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提到手術,往往先想到醫生的妙手??稍诂F代醫學手術里,真正讓病人從緊張和疼痛中“抽離”出來的,其實往往是麻醉這個程序。
麻醉并不僅僅是打一針讓人“睡一覺”。它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極強的醫學操作,目的是讓人在手術時沒有痛感、保持穩定和安全。像心臟、肝膽等大手術,麻醉環節如果沒有做好,后續的風險會急劇增加。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我能不能安全醒來”遠比手術過程本身讓人焦慮。
有的人擔心麻醉“睡不醒”,有的人害怕副作用。實際上,了解麻醉的基本原理之后,這種不安會減少不少。專業的麻醉醫生會綜合每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來設計方案,“定制化”保證手術順利。【參考:Warren, O. J., et al. (2009). The role of the anesthetist in the modern NHS. BMJ, 338, b377.】
?? 手術過程中,麻醉雖能大幅減輕疼痛,但偶爾還是會冒出一些“小插曲”。早期的信號不明顯,有時像打盹后短暫的迷糊;有的則很突出,比如出現惡心、喉嚨疼痛、咳嗽,甚至覺得胸口有點悶。
1. 術后惡心和嘔吐
這是不少手術病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特別是全麻后,胃腸功能短暫紊亂讓人難受。
2. 呼吸短促或費力
麻醉藥刺激中樞神經,部分人會短時間出現呼吸減慢或感覺憋氣,尤其本身有呼吸道基礎病時更容易發生。
3. 心血管不穩定
有的患者術中出現血壓忽高忽低,心跳加快甚至節律紊亂。如果遇到,麻醉醫生會迅速干預,保障器官有足夠的氧氣供應。
麻醉的“種類”其實挺多,常見的有全身麻醉(whole body anesthesia)、區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和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不同方式,就像出門選交通工具,有的適合遠行,有的更適合短途。
- 全身麻醉:適合大多數大中型手術,通過藥物讓大腦進入暫時“休眠”。過程全靠儀器和專業團隊守護,確保安全無痛。
- 區域麻醉:比如腰麻、臂叢麻醉,只讓身體某個區域“斷電”,常用于下肢或腹部手術。意識清醒但無痛感,非常適合體質略弱或年齡較大者。
- 局部麻醉:小創口手術時常用,僅讓局部短暫失去感覺,清醒狀態下幾分鐘搞定,風險最低。
?? 選擇哪種麻醉?實際會結合手術大小、身體情況以及個人偏好綜合考慮。有時醫生也會貼心解釋,讓家屬參與討論,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感。【參考:Butterworth, J. F., et al.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
很多人以為,進手術室之前只要忌口、休息就夠了。其實,麻醉前真正的“流程”遠比我們想得細致。
全面評估:麻醉醫生會細問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家族遺傳等。心肺功能、肝腎指標,甚至牙齒狀態有時都得檢查一遍。對于年紀較大的病人或存在特殊基礎病史(如心臟病、糖尿?。捌谠u估就是一道“安全門”。
禁食安排:為防止麻醉導致嘔吐,通常會提前6-8小時禁食、禁飲。
心理溝通:靠譜的麻醉醫生會聊聊手術細節,解答最常見的小擔憂(比如“我會痛嗎”“萬一醒不過來怎么辦”?)。這不只是醫療需要,更是情感關懷的一環。
術前用藥和優化慢病:常見如高血壓、哮喘,醫生有時會專門調整藥物方案,必要時在術前加用保護措施,這樣手術和麻醉過程才更穩妥。【見:Matot, I., et al. (2019).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393(10186), 1749-1757.】
手術之后,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其實是“麻藥多久會醒”“多久能回到正常狀態”。實際上,這件事因人而異——有人半小時恢復清醒,有的人則要幾小時甚至更長。術后常見的感受,包括輕微頭暈、想吐、嗜睡,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內慢慢緩解。
年齡越大或者患有慢性基礎病(比如心臟問題)的患者,恢復期可能會稍長。例如,有位75歲的女性患者,經過心臟二尖瓣手術麻醉,完全清醒和恢復食欲用了超過一天。這其實很常見,專業團隊會有專人觀察變化、按需用藥,保證每一步都在監控下推進。
?? 別著急,每個人都是“量身定制”護理。出現不適感時,多喝水、按時服藥、密切和護理團隊溝通,遠比自己“硬扛”要好不少。
其實,大家并不需要把專門的醫學書當小說讀,切中要害地了解麻醉就可以。下面這些方法,不妨試試:
- ??礄嗤_科普,比如大型公立醫院的健康講座、網絡科普平臺,內容簡明、更新快。
- 聽醫生講解,有疑問不要憋著,術前、術后都可以直接交流,有針對性更有效。
- 關注自身健康管理。包括監測血壓、控制共?。ㄈ绺哐⑻悄虿。⒁幝勺飨?,都是為自己“做功課”,以后遇到手術不用慌。
- 平時飲食可以適當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對術后恢復特別有幫助。舉例來說,橙子中的維生素C有助于傷口愈合,菠菜富含鐵和葉酸,有益造血功能,《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2012》也有相關研究。
- 保持樂觀心態,正視手術和麻醉過程,不要過度焦慮。良好的情緒狀態有助于身體順利過渡麻醉期。
說起來,麻醉雖然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小插曲”,但最重要的還是科學面對和配合醫生團隊。專注生活管理,信任醫療專業,很多“未知”的恐懼自然會淡化不少。
- Warren, O. J., Smith, S. R., & Stedman, M. (2009). The role of the anesthetist in the modern NHS. BMJ, 338, b377.
-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
- Matot, I., & Miller, T. E. (2019).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393(10186), 1749-1757.
- Ochoa, J. B., & Magnuson, T. H. (2012). Nutrition and anesthetic outcome.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36(5 Suppl), 76S-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