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隱秘敵人”:耵聹栓塞的癥狀與治療
02 其實耵聹栓塞也會有“小信號”
很多人并不知道,耵聹栓塞剛剛形成時,癥狀通常非常輕微,很容易被忽略。例如,有時會覺得耳朵里有點悶悶的,好像空氣流通受限。有些人偶爾伴有輕輕的發癢,偶爾會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在耳里有些回音。這些“小信號”,往往只在洗澡進水后才會明顯一些。
舉個例子:
35歲的黃先生喜歡晨跑后用濕棉簽清理耳道,最近他覺得左耳偶爾有悶脹感,有時候洗頭水流進耳朵,更覺不舒服。除了偶爾發癢,沒有其他明顯不適,但他并未在意這些微小的變化。
03 出現這些情況,別再當“小問題”了!
隨著耵聹堵塞加重,一些癥狀會持續出現。與前面相比,警示信號更加明顯,例如聽力持續下降,出現長時間的耳悶堵感、耳鳴。有時甚至出現耳痛或覺得耳朵“鼓脹得厲害”。用力張嘴時,一些人會表現出耳朵疼痛或堵塞感更加明顯。這時候,需引起充分關注。
50歲的李阿姨,發現自己近一周來右耳持續聽不清鄰居說話,且感覺右耳悶痛,偶爾甚至有流水聲。白天還好,晚上更明顯。她擔心是聽力受損,才到醫院求診。
癥狀表現 | 常見情況 |
---|---|
持續耳悶 | 堵得更重,甚至會“聽不清” |
聽力下降 | 和感冒、耳部疾病相似,不易區分 |
耳痛 | 有時還會伴隨著耳鳴、流水聲 |
04 究竟什么導致了耵聹栓塞?
很多人納悶:不是說耵聹能“自潔”嗎,怎么會堆積到堵耳朵呢?實際上,這和日常習慣很有關系。
下面詳細拆解形成耵聹栓塞的常見原因——
- 1. 愛用棉簽、耳勺等深度掏耳朵
很多人喜歡用棉簽深挖耳道,其實這樣容易把耵聹推到更深處,讓它慢慢堆在耳道深部。
研究顯示,經常用棉簽掏耳朵者,發生耵聹栓塞的概率比不用者高出2倍左右。 - 2. 耳道結構或分泌習慣差異
一些人天生耳道較細彎曲;有些人油脂腺分泌旺盛,這些都會影響耵聹“自清”能力。 - 3. 年齡和健康狀況
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耵聹會變干偏硬,不容易隨動作自行排出。此外,經常佩戴助聽器或使用耳塞的人,也容易發生堵塞。 - 4. 特殊病癥和環境
比如皮膚病、慢性耳炎等耳道疾病反復刺激,或者長期處于多塵環境下,也很容易讓耵聹堆積。
05 專業檢查怎么“揪出”耵聹栓塞???
覺得耳朵不舒服,有人自己照鏡子試著看看耳道,但實際上耵聹藏得很深,一般光靠日常工具很難發現。想要確定耳朵是否被耵聹堵了,應到醫院或有經驗的耳科診所,用專業器械檢查。
檢查方式 | 說明 |
---|---|
耳鏡檢查 | 直接用耳鏡觀察耳道內耵聹情況;無痛,幾分鐘就能完成。 |
聽力測試 | 對于明顯聽力下降者,有時會做簡單的聽力篩查,判斷是否單純耵聹引起。 |
06 治療方法多樣,哪種最適合你?
當耳朵真的被耵聹堵塞后,處理方法不是“一掏了之”。不同情況,處理方式也不同。下面的對比表,幫助你快速了解各種處理方式及其適用人群 ——
治療方法 | 適用情況 | 注意事項 |
---|---|---|
軟化劑滴耳 | 適合耵聹偏硬、不易直接取出的情況 | 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有耳膜穿孔者不適用 |
耳道沖洗 | 耵聹有一定軟化或呈泥狀塊狀時 | 操作要溫和,有耳患病史者慎用 |
手工挖取 | 耵聹較大或堵塞嚴重者 | 由專業醫生操作,避免損傷耳道 |
簡單說,選擇哪種方法,應以醫生建議為主。有時候病人帶著“自己挖耳朵更放心”的心理,其實很容易把耵聹越推越深,加大堵塞和感染風險。
07 預防耵聹栓塞的小竅門
- 不要頻繁掏耳朵,特別是不建議深度掏挖。
- 洗澡、游泳后,可用干毛巾輕輕擦拭外耳廓即可,避免水分殘留耳道。
- 佩戴助聽器、耳塞的人,可以定期讓醫生幫忙檢查耳道。
- 發現聽力下降、耳悶、耳鳴持續不緩解時,最好早到醫院專業人員判斷,不要長期自行處理。
- 深色蔬菜(如菠菜等):富含維生素A,有助于維護上皮組織健康。
- 雞蛋: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有助于耳道皮膚修復。
- 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避免分泌物變得過于干硬。
最后的話
耳朵里的耵聹就像是“隱秘的工人”,默默守護,但堵塞久了也會搗蛋。關注小信號,調整生活習慣,遇到持續不適時找專業醫生幫忙,這才是保護耳朵的靠譜辦法。
身邊朋友家人出現類似癥狀,不妨把這些實用知識告訴他們。畢竟健康的生活,并不復雜,關鍵在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