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了解麻醉在手術中的應用,保障您的手術安全
很多人一提到“麻醉”,總有點緊張。手術室的燈光、儀器響聲,還有那即將面對的未知體驗,往往讓人心里發怵。其實,麻醉就像手術旅途中一雙溫柔的手,陪你平穩走過高峰和暗礁。了解清楚麻醉是什么、怎么用、會帶來哪些變化,比單純擔憂靠譜得多。
01 什么是麻醉? ??
麻醉簡單來說,是通過注射或吸入藥物,讓人在手術期間不感到疼痛,也不會記得當中發生了什么。麻醉不僅關掉了“疼痛的開關”,有時還會讓你全身都像“短暫停機”一樣沒了知覺。當然,這種關機是暫時的,醫生會嚴格把控時間和劑量。
除了讓患者舒適,麻醉還能避免劇烈的應激反應,比如劇烈疼痛帶來的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問題。它讓手術變得像一次安靜的修整,有助于醫生專心操作,也減少患者的風險。???
02 麻醉在手術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
- ① 不疼了,才安心:手術沒有麻醉,光想到那種痛感就讓人膽寒。通過麻醉,醫生能放心“動手”,患者不用擔心因為疼痛而亂動,也不會事后留下心理陰影。
- ② 身體狀態更穩定:很多人以為麻醉就是睡覺,其實它還能讓呼吸、血壓、心跳這些“后臺程序”在醫生監護下變得很穩定。比如在一次腹腔鏡子宮病損切除手術中,44歲的患者在麻醉管理下,血壓和心率都維持得很平穩,這對于減小手術風險、保證恢復速度很有幫助。
- ③ 應對緊急狀況:有時手術中會遇到突發問題(比如出血、過敏),麻醉醫生能迅速通過調整藥物,讓身體反應受控,不至于出現危險的波動。
麻醉醫生說得不多,卻是整個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他們守在你身邊,像“守夜人”一樣小心應對每個細節。這也是為什么麻醉被稱為現代手術的“安全保障線”。
03 麻醉有哪些類型?什么手術用哪種???
手術種類千差萬別,麻醉方式也各有不同。分得最常見的一共有三類,每種針對不同的“戰場”:
-
1. 全身麻醉:一般是大手術,比如開胸、腹腔鏡下的子宮肌瘤切除等。藥物讓你處于睡眠般的狀態,整個身體都沒有知覺。
?? 適用:需要長時間、范圍廣泛操作的手術,或者必須讓患者全身放松的情況下。 - 2. 局部麻醉:只讓某一小塊區域“麻木”,人是清醒的。醫生打麻藥,手術部位無痛,比如皮膚縫合、小型腫物切除。
- 3. 區域麻醉:比如腰麻、臂叢麻醉,讓一條胳膊、或一雙腿感覺不到痛。特點是范圍比局麻大,但人還能保持清醒狀態。
怎么選?主要看手術部位、時間、患者身體狀況。比如前面提到的44歲女性做腹腔鏡子宮病損切除,就是采用全身麻醉。醫生會在術前仔細評估,確保安全匹配。
需要補充的是,麻醉本身并不危險,但每個人的體質和病史不同,所以“個性化”很關鍵。遇到有基礎病的老人、心肺功能較弱者,麻醉方式會慎重調整。
04 術中如何監測和管理生命體征???
成功的手術不僅靠醫生,還靠麻醉醫生全程“監工”你的身體狀態。圍術期管理,就是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對各種生命信號的監控——這決定了手術是否安全順利。
- 心率和血壓:麻醉藥下,心率和血壓可能波動。醫生會用血壓計和心電監護儀,每隔幾分鐘測一次——比如42歲女性在腹腔鏡手術中,整個過程心率66次/分,收縮壓117-120mmHg,術中狀態很穩定。
- 呼吸和血氧:吸入全麻藥后,呼吸有時會減慢甚至停下來,需要醫生用呼吸機幫你通氣。血氧飽和度(SpO?)也要實時監測,看到數字低于95%,醫生就會馬上處理。
- 二氧化碳分壓:術中測量二氧化碳,ETCO?能反映呼吸循環情況。正常范圍大約35-45mmHg,太高太低都會被及時糾正。
如果因為基礎疾病或者特殊體質,圍術期管理會額外加強。每一項指標都像一環鎖鏈,彼此牽連。整個過程都在麻醉醫生密切把關下完成,讓患者和家人都能安心等待好消息。
05 麻醉前的準備事項有哪些???
做麻醉不是直接“打個針”就可以,前期工作很關鍵。主要分為下面幾步:
- 1. 詳細評估身體狀況: 麻醉醫生會仔細問病史,包括過敏、慢性?。ㄌ悄虿?、高血壓等)、用藥情況,比如之前用過什么藥、有無藥物反應。
- 2. 必須的術前檢查: 一般會安排心電圖、胸片、血常規、生化全套,確保沒有隱匿的風險。一些人還需要肺功能檢查或者凝血功能測定。
- 3. 安排禁食禁飲: 多數手術要求術前6小時不能吃東西,2小時不能喝水。這樣麻醉時不會誤吸胃內容物,降低嗆咳和吸入性肺炎風險。
- 4. 溝通藥物調整: 日常用藥有的要停,有的需要照常吃。醫生會詳細說明,比如高血壓藥一般照常吃,降血糖藥可能需要調整。
這些準備一步都不能省,只有身體條件評估合格,麻醉安全才有保障。如果某一項檢查有問題,這時候及時調整遠比手術時再擔心安全隱患劃算。
06 麻醉后怎么恢復?有哪些需要注意???
麻醉結束后,都會先在恢復室靜靜“緩一會兒”。一般來說,全麻過后還會有些迷糊,偶爾頭暈、輕微惡心,這些多半兩小時就能緩解。真正要注意的,是下面這幾件事:
- 1. 留意呼吸和意識狀態: 剛醒來的頭一小時,護士和醫生會密切看護,確保呼吸道暢通,保障血氧和心率平穩。這是為了防止誤吸和呼吸暫停等意外。
- 2. 慢慢活動,別著急下床: 麻醉藥物還沒完全排出,肢體有時不太聽使喚,走路容易摔倒。一般都要等醫生允許,確定神志清醒、肢體有力再下床。
- 3. 飲水和進食有講究: 術后一兩個小時內先不要馬上大量飲水或進食,一切聽護士或醫生安排,避免惡心嘔吐。
- 4. 關注并發癥信號: 如果出現傷口劇痛、持續嘔吐、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情況,要盡快告知醫護人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遇到這些情況,但別自己硬扛或者回家后忽視新出現的異常。
事實上,麻醉后的恢復速度因人而異。像上文那位腹腔鏡手術的女性,術后兩小時內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安全返回病房。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只要術前、術中、術后都處理好,麻醉帶來的“風險”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少。
07 如何讓麻醉更安全?有哪些正面建議???
除了配合醫院的各種流程,生活里也能為安全麻醉加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新鮮蔬果 + 維生素和纖維有助于術后腸道恢復 + 每天建議兩頓餐里都要有蔬菜
- 適量蛋白質 + 蛋白質幫助傷口愈合和免疫加固 + 如雞蛋、豆制品、瘦肉、一周安排3-4次不錯
- 日常鍛煉 + 適度運動使呼吸、心臟保持活力 + 每天快走半小時,每周三次有幫助
此外,如果曾經對某些藥物或麻醉方式出現過疑似過敏,最好主動告訴麻醉醫生。對于中老年、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每年常規體檢,把慢性病管控好,也是重要的“備戰手段”。
要做手術時,最好選擇資質可靠的醫院,咨詢有經驗的麻醉團隊。好比挑選“飛行員”,多一份投入,多一份安心。
其實大多數人接受麻醉后都能順利恢復,留下的只是手術變得更輕松、更可控的記憶。看到身邊親人要手術,與其瞎擔心,不如提前和麻醉醫生溝通清楚。明白流程、打消顧慮,放下焦慮,照顧好身心——安全手術,才會離我們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 Butterworth, J.F., Mackey, D.C., & Wasnick, J.D. (2017). Morgan and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 Apfelbaum, J.L., et al. (2012). Practice advisory for preanesthesia evaluation: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Anesthesiology, 116(3), 522-538.
- Bulun, S.E. (2013). Uterine fibro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14), 1344-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