專業取出方法有哪些?
方法 | 醫生操作流程 | 適用場景 |
---|---|---|
沖洗(灌洗) | 使用溫水,低壓沖洗耳道,軟化并沖出耵聹 | 耳膜正常,堵塞較深或較硬者 |
吸引法 | 專用吸引器,將碎塊耵聹“吸”出來,操作快捷 | 堵塞較軟、粘著度低 |
器械摘除 | 利用鑷子、小鉤子,在直視下將耵聹逐步夾出 | 塊狀、靠近表面的耵聹 |
?????如果懷疑有嚴重堵塞,最好的辦法是讓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后選擇合適方法。正規操作能夠有效避免耳道損傷和感染。另外,一些醫學研究明確建議,自己掏耳朵風險較高,應優先求助專業人員(Smith et al., 2018)。
05 | 日常護理與預防怎么做?
簡單來說,耳朵不癢不痛不必掏。偶爾感覺有異物,不妨請醫生看一看。經常帶助聽器、耳塞的人,可以1-2個月復查一次耳道。
06 | 就醫時該準備哪些信息?
- 記錄出現癥狀的時間、持續多久、是否有“悶感”或耳鳴。
- 是否用過棉簽、掏耳工具,每次掏的頻率。
- 有無耳鼻喉疾病史(如中耳炎、鼓膜穿孔),或佩戴助聽器、耳塞的習慣。
這些信息可以幫助醫生判斷耵聹栓塞的嚴重程度,以及選擇合適的取出方法。其實,一次完整的癥狀描述,加上家庭史、個人防護習慣,身體檢查就事半功倍了。
實際行動勝過擔心
耵聹栓塞雖然不是什么大病,但處理不當也容易惹麻煩。最好的方案是,養成不亂掏耳朵的習慣,發現聽力明顯下降、持續悶感,及時和醫生溝通。偶爾護理、健康飲食、注意用耳工具的方式,也能幫助耳朵長期保持清爽。
生活中遇到耳朵堵塞,不妨先觀察變化,別著急自我掏取。既專業、又簡單的方法,其實就藏在科學的小習慣里。如果你還有不確定的疑問,和醫生交流,總比自己摸索來得安心。
參考文獻
- Schmitt, B.D. (2010). Earwax: An Underappreciated Problem. Pediatrics in Review, 31(8), 368–370.
- Roland, P.S., & Smith, T.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earwax impactio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56(1), S1–S29.
- Smith, M.L., et al. (2018). Strateg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rumen impac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8(9), 56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