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麻醉領域的應用:您需要了解的那些關鍵事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你或許聽說過“打麻藥”,但真正的麻醉其實遠比想象的復雜得多。在醫院,麻醉是醫生用來讓人暫時失去知覺或減輕痛感的方法。它分為全身麻醉、區域麻醉和局部麻醉三大類。簡單來講,全身麻醉就像一場深度睡眠,讓你對手術過程完全無感;而區域或局部麻醉則讓身體的某一部分“暫時休息”。無論哪種類型,目的只有一個——讓治療過程既安全又舒適。
不過,麻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讓患者能夠順利接受必要手術的必經步驟。從拔牙、剖腹產,到腫瘤切除,每一種手術背后都有麻醉專家默默守護??梢哉f,現代醫療的發展,少不了麻醉學的加持。
02 麻醉的作用與重要性 ????
- 1. 保障無痛、安全: 拿簡單的扁桃體手術來說,哪怕是小孩子也可以安然入睡,醒來手術就完成了。這是麻醉帶來的“無痛體驗”。
- 2. 穩定身體狀態: 在一臺肝癌手術中,如果不能控制心率和血壓波動,風險就會大大增加。麻醉醫生通過藥物調控,類似“足球教練”指揮全局,保證各項生命參數平穩,這讓手術更順利。
- 3. 為外科醫生創造安心環境: 有一位53歲的女性,在肝癌伴轉移的手術中接受了全身麻醉。整臺手術患者基本沒有知覺,外科團隊才有充足的操作空間,能更專注地完成復雜操作。正因為麻醉師的守護,全程才格外安全。
如果沒有麻醉,很多大手術都無法進行。實際上,麻醉團隊也是整個手術室里默默守護生命的一環。
03 麻醉有哪些風險與并發癥???
說起來,大部分手術中的麻醉是安全的。但畢竟涉及人體的重要系統,偶爾還是會有一些問題冒出來。這類風險主要包括:
- 過敏反應: 某些麻醉藥可能引發皮疹、呼吸困難。如果患者本身有過敏史,這種反應要多加留心。
- 呼吸抑制: 劑量過大時,可能造成呼吸變淺、變慢,需要麻醉醫生及時調整。
- 術后嘔吐或喉嚨不適: 有的患者蘇醒后會感覺惡心,或者嗓子像“吹哨子”一樣發癢,這種情況多數很快就能緩解。
- 意識恢復延遲: 部分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清醒可能要慢一些,需要耐心等待恢復。
整體看,這些并發癥很少見。根據美國一項大樣本研究(Schonberger, R.B. et al., 2015),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不到千分之一。
04 麻醉前如何評估和準備???
進入手術室前,你可能要配合做幾項準備工作。這其中每一步都關乎后續安全:
- 病史詢問: 麻醉醫生會問近期感冒發燒、慢性?。ㄈ绺哐獕?、糖尿?。?、有沒有對藥物過敏等。
- 體征檢查: 量體溫血壓,摸一摸咽部、檢查牙齒,有時補做心電圖或肺部影像。
- 基礎化驗: 有的患者還要抽血、測凝血功能,遇到老年人或肝腎功能異常者,檢查內容會加得更細致。
比如有位53歲的女性在做肝區腫瘤手術時,術前就查明了既往疾病和器官狀態,也評估了心肺情況。有了這些充分準備,手術過程更可控。
05 麻醉時的生命體征監測與管理 ??
手術床旁,麻醉醫師的眼睛一直盯著“監護儀”,就像駕駛員盯著儀表盤。生命體征的數據——心率、呼吸、血壓、血氧——每秒刷新。
- 心率、血壓:如果有異常波動,會迅速調整藥物劑量。
- 呼吸情況:藥物可能會影響呼吸深度和頻率,多數情況下需要機械輔助呼吸。
- 氧合水平:血氧飽和度低于安全線時,馬上加大氧氣供給。
在麻醉期間,麻醉醫生不僅僅是“打針的人”,更像一位全程守護的“生命管家”。他們要不斷判斷、調整和應對突發狀況。英國一項數據(Moppett, I.K. et al., 2010)顯示,及時、精準的麻醉管理將手術嚴重事件發生率控制在極低的水平。
06 麻醉后的護理與恢復 ??
手術后,患者并不是馬上“蹦跶起來”的。一般會在麻醉復蘇室觀察一段時間。這個階段涉及這幾步:
- 意識恢復: 人醒來后可能迷糊,甚至有點頭暈,這屬于短暫現象。
- 監測生命體征: 心跳、血壓和呼吸變化,復蘇室醫護人員會盯得很緊。
- 初期進食和活動: 通?;謴驼M萄省]有惡心時,才建議飲水進食。術后頭幾小時盡量臥床休息,等身體恢復協調后再慢慢下床。
像那位肝癌手術的53歲女士,全麻術后會由護士定時檢查神志和傷口情況。如果發現惡心、無力、局部疼痛或難以恢復正常飲食——別擔心,這多是藥物代謝緩慢造成,只要告知醫護團隊,他們會及時幫助處理。
07 術前準備與術后恢復,有什么實際好建議????
- 術前:晚上12點以后按照醫囑禁食禁飲,睡前避免焦慮,保持良好作息能讓身體應對更好。
- 術后:清醒后先小口飲水,無明顯惡心時可進流食。前兩天活動量不要太大,可以在護士的幫助下下地走動,促進恢復。
- 健康飲食: 雞蛋、牛奶和新鮮蔬果等蛋白和維生素來源有助傷口愈合。如術后胃口不好,可調整為少量多餐。
- 家庭護理: 建議術后家屬陪伴,便于第一時間發現異常。冷敷、換藥等護理最好在醫護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加重動作。
- 術后隨訪: 出院后按時復診,有不適隨時和主診醫生聯系,及時調整康復方案。
其實,只要和醫生多溝通,術前術后多做準備,風險幾乎都能降到最低。最重要的是,不必因為“麻醉”二字產生無謂的焦慮。醫學技術已讓這件事變得既安全又高效。
參考文獻
- Schonberger, R. B., Barash, P. G., & Lagasse, R. S. (2015). The Risk and Outcomes of Surgery and Anesthesi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1), 189-191. (關于麻醉并發癥發生率)
- Moppett, I. K., White, S., Griffiths, R., & et al. (2010). Risks associated with anaesthesia in older patients. Anaesthesia, 65(1), 50-60. (關于老年人麻醉管理風險控制)