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阻礙:外耳道耵聹栓塞的處理與預防
01. 日常生活中悄悄堆積的“小麻煩”
夏天和家人吃火鍋,飯后小孫子總是抱怨耳朵“有點悶”,媽媽順手拿起棉簽給他清理。大多數人對耳垢沒太放在心上,但其實,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正慢慢在耳道里“筑墻”,一不注意就可能釀成聆聽的困擾。
外耳道耵聹栓塞,說簡單點,就是耳垢聚集太多了。耵聹本身有重要作用,可如果粘連、變硬,悄悄把耳道堵上,麻煩也就隨之而來。
02. 耵聹:守護耳道的屏障,還是“堵路的石頭”?
耵聹(俗稱耳屎)主要由外耳道中的腺體分泌,健康情況下能抵御灰塵、細菌、蟲蟻入侵,相當于一層“隱形門衛”。有研究指出,耵聹自身帶有抗菌因子,能讓耳道保持在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1]。
??? 正常耵聹作用 | ?? 過量堆積后果 |
---|---|
抵抗微生物和異物 | 可能造成耳道阻塞 |
潤滑耳道皮膚 | 出現悶塞感、聽力下降 |
防止水分過度進入 | 引發耳道皮膚炎癥 |
不過,當耵聹堵住了耳道,除了常見的堵隔音外,還會有耳道不適、耳痛甚至感染的風險。美國耳鼻喉學會的研究顯示,耵聹栓塞在兒童、老年人、佩戴助聽器的人群中尤為常見[2]。
03. 如何分辨耵聹栓塞?
剛開始,許多人只會感覺到輕微的耳朵悶塞,偶爾有點異物感。有朋友分享,自己在會議中一邊聽別人講話一邊覺得聲音“似遠似近”,仿佛隔了一層膜。其實,這就是耵聹剛剛影響聽力的表現。
- 輕度耳塞感,有時會被當成“上火”或“感冒”
- 偶爾出現耳朵癢,喜歡用手指或棉簽撓一下
- 部分人出現輕微的耳鳴,尤其在安靜環境下明顯
這些信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關注,隨著耵聹進一步堆積,癥狀會逐漸加重。
04. 明顯癥狀:哪些信號提示需要正視?
耵聹栓塞超過一定程度,會帶來持續的聽力下降和明顯不適。有位62歲的男性患者,平時自感聽力還行,直到某天親戚說話他總是答非所問,家人才注意到他的一只耳朵幾乎聽不見。
- 持續的耳朵堵塞感,有時候像塞了一塊棉花
- 一側明顯聽不清,尤其打電話時表現突出
- 耳朵內部隱隱作痛,甚至伴有分泌物或流出異味
- 出現眩暈感,尤其老人可能會因此摔倒
05. 為什么會形成頑固的耵聹栓?
到底是什么讓耵聹變得難以清除?這里有幾個常見原因:
- 清潔習慣——頻繁掏耳朵反而把耵聹推得更深。有資料顯示,使用棉簽或小棒清耳時,四分之一的人會因此導致耵聹栓塞[3]。
- 耳道結構差異——有些人天生耳道較窄、彎曲,耵聹更容易積存。
- 分泌過多——油性皮膚、特定遺傳體質會讓耳垢增多。例如,亞洲人群耵聹傾向為干性,歐美人群則多為濕性,更易形成栓塞[4]。
- 助聽器與耳塞——長期佩戴助聽器或工作用耳塞,也會增加耵聹堆積風險。
- 年齡因素——老人汗腺功能下降,耵聹變干硬,不易自行排出。與此同時,幼兒因分泌旺盛,也容易耵聹堆積。
06. 家庭護理:出現輕微阻塞怎么辦?
簡單來說,輕度耵聹堆積時可以考慮在家用溫和的耳部護理辦法解決。正常情況下,耳道的耵聹會靠自己排出。但當出現不適,又沒有明顯疼痛、聽力嚴重下降或流膿時,可以嘗試:
方法 | 操作/說明 |
---|---|
耳部滴油法 | 用醫用甘油、礦物油、橄欖油,一天1-2次,每次1-2滴,幫助軟化耵聹 |
藥店耳垢軟化劑 | 遵醫囑選用,按說明滴入耳道,等待耵聹自行排出 |
正常運動 | 咀嚼、說話等動作有助于耵聹自然排出 |
不過,兒童、老人及有鼓膜穿孔病史者,不建議自行操作。
07. 醫院怎么處理耵聹栓塞?
對于頑固栓塞或反復發作的人,最佳選擇還是到專業醫療機構。醫生會采用以下方法:
- 用專用探針、鉤或電動吸引器移除耵聹
- 在明確耳膜完好的情況下,使用水流沖洗法
- 部分情況下配合藥物,減少炎癥或感染
比如一位7歲男孩,家長因其持續聽不清電視聲音帶他到醫院,檢查后發現是耵聹堵塞,醫生用了專用工具不到5分鐘就解決困擾。
08. 如何預防耵聹栓塞復發?
- 合理清潔: “耳朵會自潔”,隨意掏耳會把耵聹推向更深處。大部分人無需“深度清理”。
- 飲食合理補充微量營養素:例如食用南瓜子、含鋅豐富的食物,有助于皮膚和腺體健康,間接維護耳道環境[6]。
- 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有助腺體分泌自然流暢。
- 佩戴耳塞/助聽器時注意衛生: 定期用衛生濕巾擦拭,減少異物混入。
- 規律作息: 保持作息規律有助腺體正常分泌。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南瓜子 | 含鋅,有助皮脂腺健康 | 每天約10克即可 |
獼猴桃 | 維C豐富,促皮膚新陳代謝 | 建議每周2-3次 |
深色綠葉蔬菜 | 含多種微量元素 | 與主食搭配食用 |
小結:
耳朵也許不像心臟那么引人關注,但小小的耵聹其實關乎聽覺健康。注意清潔、飲食和規律作息,多從生活細節入手,很多時候能幫我們避免耳朵的小麻煩。身邊有人出現聽力下降、反復耳堵,不妨打開這篇文章,給他一點專業又貼心的建議。
參考文獻
- [1] Saunders, J. C. (2014). Earwax: A Review. *Journal of Otology & Neurotology*, 35(7), 1193–1197. https://doi.org/10.1097/MAO.0000000000000288
- [2] Roland, P. S., & Smith, T. L. (2018).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erumen impactio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39(3), S1-S21. https://doi.org/10.1016/j.otohns.2008.06.024
- [3] Guest, J. F., Greener, M. J., Robinson, A. C., & Smith, A. F. (2004). Impacted cerumen: Composition, production,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QJ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 97(8), 477-488.
- [4] Yoshiura, K., Kinoshita, A., Ishida, T., Ninokata, A., Ishikawa, T., Kaname, T., ... & Matsuura, S. (2006). A SNP in the ABCC11 gene is the determinant of human earwax type. *Nature Genetics*, 38(3), 324-330.
- [5] Ghosh, S., & Bhatt, A. (2017).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cerumen impa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mong adults.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 274(7), 2779-2785.
- [6] Liew, M., Ballard, T., Sarny, J., Wirth, S., & Schmutzhard, J. (2017). Nutrition and ear health: The impact of essential nutrients. *Clinical Nutrition*, 36(2), 59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